2012年5月15日,为了更好地办好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下称国际农机展),进一步推进国际农机展的专业化、国际化进程,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联合在京举办了“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专家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的专家有,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宪法,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敏丽,天津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副局长胡伟,中国农机化导报社副社长刘卓,农业工程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王艳红及南通富来威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亦鹏等。三家行业协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会长毛洪、副会长陈涛,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副秘书长陈海燕,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范景龙,以及北京汇邦汉威展览展示有限公司的全体职工。
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专家研讨会现场
会议由陈涛主持,他指出,自农机三大行业协会携手主办国际农机展以来,展会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与将展会办成国际知名一流农机展的目标还有差距,我们之所以邀请各位领导专家聚会北京,就是希望聆听各位的真知灼见,为办好国际农机展献计献策。随后,与会的专家围绕国际农机展的自身定位与发展,观众组织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推进国际农机展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农机展的认知度和品牌价值等方面展开了研讨。
扩大招展范围 挖掘潜在客户
作为一个迈向国际化的农业机械展,如何做大做强自身的品牌,更好更深地发掘展会的潜在参展商是未来国际农机展迫切需要突破的重点。
方宪法指出,展会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其定位应是一种经济形态。展会在发展上,除继续做好当前门类产品的展览展示外,还应该多关注节水设备,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设备等,力争扩大展品的门类范围。
杨敏丽认为,展会定位为“国际”,招展的范围也应该更为宽广,可以深入到设施农业设备、粮食作物的粗加工和精加工机械、仓储机械,以及经济类作物的耕、种、收、保鲜等门类和环节。
刘卓也认为,定位于“国际化”的展会应该有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入驻展示,建议三家协会应想方设法吸引国际知名的农机企业,将他们的A级产品、概念农机等先进产品和理念带入展会。
吴亦鹏提出,招展可借鉴汉诺威农机展,展品除了常见的耕、种、收、植保、动力展品外,我们可以逐步引进景观管理、林业技术、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用软件、液体生物燃料、风力发电装置、太阳能技术、区域供热设备、生物能源服务等展品,以及农机服务、农机维修、二手农机贸易等。国际农机展在策展理念上应超越产品展示,进入产业链价值完整展示的阶段。由于国际农机展的定位是为生产、流通、使用三个环节提供交流平台,三家协会应利用好这一平台进行招展和组织观众,继续保持展会规模亚洲第一并向世界知名展会迈进。
明确观众定位 创新组织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它应用到国际农机展的观众定位和组织方法上也十分贴切,在不同的国情条件下,国际农机展将会呈现不同的观众定位和组织特点。
杨敏丽指出,当前我们的国际农机展与国外的农机展相比,在主要观众的来源上存在区别,国外的展会中观众主要以终端用户为主,而我们国际农机展则以经销商、生产企业、政府人员、科研人员等为主。不同的定位也就有不同的观众群体,尽管我们目前是以经销商为主要观众群体,但由于终端用户形态的变化也促使我们把合作社、大户作为重要观众群体。此外,为了使行业持续发展,还要培育好潜在专业观众,如涉及农机专业的大学生们,这种培养也正是为农机行业提供后续人才。
针对终端用户的组织方面,方宪法认为,组织展会当地的农机合作社参加是一项重要工作。三家协会应加强与展会地区农机局的联系。杨敏丽补充道,靠三家协会点对点式的组织农机用户、农机合作社效率不高,与地区农机局携手共同组织观众是一条可行之路。
刘卓针对观众组织工作,着重强调了在当前现实情况下,三家协会首要任务还是要抓紧经销商这一展会最大观众群体的组织工作不动摇,其他各方面的观众群体组织工作可逐步推进,观众组织的主次不能偏。吴亦鹏也指出,当前国际农机展的主要参会人员是在生产与流通环节,而经销商这一“传播者”仍是最有价值的核心观众,应以此为基,进行观众组织。
精选论坛内容 满足多方需求
当前论坛的设置形式主要以行业领导和专家的报告为主,讲述的内容主要围绕与农机相关的国家政策、宏观调控、未来趋势等方面,论坛的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多层次人员的需求。
方宪法据此认为,作为参展商除关心国家政策外,对农机的新技术、新装备等前沿科技信息的需求量更大,未来的论坛定位可以适当向介绍技术、装备为主的内容形式过渡。论坛形式也可多样化,还可设分论坛。
胡伟也认为,目前论坛老面孔、老内容居多,可以考虑引入多层次的演讲嘉宾,并缩短每人发言时间。
扩大展会宣传 持续迈向国际
当前三家协会在开拓国际化市场上,主要工作和宣传方式是注重国际企业的参展及国际观众的参观,但由于种种原因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为此做好做宽展会的境外宣传与招展模式工作,是扩大展会的国际影响力和推进国际农机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胡伟认为,展会的宣传应是一种波浪式的宣传,即改变孤立点式的宣传,通过波浪式滚动进行报道。实时地报道会议筹备、进展情况,将展会的各种特色、亮点及时报道出来。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展位增加、产品增加、重点企业加入、展位布局、各企业展位面积变化、新增活动等等,形成一条展会的宣传链。
方宪法提出,推进展会的国际化,除做好引进海外企业入场展览展示外,三家协会还应当做好组织国内企业和产品积极走出去的工作,利用各方资源让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同时还可借机宣传国际农机展提升其海外的认知度。
刘卓认为,作为国际化的两大标志,海外企业和海外观众在当前的国际农机展上占的比例还不算大,建议三家协会可以考虑通过引入主宾国的概念,扩大在政府高层中影响;与海外媒体合作,采取相互报道、交换展位等形式,拓宽展会的海外宣传面。具体做法包括:一是和国际知名农机展会交换展位,通过在其他展会上的宣传,达到最直接的效果;二是吸引外国农机专业媒体对展会进行报道;三是通过协会力量,主办一些国际的论坛、会议等。
吴亦鹏还建议要做好展前、展中、展后的系列宣传推广工作。还要充分利用好电子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因为实体的平台只有几天,要让全世界的客户都通过展会平台来找到参展商是不现实的,而网络平台一直存在,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如何做好这个平台大有文章可做,这是一种“超值”服务,可让国际农机展永不落幕。
完善展会服务 丰富相关活动
一个展会的价值,除了展会自身的品牌和号召力外,还体现于其服务品质和活动内容等方面。
胡伟提出,三家协会应尽可能多地开展展会的服务和活动,具体项目包括:
团队参观全程服务:鼓励团体进行参观,与旅行社合作,接送、安排食宿、组织参观旅游等,这样既解决了零散观众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增加展场的人气和气势;到大学宣传发动,组织相关大专院校专业学生参观,安排专家进行专业性介绍;组织培训专业导游式讲解员来为观众更好地服务。
完善展会评价体系:参展人数,其中明示国外人数;参展企业数,其中明示国外企业数与新参展企业数;参展产品数,其中明示新产品(开发上市一年以内)与首次展出产品数;参展产品种类,其中明示新增品种数目。等等。
强势展会评选活动:宣传类如好新闻奖;观众类如幸运观众奖、观众建言奖;产品类如产品创意奖(专家评)、人气产品奖(观众评);组织类如最佳展位奖、最佳产品包装奖、最佳模特奖、最佳活动奖等。
开发展会衍生商品:如新产品手册、新产品光盘集、年度样本图册、专家报告集、展会专题片等。
王艳红认为,一个展会的服务及活动的品质是其品牌再提升的关键,提议在展会中引入全球首发农机产品、中国首发农机产品、农机概念产品等有特色亮点的发布活动,提升展会的水平和层次。另外,展会文化也很重要,可倡导参展商展出产品的精美模型、玩具等,组委会也可以制作一些展会纪念品,扩大企业和展会品牌的知名度,还可开辟产品体验区,让更多的观众享受到展会文化的熏陶。
最后,毛洪代表三家协会表态,三家协会一定会认真总结各位专家的建议和意见,改进展会工作中的不足与缺陷,努力将国际农机展办得更加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他期望今年10月在沈阳召开的“2012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上就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