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8日,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的全国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会议在河南洛阳隆重召开。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陈生斗主任全面总结了《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提出推进全国农作物品种区试工作再上新台阶。
农作物品种区试是鉴定农作物新品种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品质及其利用价值的重要手段,是品种审定的基础,也是品种能否进入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我国自1950年相继开展了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的区域试验,至今为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种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着成效。
据统计,2001-2012年间,全国共审定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马铃薯7种主要农作物品种1.5万个,平均每年审定1200多个,其中2005-2008年间每年审定品种都在1500个以上,优良新品种持续不断地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为保证生产安全,各种作物品种都增加了抗性鉴定及其评价,并且对主要病害实行一票否决。目前,国家区试对7种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了36种病虫害鉴定,包括6种抗寒、抗旱、抗倒伏、耐高温、低温等抗(耐)逆境性鉴定,有效引导了抗性育种的发展,审定推广一批抗性突出的品种。为提高品质,制定了引导和鼓励优质品种选育的审定标准,促进了品质育种发展,审定推广了一批优质、加工专用品种。品种的丰富和品质的提升,极大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不断创新探索,我国在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和推广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了比较科学的技术评价体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试验网络体系;建立了国家财政支持保障体系;建立了多样化的非审定作物品种测评体系;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新品种展示示范推广体系。区试经费逐年增加,试验条件不断改善。农作物品种区试站从“九五”期间的10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个,建设经费也从当初的1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300多万元。十多年来,全国农技中心在非审定作物品种管理和技术服务过程中,依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的推广原则,开展了30多种非审定作物品种的区试和鉴(认)定工作,截至2012年共鉴定通过了978个新品种。
区试工作成绩显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当前品种区试还存在一些与种业科技创新和现代种业发展不适应、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全国农技中心及各级领导、各省种子管理部门和全体区试工作者不回避、不放任自流,而是想办法积极应对。会议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形成了共识,明确了今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对策。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就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发表了讲话,发展计划司有关领导就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建设作了指导性发言。与会代表冒雨参观了洛阳农林科学院承担建设的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和国家小麦新品种区试、展示示范现场。有关单位就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DNA指纹检测、抗病性鉴定、品质检测、区试站建设运行、新品种展示推广等在会上交流了经验和做法,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积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