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 朱明:
农机化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推进机械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要求。我国将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不但要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的机械化、标准化生产,而且要做到产业全程、区域全面、整体系统、高效替代。
为此,农业机械化路径推进方略与重点是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重点促进大马力、高性能、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发展,加快老旧、高耗能、高排放、安全不达标农业机械的报废更新;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机手素质,加大科技创新与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营效益;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大力发展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低碳环保的农业机械;创新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构建综合配套的农业机械化扶持政策体系,切实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中国农机院院长 李树君:
推动联合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农机工业产业技术整体上落后国外30年,构建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面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用中国装备武装中国农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2007年6月10日成立的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整个农业装备行业的战略策源地、技术发源地和产品辐射源。联盟中骨干企业居行业前列,专精特企业具有优势,规模占行业40%;大学具有理论和基础研究优势;科研院所具备地域特色。联盟以突破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培育产业集群主体为目标,需求来自产业,成果直接进入大型骨干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联盟实现了以契约为基础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组织运行机制,拥有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研究平台体系。联盟成立以来,策划组织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还推进内部协同,建立了多个区域及特色专业研发平台,并推进联盟与外部的多元化合作,构建起国际联合研发平台。联盟构建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一段时期,联盟将加强自身建设,构建国家农业装备重大创新基地,联合研究突破重大产业技术,并加快推进国际化步伐。
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少林:
农机创新需要人才
河南豪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从三人发展成为目前国内知名农机具制造企业,靠的是创新,特别是近两年,由罗锡文院士领军的河南省现代农业机械装备院士工作站建成后,豪丰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对公司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与其争人才,不如下力气培育人才。豪丰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得以快速发展,就是罗锡文院士等教育工作者潜心为我们培养人才的结果。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发展中国农机化事业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农机创新与发展关键还是要依靠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完成。创新无限,超越梦想,是我们农机人一辈子的追求,弘扬农机精神,传承与创新农机知识,是农机教师光荣、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传教授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我国农机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老师热爱农机教育事业,扎根农机教育。
?编后
探讨提升我国农机装备科技水平的论坛和会议很多,农机方面的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而本次中国农业机械科技创新与发展高层论坛尤为不同,演讲嘉宾吴孔明院士是植保专家,孙九林院士是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专家,贾敬敦主任是现代农业技术专家,戴卫东先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项目官员,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及全球农机市场与产业机会的分析以及对农机产品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也正处在发展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升、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这不但需要在农机本领域中深入创新,而且需要与农业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本次论坛的承办者豪丰公司就是协同创新理念的奉行者,正如罗锡文院士所指出的,“做成国内最大的农机具企业很不容易,豪丰现在依靠科技创新来发展,把我们院士专家的科技成果在豪丰转化,更好地推动协同创新。”本次高层论坛结束后我们欣喜地发现,与会农机工作者均表示,论坛内容新颖、实用,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极高的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