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出较好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数据,今年我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063亿公斤,比上年增长5.1%;晚稻、玉米等秋收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有望继续增加。全年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已成定局。与此同时,粮食价格近期出现稳中有升,有走出连续数月持续下跌的迹象。这一切都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已渐入佳境。但是,由于我国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决定了根本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耕地绝对数量下降、粮价的不稳定性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等一系列问题,均意味着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在风险依然不可低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而农业的重中之重又首推粮食。以不足世界1/10的耕地解决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政府历尽艰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从3亿吨连续登上3.5亿吨、4亿吨、4.5亿吨、5亿吨四个台阶,实现了主要粮食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对我国长达25年的粮食援助划上了句号。从明年起,我国将彻底告别接受外国粮食援助的历史。这一方面令中国人骄傲: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挑战:必须认真稳妥地解决好粮食问题,确保粮食安全。近两年来,我国加大了扶持粮食生产的力度,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等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之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使粮食生产取得稳步增长。
在加大扶持粮食生产力度的同时,国家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使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可喜的增长。今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40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2万公顷,增长2.4%。夏粮增产也主要是面积增加所致。今年夏粮播种面积为263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8万公顷,增长4.7%。据测算,夏粮单产为4032公斤/公顷,比上年提高14.2公斤,增长0.4%。因单产提高使夏粮增产37万吨;而因面积增加使夏粮增产475万吨,对夏粮增产的贡献达93%。早稻总产量虽略有减少,但种植面积却继续扩大。我国早稻种植面积自1996年以后逐年递减,1996-2003年间早稻种植面积由828万公顷锐减至559万公顷,平均每年下降39万公顷。2004年早稻种植面积止跌回升,2005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出现增长,达到6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万公顷,增长1.1%。今年早稻总产量减少主要是因气候等原因造成的单产减少所致。
令人欣喜的是,近期全国粮价也开始走出今年以来数月的低迷。据市场监测,近期国内稻米市场行情保持了坚挺向上格局,中籼稻市场价格有所提升,粳稻米价格受生产成本、供需关系、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价格基本平稳。东北新玉米收购价格高于去年,随着新粮上市量的增加,预计后期收购价格应以小幅回落为主,但随着各大收储企业的入市,东北地区新玉米收购价格会再次走强。关内地区新玉米价格有所上涨。国内小麦市场,整体仍将以平稳为主。粮价稳中有升,这对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稻谷价格去年迅速上涨,今年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使农民对种植水稻的预期收益较高,才使稻谷的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增长。
种种迹象表明,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引下,我国的粮食生产正在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耕地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瓶颈。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又是刚性的,稍有疏忽就会占用耕地,使耕地的绝对量减少,构成对粮食生产的威胁。二是保持粮价在合理价位上平稳运行任务相当艰巨。近一时期粮价虽出现了微升的迹象,但不确定因素很大。而且近期的粮价小幅上升是在今年粮价数月持续下降基础上的攀升,当秋粮大批上市后,粮价很有可能下滑。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全年由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民种粮纯收入人均增加165元。今年以来,农民收入虽然仍快速增长,但粮价增速回落,今年前三季度粮食价格仅上涨1.9%,使其在收入中的支撑作用大大减弱。种粮收益不高甚至亏本,必然严重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三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不易。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9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小麦收益情况的调查,2005年全国农民种植小麦平均每亩纯收益为166元,比上年减少33元,下降16.6%。其原因是生产投入增加和小麦价格下降。2005年小麦亩均生产投入229元,比上年增加24元,增长11.7%。按照今年二季度小麦价格测算,因小麦价格下降亩均收益减少9元。近年来,国家虽然连续出台了控制农资价格上涨的政策,但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了10.4%,其中,化肥上涨15.4%。2005年种植小麦的化肥投入为94元/亩,占全部生产投入的40%以上,增幅不仅比同期农民出售粮食的综合平均价分别高7.8和12.8个百分点,而且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分别高4.8和9.8个百分点,比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高0.5和5.5个百分点。上半年农资价格上涨使农民人均多支出40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农资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种粮少增收额的7成以上。农资价格上涨已经吃掉粮食增收效益的大半。四是我国农业基础总体还比较薄弱,粮食增产后劲不足。
粮食生产关系国计民生,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千方百计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要加大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清退违规占用的耕地。对土地要进行整理,对闲置耕地进行复垦,最大限度保证粮食生产用地需求。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继续加大农资市场秩序整顿,增加化肥等农资的有效供给,尽快建立对农民用肥进行直接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保持粮价在合理价位上平稳运行不仅对农民种粮积极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稳定全国物价起着重要作用。有人担心,“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出现“通缩”困扰,粮价的稳定将有效地防止“通缩”的发生。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粮价的平稳运行,保证不出现大涨大落。近期重点是认真执行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新粮的收购力度,使农民不被卖粮难所困扰,能够及时收回现钱,这样才能稳住明年粮食播种面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而农业的重中之重又首推粮食。以不足世界1/10的耕地解决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我国政府历尽艰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从3亿吨连续登上3.5亿吨、4亿吨、4.5亿吨、5亿吨四个台阶,实现了主要粮食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对我国长达25年的粮食援助划上了句号。从明年起,我国将彻底告别接受外国粮食援助的历史。这一方面令中国人骄傲: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挑战:必须认真稳妥地解决好粮食问题,确保粮食安全。近两年来,我国加大了扶持粮食生产的力度,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等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之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使粮食生产取得稳步增长。
在加大扶持粮食生产力度的同时,国家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使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可喜的增长。今年全国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040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42万公顷,增长2.4%。夏粮增产也主要是面积增加所致。今年夏粮播种面积为263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8万公顷,增长4.7%。据测算,夏粮单产为4032公斤/公顷,比上年提高14.2公斤,增长0.4%。因单产提高使夏粮增产37万吨;而因面积增加使夏粮增产475万吨,对夏粮增产的贡献达93%。早稻总产量虽略有减少,但种植面积却继续扩大。我国早稻种植面积自1996年以后逐年递减,1996-2003年间早稻种植面积由828万公顷锐减至559万公顷,平均每年下降39万公顷。2004年早稻种植面积止跌回升,2005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出现增长,达到60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万公顷,增长1.1%。今年早稻总产量减少主要是因气候等原因造成的单产减少所致。
令人欣喜的是,近期全国粮价也开始走出今年以来数月的低迷。据市场监测,近期国内稻米市场行情保持了坚挺向上格局,中籼稻市场价格有所提升,粳稻米价格受生产成本、供需关系、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价格基本平稳。东北新玉米收购价格高于去年,随着新粮上市量的增加,预计后期收购价格应以小幅回落为主,但随着各大收储企业的入市,东北地区新玉米收购价格会再次走强。关内地区新玉米价格有所上涨。国内小麦市场,整体仍将以平稳为主。粮价稳中有升,这对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稻谷价格去年迅速上涨,今年继续保持高位运行,使农民对种植水稻的预期收益较高,才使稻谷的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增长。
种种迹象表明,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引下,我国的粮食生产正在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耕地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瓶颈。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41亩,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土地的需求又是刚性的,稍有疏忽就会占用耕地,使耕地的绝对量减少,构成对粮食生产的威胁。二是保持粮价在合理价位上平稳运行任务相当艰巨。近一时期粮价虽出现了微升的迹象,但不确定因素很大。而且近期的粮价小幅上升是在今年粮价数月持续下降基础上的攀升,当秋粮大批上市后,粮价很有可能下滑。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主要得益于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全年由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民种粮纯收入人均增加165元。今年以来,农民收入虽然仍快速增长,但粮价增速回落,今年前三季度粮食价格仅上涨1.9%,使其在收入中的支撑作用大大减弱。种粮收益不高甚至亏本,必然严重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三是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不易。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9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小麦收益情况的调查,2005年全国农民种植小麦平均每亩纯收益为166元,比上年减少33元,下降16.6%。其原因是生产投入增加和小麦价格下降。2005年小麦亩均生产投入229元,比上年增加24元,增长11.7%。按照今年二季度小麦价格测算,因小麦价格下降亩均收益减少9元。近年来,国家虽然连续出台了控制农资价格上涨的政策,但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了10.4%,其中,化肥上涨15.4%。2005年种植小麦的化肥投入为94元/亩,占全部生产投入的40%以上,增幅不仅比同期农民出售粮食的综合平均价分别高7.8和12.8个百分点,而且比同期工业品出厂价分别高4.8和9.8个百分点,比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别高0.5和5.5个百分点。上半年农资价格上涨使农民人均多支出40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农资价格上涨导致农民种粮少增收额的7成以上。农资价格上涨已经吃掉粮食增收效益的大半。四是我国农业基础总体还比较薄弱,粮食增产后劲不足。
粮食生产关系国计民生,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我们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千方百计保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要加大对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清退违规占用的耕地。对土地要进行整理,对闲置耕地进行复垦,最大限度保证粮食生产用地需求。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继续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继续加大农资市场秩序整顿,增加化肥等农资的有效供给,尽快建立对农民用肥进行直接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保持粮价在合理价位上平稳运行不仅对农民种粮积极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对稳定全国物价起着重要作用。有人担心,“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出现“通缩”困扰,粮价的稳定将有效地防止“通缩”的发生。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保证粮价的平稳运行,保证不出现大涨大落。近期重点是认真执行好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新粮的收购力度,使农民不被卖粮难所困扰,能够及时收回现钱,这样才能稳住明年粮食播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