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稻米生产和消费大国,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粮食作物首位。现阶段我国稻谷年产量约为1.9亿吨,折合大米产量1.3亿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和世界稻谷总产的30%左右。全国有60%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年消费量1.35亿吨。现就2005我国稻米市场行情及后期走势进行一些具体分析。
一、2005年国内稻米市场分析
1、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进一步增加
我国稻谷产量自1997年达到创记录的20074万吨以后,受供求关系和价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量开始下降, 到2003年已降至16066万吨,为1985年以来最低水平。2004年,在政策支持,市场拉动和气候帮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国稻谷生产摆脱了连续6年的下降趋势,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种植面积2837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了7.1%;稻谷产量17909万吨(折合大米12536万吨),比上年增长了11.97%。
2005年,受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的继续加大以及稻谷价格走高的影响,农民种植稻谷的积极性仍然较高,稻谷播种面积进一步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2005年国内稻谷播种面积为3000万公顷,比2004年增加162.1万公顷,其中早稻播种面积601万公顷,同比增长1.06%,中晚稻面积2333.3万公顷,较去年继续增加。
2005年,农民种稻投入和科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但稻谷生长期间气候条件复杂,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存。有利的是:雨水充足,有利于稻谷生长,并降低了生产成本。不利的是:东北一些稻谷产区由于低温、寡照,出现了贪青和稻瘟病;南方稻谷产区出现了稻飞虱,扬花期间雨水多刮风,影响了授粉,出现了瞎粒;华东、华南还受到了台风和洪涝灾害的影响,但都没形成大的灾情,且后期气候较好,有利于中、晚稻谷成熟。综合分析,我认为今年我国稻谷产量总体上高于去年,为18500万吨(高于目前多数机构预测的18179万吨),较去年增加1.79亿吨增加0.06亿吨。其中,早籼稻产量3179万吨,比上年的3222万吨减少43万吨,减少1.3%;中晚稻产量15300万吨,略高于2004年的14685万吨。估高的理由是:根据我们的调查,2005年吉林的稻谷产量为450万吨,高于375万吨;黑龙江稻谷产量约为1150万吨,高于1050万吨,其它省份产量也有一些差异。从地区看,东北和南方各省稻谷产量均有增长,江苏、安徽受灾害影响产量下降。早籼稻品质好于去年;部分地区中、晚稻谷质量比去年有所下降。
我国稻谷生产布局仍呈两头多,中间少的状态。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及长江以南省区,其中年产1000万吨以上稻谷的省份有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江苏、安徽;年产400万吨以上稻谷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福建、重庆、云南、贵州;年产100万吨的省份有河南、海南。早稻主产省有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安徽、浙江、福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后四个省区早稻产量都不足100万吨。南方以籼稻为主,北方以粳稻为主;籼稻产量约占稻谷总产量的60%,粳稻产量约占40%,粳稻主产省有东北三省、江苏、安徽。
2、稻米消费稳中略增
近年来我国稻谷消费总量基本保持在1.9亿吨左右,其中口粮消费约占总消费量的85%;种子、饲料、工业用粮占10%,损耗约占5%。2005/2006年度,国内稻谷消费量预计为1.9亿吨(折合大米1.33亿吨),较上年增加75万吨,其中口粮消费1.65亿吨(折合大米1.155亿吨),占总消费量的86.8%。
从今后发展看:由于大米85%上作为口粮,消费弹性小,虽与面粉、玉米和杂粮存在着替代关系,如没有大的比价变化,结构不会出现大的改变,今后的口粮消费,一方面随人口增加呈增长态势,另一方面随人均消费水平下降而呈减少态势,二者相抵,基本稳定。种子和损耗数量占的比重较小,但刚性较强,今后随着技术进步将呈缓慢减少态势。工业和饲料用稻主要集中在早、中稻,但近二年来由于籼稻价格上涨和政策托底,致使农民和饲料企业减少了早籼稻饲料用量,消费量难有大的增加;稻米消费总体上是呈缓慢增长趋势。
3、稻米流通问题仍然突出
在稻米产销布局上.,我国稻米产区和销区基本相一致,稻米产区本身就是稻米销区。但京、津、沪、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由于产不足需,需要大量购进稻米,由此形成了我国稻米的大量跨区域流通和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从大范围看:苏皖粳稻和江西、两湖籼稻主产区与长三角及珠三角形成了稻米购销关系,东三省粳稻主产区与京、津、冀和江、浙、沪长三角主销区形成了购销关系,且两大购销区之间粳稻米价格又存在着互动性。2003年10月我国稻米价格出现新一轮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苏、皖粳稻大面积减产,使苏皖粳米主产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粳米主销区的产销出现脱节,引起了华北、东北粳米市场波动,从而带动了全国整个稻米市场价格波动。2004年3月份的稻米价格大幅上涨,主要是由于东北粳稻产区与长三角产销区域之间的衔接不畅而引起的。流通不畅是引起这二次价格大幅度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4、稻米进出口减少
稻米是我国出口的主要粮食品种。自1998年大米净出口数量达到创记录的350万吨后就开始下降,从1998―2003年的6年间,我国年均出口大米250万吨,占同期全球大米贸易量的9%左右,跻身于全球大米贸易前五强。2004年由于国内大米供给趋紧,出口大米降至90万吨,较上年减少169万吨,减幅达67.2%;进口大米80万吨,比上年增加54.3万吨,增长1.96倍。2005年1-8月份,我国累计出口大米50.3万吨,同比下降34%;进口大米28.14万吨,同比下降41.3%;进出相抵,净出口大米22.16万吨。我国大米出口品种主要流向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国家,进口大米则主要出于品种调剂,多要来自泰国和越南。
5、供求平衡趋紧
从近年来我国的稻米产需状况可以看出:随着2003年10月以后国内稻谷供求形势发生逆转,我国大米的产需缺口已开始缩小,2003/2004年度产需缺口为2200万吨,2004/2005年度产需缺口为710万吨;尽管2005/2006年我国大米
产量已增加到1.295亿吨以上,与本年度稻谷消费量1.33亿吨相比,还有350万吨缺口;但加上上年结转的稻米库存后,则总量基本平衡,略有结余。但在品种平衡上的矛盾却比较突出,早籼稻供大于求,库存积压;粳稻,尤其是东北粳稻需求增长较快,供给较为紧张。
6、稻米库存下降
1999年,国内稻谷库存达到了最高点,总量达9850万吨,随后由于连年产不抵销,库存开始缓慢下降,到2004年我国稻米已连续5年产不足需,5年共动用大米库存4514万吨,库存水平大幅度下降。据美国农业部分析数字显示,2004/2005年度,我国大米期末库存约为3469万吨,比2003/2004年度减少1040万吨。预计2005/2006年度末,国内大米库存将保持在3000万吨左右,应在相对偏高的水平。
虽然全国稻谷库存应在偏高的水平,但库存结构和布局却有待调整。据有关信息表明,目前全国稻谷库存中,有50%是早籼稻库存;东北虽有一定的粳稻库存,但陈稻库存占有较大比例;而且稻米库存分布很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主产区。
7、粳、籼稻米价格走势不一
我国稻米价格自1995年达到最高点后,一路下跌,到了2003年10月份形势发生逆转,价格由南到北突然迅速大幅上扬,2004年继续在高位震荡,12月份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大米平均成交价格,早籼米(标一)为2245元/吨,比去年同期提高21.88%;晚籼米(标一)为2326元/吨,比去年同期提高20.21%;粳米(标一)为2725元/吨,比去年同期提高26.72%。
2005年上半年,国内稻米价格在经历了2003-2004年的两轮上涨后,籼稻价格先升后降;粳稻价格持续走强。3月份主产区稻谷平均收购价格为1.63元/公斤,比1月份上涨1.24%,其中早籼稻、晚籼稻、粳稻收购价格分别为1.46元/公斤、1.58元/公斤、1.80元/公斤;二季度价格有所回落,6月份主产区稻谷平均收购价格为1.58元/公斤,比3月份下降了2.8%,其中早籼稻、晚籼稻、粳稻收购价格分别为1.54元/公斤、1.52元/公斤、1.81元/公斤。
下半年,籼、粳稻米价格走势分歧加大。籼稻受供大于求影响,价格继续下滑,尤其是6月下旬新早籼稻上市前,主产区早籼稻出库价格已跌至1.30元/公斤,较年初下跌了0.16元/公斤。为此,国家启动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由指定收购库点开始按1.40元/斤挂牌收购,使南方各省早籼稻收购价格基本稳定在最低收购价上。随后,国家又启动了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提前锁定中、晚稻底价,使中、晚籼稻收购价格也稳定在1440元/吨左右。而粳稻米由于供给偏紧,价格却坚挺向上,9月份全国粳米平均价格为2860元/吨,比8月份涨2.18%;10月上旬粳稻价格创今年最高点,黑龙江粳稻价格达19010元/吨,大米价格达2720元/吨,分别比年初上涨11.7%、12.4%;中旬新稻上市后,粳稻米价格才有所回落。目前,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粳稻(水分16%,整粳米率为55%)进厂价格为1900-1920元/吨,粳米出厂价2560元/吨;吉林普通粳稻平均收购价格1900元/吨,普通大米出厂价2700元/吨;江苏省新粳稻(出糙率为71-72%,整粳米率为66-67%)进厂价格为1680元/吨,新粳米出厂价2600元/吨;安徽省新粳稻(出糙率为78%,整粳米率为55%)进厂价格为1800元/吨,新粳米出厂价2600元/吨。销区市场: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2005年产普通东北大米批发价2960-3040元/吨,上海真新粮油批发市场2004普通东北大米批发价2800元/吨,江苏产普通粳米批发价2800元/吨,杭州粮油批发市场标一早籼米批发价格为2240元/吨,标一晚籼米批发价格为2200元/吨。
二、世界稻米情况及对我国的影响
稻谷不仅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全世界30亿人口赖以生存的口粮。近5年来,全球稻谷平均产量为5.9亿吨,折合大米约4亿吨;年平均需求量6亿吨,折合大米4.1亿吨;都比上世纪90年代中期增加近一成。其具体情况是:
1、大米生产继续增长
本世纪初,世界稻米生产一直呈下降态势,但2004/2005年度全球大米产量有了恢复性增长,全年度大米收获面积为14970万公顷,基本与上年持平;产量为4.0189亿吨,比上年度增加了2.73%。预计2005/2006年度全球大米产量为4.0471亿吨,比上年度增加282万吨,为1999/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世界稻米产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其稻谷播种面积占全球的近90%,产量占全球的91%,其中印度、中国、印尼、孟加拉、泰国5国稻谷播种面积都在1000万公顷以上;我国是世界上稻谷总产量最高的国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
2、大米消费出现阶段性减少
本世纪以来,世界大米消费一直呈缓慢上升态势,消费量每年约增加600万吨左右。但2005/2006年度全球大米消费量却出现了下降,预计这一年度全球大米消费量为41363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40万吨。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大米供给趋紧,价格走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米消费。世界大米主要消费国也在亚洲,中国、印度、印尼三国占了全球大米消费量的60%。
3、大米贸易量基本稳定
大米贸易量基本在2400―2800万吨之间徘徊,约占总产量的6%。2004/2005年度全球大米贸易量为2720万吨,基本与上年度持平;预计2005/2006年度全球大米贸易量预计为2504万吨,比上年度减少216万吨。世界大米贸易也集中在亚洲,出口国主要有泰国、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和中国,其中泰国2004年出口量为1000万吨,居首位。进口国主要有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古巴、科特迪瓦、伊拉克等。
4、大米库存持续下降
2005年世界大米生产虽然继续增长,但仍然产不足需,库存持续下降。有关资料表明:
2001/2002年度为1.40亿吨,2002/2003年度为1.11亿吨,2003/2004年度为8696万吨,2004/2005年度全球大米期末库存为7321万吨;预计2005/2006年度全球大米期末库存为6429万吨,比上年度减少892万吨,减幅达12.2%,这是世界大米库存连续第五年减少,也是近20年来最低水平。
5、大米价格止跌回升
本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也呈下滑趋势。但2004年世界大米价格却止跌上升,势头强劲,全年平均价格为1848元/吨,比上年上升了21.4%。2005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仍然居高不下。3月份泰国100%B级大米FOB价格达到302美元/吨,比年初的288美元/吨上涨了4.86%,随后开始回落,6月份落到244美元/吨的年内最低点;7月份价格又开始回升,10月中旬涨至295美元/吨。
6、世界稻米供求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大米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大米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总产量和总消费量的30%以上,但我国大米基本上是自给自足,进口量和出口量都很小,不到总消费量的1%,出口是为了保持供求平衡,进口是为了调剂品种,世界大米市场供求变化和价格波动对我国大米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2005/2006年稻米市场预测
综合上述分析,展望2005年后期国内稻米市场行情,籼稻与粳稻走势依然不同,抑制和拉动粳籼稻米价格的因素同时存在,主要有:
上涨因素:
1、库存连续下降支持。国内稻米多年减产,库存已处于较低水平;农民手中陈(粳)稻已基本售完,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的囤积量很小,给市场的补充量有限;产不足需的矛盾开始突出,使稻谷价格下调乏力。
2、生产成本上涨带动。煤电继续短缺,能源价格居高难下,将带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上涨,从而提高稻谷生产成本,增加了稻米上涨动力。
3、国家收购政策托底。今年稻谷收购国家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格预案。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格0.70元/斤,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0.72元/斤(三等:出糙率75%以上,杂质1%以内,水分13.5%以内),粳稻0.75元/斤(出糙率77%以上,杂质1%以内,水分13.5%以内),整精米率暂按籼稻不低于44%,粳稻不低于55%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稻谷,特别是中晚籼稻市场价格的回落,保护了种稻农民利益。
4、农民惜售心理支撑。今年化肥、农膜、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平均上涨幅度超过20%,种稻成本增加,农民对于稻谷价格期望较高,特别是粳稻价格坚挺,如果收购价格不理想,很可能出现惜售现象。
5、粮源争夺抬升。目前国内稻米市场和价格已经完全放开,多种经济成份企业进入稻谷购销市场,为了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收购一定数量的稻谷来保证企业运营,由此导致稻谷收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抬价竞购。
6、铁路运输影响,目前国内稻谷库存主要集中在产区,粳稻库存大部分集中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受到铁路运输制约,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导致部分销区因粮源紧张而价格上升。
7、国际市场拉动。今年国际市场大米需求旺盛,价格继续保持强势。尤其是国际稻米库存连续降低,有利于市场价格走高。
抑制因素:
1、稻米供应能力增强。2005年国内稻谷产量进一步增加,产需缺口缩小,价格上涨后劲不足。
2、价格上行缺少空间。目前粳稻价格已经处在历史上较高价位,上涨的余地和动力都很小;籼稻受政策托市作用,价格已超过市场正常价位,下滑压力较大。
3、进出口调节制约。大米出口下降,进口增加,也改善了国内稻米供求关系,抑制了稻谷价格上升。
4、替代效应作用。目前面粉价格相对较低,替代大米消费作用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大米价格。
5、看好预期影响。国家继续对稻谷生产实行的减免、补贴等扶持政策,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稻米增产,对政策和稻米生产看好的预期将成为影响稻米价格上升的长期因素。
6、储备稻轮换打压。目前国家还有相当一部分储备稻谷库存需要轮换,这也潜在地增加了稻米的市场供给;抑制粳米价格的进一步攀升。
综合上述因素分析:尽管2005年我国和世界稻谷产量均有增长,总量上依然产不足需,库存继续下降,国内和国际稻米市场偏紧的态势仍未改变,稻米市场价格走强的动力客观存在,能源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使稻米生产成本增加,拉动稻米价格上升;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稻米价格已经处于高位,继续上涨的空间不大,大米进出口数量的变化和国家对稻米生产的扶持政策也影响了稻米价格上涨;国家和各地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又防止了稻米价格大起大落。受上述因素的影响,2005/2006年我国稻米市场价格大体稳定在当前水平,上下波动幅度不大。但籼、粳稻米价格走势有所不同。早籼稻供大于求,受政策托市支撑,最低收购价格已成为实际市场价格,后劲明显不足,明年可能还略有走低。中、晚籼稻供求大体平衡,受政策托市影响,价格徘徊于政策价附近,呈稳中略升态势;粳稻价格目前虽因新稻上市有所回落,但受国内粳米供给偏紧,需求旺盛,企业争夺粮源,农民惜售心理支撑以及国际市场稻米供给趋紧等因素影响,价格下降幅度有限,明年春节前价格有可能小幅回升。早籼稻稳中有跌,中、晚籼稻基本平稳,粳稻跌后有升。
四、当前我国稻米市场的主要特点
综合分析当前我国稻米市场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特点和趋势:
1、稻米价格运行进入新阶段。2004年以来,随着我国大米连续五年产不足需,库存下降,国内稻米市场总体上已由过去的价格低迷转为在高位上波动。籼稻虽然供大于求,但有最低收购价保护,与前几年相比仍处于较高价位;粳稻供给偏紧,价格坚挺,居高不下,目前的稻米价格已被消费者接受,前几年的低迷价格难以再现。
2、消费结构变化,籼、粳稻米价差拉大。近年来我国粳稻需求量逐年增长,尤其是东北大米,以其色泽晶莹、口感好、饭味香受到青睐,虽产量逐年增加,供给仍然偏紧,价格坚挺向上;现在不仅东北、华北、京津沪、江浙大部分地区愿意吃东北大米,就连山东、山西、福建、云南、陕西、新疆等地的大中城市也出现了这种趋向,有关研究说,农民收入每增长10%,粳稻需求就增长1.38%。而籼稻消费量逐年下降,尤其是早籼稻供大于求,价格低落向下,导致二者走势相反,价差拉大。
3、南进北出,进优出普。目前,我国大米南方销区少量进口,东北产区少量出口;进口优质大米,出口普通东北大米;进出相抵,呈净出口趋势;进口来源多元化,由以过去泰国为主扩大到越南等国;出口主要销往韩国、日本等传统东北大米消费国。
4、价格以市场为主形成。2004年以来,随着国内粮食价格和市场全面放开,价格已由过去的政府定价为主转为以市场为主形成;入市企业增多,稻米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5、购销和储存方式发生变化。由于稻米市场全面放开,购销价格随行就市,经常波动,农民已由过去的新稻收获就出售转为观价出售,集中出售减少,分散出售增加;企业由过去的按政府定价敞开收购,销不出就储存,转为看行情收购,随购随销,尽可能减少储存量,尤其是长期储存量;由此导致农民存粮水平提高,企业存粮数量减少。市场主体多元化,个体及股份制稻谷经营商和加工企业增多,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地位正在削弱。
6、运输瓶颈仍然存在。由于国内铁路运力紧张,公路运输费用太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稻米运输,影响了稻米区域间供求平衡和价格变化,时常导致产区库存稻米较多,收购价格难以攀升;销区市场却稻米供给紧张,价格居高难下,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暂时的供过于求或短缺现象,2006年春节前矛盾可能会更加突出。
7、政策托底使非国有粮食企业购销困难。今年稻谷收购国家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格预案,由指定的粮食企业进行收购。由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较多,而指定的粮食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粮食企业,其它企业受价格制约难以入市收购,由此导致早籼稻大部分都流向了国有粮食企业,中、晚籼稻收购也是如此,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
8、最低收购价不利于稻米品质优化。今年籼稻收购由于政策托市,优质稻米与普遍稻米都是一个的最低收购价,没有拉开差距,需进一步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