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四川祥龙绿色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总刘茂祥很苦恼。
“我是2002年到邛崃市固驿镇建果园的,120多亩,主要是黄金梨,前后投入50多万元,今年开始批量出产。原计划今年收支持平,结果亏4万多元。”7日,刘茂祥对记者说。
与刘茂祥一样苦恼的还有一批从事果业开发的业主。他们遭受了市场和自然风险的双重打击。双流金桥梨园的业主刘益君告诉记者,他已量产的40亩梨园总产10万公斤,由于价格低卖不出去,加之采摘期雨水偏多,烂掉了3万多公斤,亏损五六万元。
黄金梨是我省2000年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目前全省已发展到35万亩,成了全国最大的黄金梨生产基地。但由于没有知名度和完整的销售链条,黄金梨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今年8月,省果业联合会旗下的一批业主首次试图联合闯市场,但势单力薄,很多梨园业主亏损。“价格还卖不过丰水梨,由于缺乏资金,没有冷贮条件,我们在泸州、南充等二级市场设立窗口的尝试也失败。”天保果业集团老总付修力说。
雪上加霜的是:因气候异常,今秋梨树普遍开花。“明年基本上收成无望了。”硕士出身、有着高级农艺师头衔的刘茂祥这样判断。
看来,虽然我省30余万亩黄金梨开始量产,但业主们期望中的收成大年迟迟不能到来。
缺失
刘茂祥苦恼的不仅是这些。“本想再扩大点规模,需要50多万元后续投入,自己的积累已花光,想贷款,由于没有可抵押的资产,奔走无门,只好作罢。”
付修力的投入更大,几年间他在租赁的4000多亩园子里投入1500多万元,几乎没有银行的贷款,因为贷不到。“想再投入难上加难。”按金融部门的规定,贷款必须有抵押物。“土地是集体的,树苗是不认的,我们用什么去抵押?”付修力问。
刘茂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也有大量的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但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除了少数列为重点龙头企业的外,大都享受不到国家的政策扶持。“我们究竟应该算啥?算企业?算农民?农民都还能享受粮食补贴,我们这些到农村去带头示范的却享受不到政策。”刘茂祥一脸困惑。
目前,全省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已有8.6万户,开发面积达988万亩,带去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网络,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生力军。各地出台了一些支持鼓励业主开发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较为零星和分散,有较强的地方性,与当地政府重视与否关系极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主对记者说,2002年她到成都青白江玉虹镇从事果园开发。农业招商时,该镇承诺水、路、电等由镇上配套解决。几年过去了,她在200亩土地上投入了150多万元,镇上的承诺一直未见动静。撤乡并镇后,玉虹并入了城厢,该找谁兑现承诺都不知道了。只好自己修路建渠,园子至今未通电,跑了许多路都无济于事。更使她忧心的是,今年梨园刚试花挂果,就有人不断偷窃。前几天,果园围栏被人烧毁一截。向有关方面反映,至今没有下文。“明年园子要正式挂果了,我该怎么办?不干了,又花了那么多钱;干,还真不知有什么麻烦在等我,叫人进退两难。”这位业主一声长叹。
据记者了解,因周边环境和经营困难,一些业主已经“割肉”退场。
“我是2002年到邛崃市固驿镇建果园的,120多亩,主要是黄金梨,前后投入50多万元,今年开始批量出产。原计划今年收支持平,结果亏4万多元。”7日,刘茂祥对记者说。
与刘茂祥一样苦恼的还有一批从事果业开发的业主。他们遭受了市场和自然风险的双重打击。双流金桥梨园的业主刘益君告诉记者,他已量产的40亩梨园总产10万公斤,由于价格低卖不出去,加之采摘期雨水偏多,烂掉了3万多公斤,亏损五六万元。
黄金梨是我省2000年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目前全省已发展到35万亩,成了全国最大的黄金梨生产基地。但由于没有知名度和完整的销售链条,黄金梨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今年8月,省果业联合会旗下的一批业主首次试图联合闯市场,但势单力薄,很多梨园业主亏损。“价格还卖不过丰水梨,由于缺乏资金,没有冷贮条件,我们在泸州、南充等二级市场设立窗口的尝试也失败。”天保果业集团老总付修力说。
雪上加霜的是:因气候异常,今秋梨树普遍开花。“明年基本上收成无望了。”硕士出身、有着高级农艺师头衔的刘茂祥这样判断。
看来,虽然我省30余万亩黄金梨开始量产,但业主们期望中的收成大年迟迟不能到来。
缺失
刘茂祥苦恼的不仅是这些。“本想再扩大点规模,需要50多万元后续投入,自己的积累已花光,想贷款,由于没有可抵押的资产,奔走无门,只好作罢。”
付修力的投入更大,几年间他在租赁的4000多亩园子里投入1500多万元,几乎没有银行的贷款,因为贷不到。“想再投入难上加难。”按金融部门的规定,贷款必须有抵押物。“土地是集体的,树苗是不认的,我们用什么去抵押?”付修力问。
刘茂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说,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也有大量的项目资金扶持农业,但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除了少数列为重点龙头企业的外,大都享受不到国家的政策扶持。“我们究竟应该算啥?算企业?算农民?农民都还能享受粮食补贴,我们这些到农村去带头示范的却享受不到政策。”刘茂祥一脸困惑。
目前,全省从事农业开发的业主已有8.6万户,开发面积达988万亩,带去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网络,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生力军。各地出台了一些支持鼓励业主开发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较为零星和分散,有较强的地方性,与当地政府重视与否关系极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主对记者说,2002年她到成都青白江玉虹镇从事果园开发。农业招商时,该镇承诺水、路、电等由镇上配套解决。几年过去了,她在200亩土地上投入了150多万元,镇上的承诺一直未见动静。撤乡并镇后,玉虹并入了城厢,该找谁兑现承诺都不知道了。只好自己修路建渠,园子至今未通电,跑了许多路都无济于事。更使她忧心的是,今年梨园刚试花挂果,就有人不断偷窃。前几天,果园围栏被人烧毁一截。向有关方面反映,至今没有下文。“明年园子要正式挂果了,我该怎么办?不干了,又花了那么多钱;干,还真不知有什么麻烦在等我,叫人进退两难。”这位业主一声长叹。
据记者了解,因周边环境和经营困难,一些业主已经“割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