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粮食问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稳定,由于近年来国内粮食价格长期处于低迷态势,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较为普遍,虽然2003年国内稻米价格出现猛烈反弹,但价格上涨周期也是转瞬即逝,自去年以来,我国政府惠农、利农等支持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再次出台,使得沉寂了良久的粮食市场再次活跃,农业种粮积极性明显增强,归结来看,2005年我国稻米市场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其一,稻谷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99-2003年我国稻谷连续减产,国内稻米供给能力不断下降,为此国家自去年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户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自04年开始稻米产量有所恢复,供给能力逐步增强。据有关部门统计,预计2005年国内稻米播种面积将达到4.5亿亩,预计2005年稻谷产量将达到1.86亿吨,比2004年的面积4.35亿亩、产量1.78亿吨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早稻播种面积达到9500万亩,同比增加400万亩,接近2001年的种植水平。早籼稻平均单产预计在350公斤/亩以上,国内早籼稻产量预计将达到3400万吨左右。与此同时,我国中晚稻种植可能再创近年新高。由于受前期中晚稻价格连续高位运行以及种稻比较效益上升的影响,主产区农民尽可能创造条件来种植水稻,如一季改两季、旱改水以及经济作物改粮食作物。
其二,稻米消费总量保持稳定。
近年来,我国稻米市场消费总量基本保持在1.9亿吨,消费主要是口粮、口粮消费在1.65亿吨左右,虽然我国人口呈刚性增长,但由于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人均消费量却呈下降态势,相反早稻的工业用粮数量逐年提高,对于稳定稻米消费数量起到促进作用。在消费总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本年度产需缺口约为1000万吨,而2003/2004年度稻谷产需缺口为3100万吨;2004/2005年度稻谷产需缺口为1500万吨,产需缺口大幅缩小。如果算上某些情况下品种的替代,预计2005年仍呈偏紧平衡态势,供需大体可以达到弱势平衡态势。但我国地域差异大,稻米库存分布很不均衡,不排除部分地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其三,稻米库存水平逐年下降。
由于国内稻米持续多年的产不足需,不仅造成国内稻米库存水平下降较大,而且目前库存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有关信息称,现在全国稻谷库存中有50%以上是早稻库存。2004年稻谷收购价格一直较高,种粮农民交售踊跃,当售完手中2003年产稻谷和部分2004年产稻谷后,惜售出现,售粮方式一改过去集中销售变为分散出售,造成农民手中新粮比例有所增大,预期2005年后期表现可能更为突出。据美国农业部月度分析数据显示,2004/2005年度我国大米期末库存约为3500万吨,比2003/2004年度减少1040万吨。预计2005/2006年度末国内大米库存将继续保持在3000-3500万吨,库存消费比在28%左右,仍然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
其四, 稻米供求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由于我国粮食总库存量仍然比较大,库存粮食品种结构有待调整,库存及消费的对称性有待进一步调节,主销区粮食大部分仍然储存在主产区,主产区储备品种过于单一,政策托市收购储备储存量不断上升,一些地方仓容不足,运输不畅问题正在突现。与此同时,我国优质稻米与普遍稻米在价格比没有明显扩大,优质稻米在价格上得不到充分体现,这对于优质稻米生产都积极性起到打压力,不利于我国稻米种植的优化。此外,长期以来我国粳稻米生产与消费都形成了相对稳定区域直销关系。苏皖粳稻主产区与长三角及珠三角形成了粳米直销关系;东三省粳稻主产区与华北、豫、冀、晋等主销区建立了粳米直销关系。然而,此种样式的直销关系却存在很大问题,不利于产销区衔接,容易造成价格的暴涨暴跌现象的发生,2003年7月份就是最好的例证。据有关专家对稻米成本推算分析显示,早籼稻价格在0.62-0.63元/斤,中籼稻在0.70-0.75元/斤,粳稻在0.85元/斤,就可以维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可见,国内稻米从产供销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调整。
其五,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逐步加深。
从今年我国政府所实施的政策来看,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直补措施落实到位,农民从中得到实惠,种粮积极性继续增强。对于市场价格的调节效应也是在不断加深。归结来看,一方面国家“一保护、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促使稻谷大幅增产,大幅提升供给能力,但不利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国家制定了稻谷最低保护收购价格,支持粮价水平保持较高价位运行;与此同时,放开收购和销售市场,促使市场流通趋于活跃,供需矛盾、产销矛盾趋于缓和。由此来看,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意愿表现明显,但又不希望价格过分攀高,毕竟稻米市场价格对物价、经济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对市场价格起到托市效应,但促进效应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强。
由此来看,2005年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国内稻米产量、消费量、库存水平、价格指数等一系列数值正在发生变化,稻米市场正朝着良性发展空间迈进,然而由于稻米属于特殊消费品种,市场消费水平增长有限,在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价格上涨空间相对有限,平稳向上仍是市场发展的主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