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玉米网对东北地区的市场监测显示,今年东北内蒙地区新玉米收购价格均高于去年同期,收购量却不如去年。当前东北玉米市场收购主体仍以玉米深加工企业为主,新玉米上市未成规模,购粮高峰推迟出现,各地收购进度不一。
黑龙江:当地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收购活动已经开始半个多月,集贤、富锦、桦南、勃利、林口、密山等地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及粮食经销商收购也在明显增加,但收购量不大。农户及家庭农场手中直接收购价格(水分27%―29%)一般在0.335―0.345元/斤。现黑龙江各地收购除加工企业外多以代收、代储、代运为主,当地农发行贷款已经陆续发放,市场购销比较活跃。
吉林:吉林各地情况不同,九台、榆树、德惠等地市场购销相对清淡,松原、农安、公主岭等地区市场收购比较活跃。今年吉林地区玉米水分较前期有所降低,送粮农民逐渐增多,虽然上市数量不如往年,但已初成规模。
辽宁:辽宁地区受禽流感影响比较严重,锦州港口二等玉米平仓价一路跌破1200元/吨。不过据了解,现当地疫情已经得到控制,当地玉米收购情况好转,水分在27%以内的新玉米收购价在900―920元/吨,锦州港口二等玉米价格稳定在1180―1190元/吨左右,止住了跌势,港口发运数量也较前期有所增加。
内蒙古:内蒙古通辽地区新玉米收购价格仍然保持坚挺,当地玉米脱粒上市数量增加,收储企业已经开始入市收购,还有一部分粮食经销商也陆续进入市场,他们收购后不是马上销入市场,而是囤积准备烘干。通辽地区粮库新玉米开秤价为0.442元/斤左右,水分23%。由于今年通辽地区减产已成定局,收储及流通企业收粮心切,不断调高收购价格,农民对当前价位比较认可,售粮积极性高涨。但市场人士均认为当前价位有些偏高,随着新粮上市数量增多,当地玉米价格已现弱势。
结合各地情况分析,后期影响东北玉米收购市场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气温下降,新玉米上市数量将大幅增加
近期东北地区气温仍然偏高,还有很大一部分新玉米没有脱粒上市。由于担心数量不够摊平烘干成本,很多粮库及收储流通企业还没有开烘干塔,仍在场外观望。预计未来10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将有所加强,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低。届时东北新玉米上市数量将大幅增加,粮库可能会敞开收购。
二、多元主体入市,抬升收购价格
由于部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费用紧缺,而农发行贷款仍在审批阶段,延缓了其收购步伐。另外,还有一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制没有完全结束,吉粮集团、中粮集团、中储粮集团还没有入市收购,据了解,这几大集团今年计划在吉林地区收购粮食500万吨以上,远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随着粮企改制彻底完成,农发行贷款发放到位,一些中小型粮库及大型企业集团将集中入市采购新粮,届时为了争取粮源,很可能会调高收购价格。
三、禽流感疫情发展,影响玉米需求
近日我国内地确定两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心理,销区饲料需求减少,南方港口价格下跌。为了保持利润,贸易商必定压低收购成本,据了解,吉林农安车板价1120元/吨,但新粮收购价已达1060元/吨,利润空间较前期大幅减少,很多贸易商减少了收购数量。如果疫情后期继续发展,将限制产区玉米外运数量,庞大的供应压力可能会引起玉米价格下跌。
四、传闻国家将出台出口补贴政策,对价格形成支撑
市场传闻11月末国家将会发布新的出口配额。当前国内玉米价格低迷,季节性供应压力又较大,国家会不会出台新的出口补贴政策值得关注。如果出口情况得以好转,将会缓解今年增收带来的供应压力,对东北玉米价格形成一定支撑。
五、种植成本增加,农民惜售心理较强
今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玉米生产成本增加,加之2004/2005年度玉米价格后期上涨,农民对玉米价格的期望值变高。今年东北各地区玉米开秤价格均高于去年,后期若价格走低,农民很可能会待价惜售,农民这种心态上的转变也相应提升了收购价格的底部。
六、东北老粮出库,打压市场价格
为减轻财政负担,解决老粮包袱,后期东北地区可能还会集中竞价销售库存老粮。17日,黑龙江粮食批发市场举行陈粮拍卖会,此次交易会拟拍卖玉米1.1万吨,实际成交7054吨,均以980元/吨成交,由于数量不多,对市场影响不大。不过如果后期老粮拍卖数量增加,可能会对市场形成一定冲击。
综上所述,现在东北地区面临两大利空因素影响,一是季节性供应压力,二是禽流感影响饲料需求。据了解,目前辽宁、内蒙古地区的禽流感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疫情对当地市场的影响已经减弱。而当前东北玉米多为省内自销,外运数量不多,南方销区所用的多为华北黄淮地区的新产玉米,因此南方饲料需求减少对东北玉米市场影响不是很大。现在要重点关注粮库的收购步伐,如果后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多元主体入市收购,为了多储备价格较低的新粮,市场收购竞争将会加剧,预计元旦左右,东北市场将迎来一个收购高峰,玉米收购价格也将走出一轮小幅上涨的行情。
影响东北玉米收购市场的几大因素
2005-11-22 来源:中国农业网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8182-1.html
上一篇:行业专家分析国内豆粕情况
下一篇:郑棉下调在所难免 可能出现补跌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