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化肥冬储旺季不旺原因分析
2005-12-12   来源:中国农业网   

  按往年惯例,目前已进入化肥冬储旺季,但今年情况却有些不同,除了部分稍具规模的经销商为中农集团公司、中化化肥公司代储或个别小经销商组织少量储存外,大多数经销商均处观望态势。自10月份以来,国内市场肥价一跌再跌,北方尿素价格已降到1700元/吨以下,低的已跌破1600元/吨;南方尿素价格虽然仍处高位,但与八九月份最高时相比,也有200元/吨左右降幅。但即使这样,经销商冬储积极性仍然不高。

  12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尽快建立省级化肥淡季储备,落实化肥供应省长负责制。在此之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于11月初出台了2005/2006年度化肥淡季商业储备办法极其补充规定,时至今日已有一个月,但在化肥市场上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无论是北方产肥大省河北、河南和山东,还是资源相对短缺的南方各省,化肥冬储仍不见多大动静。

  笔者向各地经销商了解,今年化肥冬储令农资经销商十分头疼和困惑,他们一改前几年积极冬储的架式,变得谨小慎微。各地冬储不积极,致使目前化肥市场仍然低迷,除一些续签冬储合同的单位开始进货和一些经销商随进随出外,市场总体成交量未见明显增加。

  今年化肥冬储热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是由以下三个“不确定”造成的。
                
  不确定政策走向
                
  从2003年下半年起,国家对化肥市场多次出台调控政策,但可操作性较差,往住在执行过程中“虎头蛇尾”。这就造成了一些紧跟政策的经销商吃了大亏,而顶到最后的反到赚了一把。如2004年春季,国家出台了尿素出厂限价1400元/吨以及7%综合经营差率等政策,并规定了严格的检查措施。于是,一些经销商不得不将2003年高价冬储的尿素按国家限价水平出售,结果造成亏损。许多经销商如今提起此事,还在“隐隐作痛”。可是到了6月用肥高峰,国家限价政策就形同虚设,价格一路疯涨,致使一些不执行政策者反倒“受益匪浅”。

  2005年尿素价格又创历年新高,广大农民叫苦不迭,并引起各级政府高度关注。而明年春夏用肥高峰季节,国家会采取何种措施来保持化肥市场稳定,谁也说不定。国家发改委今年已公布了《改革和完善化肥价格调控机制的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方案如实施,必将对化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方案的正式出台难度很大,但化肥经营的完全市场化是肯定的。随着化肥市场不断放开,尿素出口关税政策和现行的有关限价、税收、运输等政策,也会随之变化,届时经营尿素是赔是赚,恐怕再精明的经销商也说不好。
  
  不确定明年供求如何变化
                
  与2000年前后相比,化肥行业这两年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尿素、磷酸二铵生产企业纷纷扩大产能。据有关部门统计,明年约有近千万吨尿素新产能将要投产,磷酸二铵两年内也将有近200万吨新产能投产。考虑到国家有关政策,限制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化肥出口并非权宜之计,因此这些新增化肥产量将在国内市场找销路,必将改变国内市场供求关系。虽然明年化肥生产成本估计仍不会有下跌的可能,但成本对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和供求关系相比,已处于次要地位。由于种种原因,今年磷酸二铵和复合肥供大于求的形势已初露端倪,明年尿素市场很有可能步复合肥、磷酸二铵的后尘,出现供大于求局面。到那时,难免会出现大打价格战的惨烈场面,而此时又会有多少经销商能以“跳楼价”进行“牺牲大甩卖”呢!

  不确定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积极性有多高
                
  今年,虽然国家仍对主要农产品如小麦、水稻等实行最低收售价政策,以保证农民收入增加,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很不理想。许多地方的粮食收购单位只是按国家定的最低收购价限量收购粮食,或是自行提高等级收购,而农民收获的大部分粮食还只能以低价卖给走街串巷的粮贩子。国家没有制定保护收购价的品种如油菜籽等的收购价也比2004年有所下降,而与粮食收购价下降成反比的化肥等农资价格却比去年有所上涨。这一涨一落,使许多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收入有所减少,再加上一些地区受灾减产,都有可能影响农民种田积极性,进而使明年化肥需求量大打折扣。

  除此之外,化肥市场仍不规范,假冒伪劣产品仍屡禁不止,管理部门多头管理,一些大型知名企业对市场的恶性操作等,都影响着经销商对冬储的积极性。但是保证化肥这一常年生产、季节使用产品市场的相对稳定,冬储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希望国家有关部门通过一段时间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使化肥产供销各方面的冬储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8035-1.html

标签:农机 冬储

上一篇:近期玉米回暖,但后市仍难言形成涨势
下一篇:金瑞期货:12月12日农产品早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