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平凉金果”启示录
2006-01-20   来源:中国农业网   

  做大产业 ―――“平凉金果”启示录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04年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刮起了一股“平凉金果”的旋风―――先是在2004年11月中国(上海)国际林业产业博览暨科技经贸洽谈会上,“平凉金果”闪亮登场,获3项金奖,4项名优特新奖,甫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媒体和商家的关注。
  紧接着,在2005年11月中国(深圳)国际果蔬展览会上,“平凉金果”有3个产品获“中华名果”称号,成为这次展览会上唯一获此殊荣的产品。当时签约资金就达1.3亿元,在深圳果蔬展览会上独占鳌头、占尽风流。
  还是在2005年11月,以苹果为主的“平凉金果”注册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记注册顺利通过国家商标局审查。
  自此,“平凉金果”创下了无数个令人瞩目的第一:第一个获得全国初审通过的苹果类证明商标;第一个获得全省苹果类原产地标记注册;第一个获得市级统一使用的果品商标;面积全省第一;产量全省第一;效益全省第一……
  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何以受到如此青睐?围绕着苹果所引发的农业产业革命,如何抓住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及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平凉金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深思的启示。
  启示之一:看准了的事就抓住不放,几任党政班子接力棒一样地一任接着一任干,咬定青山不放松。“平凉金果”能够栽稳桩,走出去,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平凉苹果可以说是发挥后发优势的典范。平凉苹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苹果市场并不看好,许多地方砍果树、压缩林果面积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平凉苹果起步了,这多少还带着点逆潮流而动的色彩。然而,它却给今天的“平凉金果”打下了基础,带来了契机。因为,平凉这个地方适宜发展苹果,而且苹果的品质很好,农民又有栽植果树的传统。顺天时而行,必利自己。但这需要胆识和勇气。
  客观地讲,在甘肃,比平凉苹果有名气、有特色的不在少,可有的轰轰烈烈了一阵子,便偃旗息鼓,败下阵来;有的品质虽然很好,可也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在一些人热衷于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时候,在一些地方,张书记来了一套思路,李书记来了一套决策,搞得下边无所适从的时候,平凉市党政班子却一任接着一任干,埋头抓包括苹果在内的四大支柱产业。他们说得好:这工程、那政绩,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让地方经济尽快发展起来,是最大的政绩。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正是认准了这一点,新上任的领导不别出心裁,不提不切合实际的口号,对上届班子定下的目标,只要对农民增收有利,对发展当地经济有利,就接着干,抓落实,保证了决策的延续性,稳定性。比如,这届市委、市政府把“实干攻坚抓突破”作为指导工作的思想核心,确立的四大支柱产业:金(以“平凉金果”为主的绿色果菜)、红(以平凉红牛为主的草畜业)、黑(煤电冶一体化)、绿(以崆峒山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业),就是在上届班子决策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全市经济工作的突破口。如今四大支柱都在同时做大做强。特别是平凉市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核心区域后,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适时提出把平凉市建成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的奋斗目标。如今果品产业已经形成了发展示范县、万亩乡、千亩村的良好势头,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块带经济”发展思路,已建成3个果业集中区、12条优势果产业带。全市6县1区中有5个县(区)被国家列入“名优特经济林示范县”,两个县分别获得“中国苹果之乡”、“中国红富士之乡”称号。全市果树经济林已经发展到125.8万亩,其中苹果面积超过70万亩,40万亩进入挂果期,果品总产量达到43万吨,果品产值达7亿元以上。
  品质效应、基地效应、市场效应和品牌效应放大的市场价值,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农民群众实实在在从苹果中得到了实惠。静宁县仁大乡南门村的陈满义,一家5口人经营着10亩果园。去年,这些果树给他带来了12万元的回报。陈满义不算是特例。在平凉,像他这样吃“果饭”、发“果财”的农民已不在少数。和他同县的城川乡红旗村的马志强,承包30亩苹果园,10年间净赚130万元。
  启示之二:市场是只无形的大手,也是一只无情的魔手。谁抢先占据了市场的制高点,谁就争取了主动权。面对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只有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有机结合,才能做到效益的最大化。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平凉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人多地少,在农产品的竞争力上不具备优势,要想拓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很重要的一块就是靠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推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001年以来,平凉市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平凉金果品牌发展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平凉金果”品牌,加快果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这些“含金量”极高的文件,极大地推动了平凉果产业的发展。
  同时,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精心培育,全力扶持果品龙头企业,带起一大批相关产业,与果品相关的包装纸箱、包装膜、保鲜袋,还有果汁、果酒、果醋等加工和营销的500多家企业应用而生。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机制,实现了产、贮、运、加、销一条龙,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不断提高。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不能“越位”,但也不能“缺位”。把行政推动、典型示范与市场调节有机统一起来,可以说是有效方法。正如平凉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阎奋民所说:“政府通过组织人员对市场进行系统调研和细致分析,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有效对策,在市场好的时候,帮助农民能卖个好价格;市场起波动的时候,尽量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积极性不受挫伤。”10年前,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平凉的果产业一度跌入了最低谷,5公斤苹果卖不了1元钱,好多果农开始砍树。
  市委、市政府为了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挽救果产业,想尽了办法:出钱买树苗,掏钱雇人栽树,并承诺在3年未挂果成长期,对农民实行粮食补贴。到1998年,全市的苹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千亩增加到了5万亩。
  过去我们常说,酒好不怕巷子深。在云谲波诡、扑朔迷离的市场面前,酒香也得勤吆喝。如果不主动出击,跟着市场亦步亦趋,产品永远也打不出去。他们的决策是党政一把手主动出击找市场。市委书记王耀东亲自带队参加全国品牌农业战略研讨会,市长马学军带队参加中国国际果品蔬菜论坛,市委、市政府组团参加首届国际林博会、首届果蔬博览会。通过这些大的活动,不仅开阔了眼界,学习了外面的经验,而且借助这些平台,通过政府有效的作为,为农民增收闯出了更广阔的市场。在市委、市政府的组团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自发而来的民营果蔬企业、农民科技人员和果蔬专业户,他们有的参展、学习请教,有的利用参展洽谈合资项目,更有的直接与外商谈判,签订出口合同。在去年11月的深圳果蔬博览会上,他们与深圳东城贸易公司、广东东莞气调保鲜公司等12家企业签订了成交额达12914万元的销售加工合同。另外,市委、市政府频频组团,也是为了把平凉拉出来与先进地区比,发现自己的不足,凸现自己的特色,选择打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品牌,使固有的、潜在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正是有了这种驾驭市场的意识和能力,如今的“平凉金果”已走出了甘肃,落户上海、广州、天津、福建、四川等省市的50多个大中城市,而且开始走出国门,在英国、意大利、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立足。“平凉金果”在平凉市已注册登记出口果园近1万亩,有5户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去年直接向泰国出口果品近1500吨。
  启示之三:再好的思路,也得靠人去执行和落实。明智科学的决策是重要的,但强有力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同样不可或缺。“平凉金果”品牌的创立证明了“抓落实”的重要性。
  实施品牌战略,走品牌农业的发展之路,是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在指导农村经济工作中探索出的一条路子。平凉苹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虽也经过一波三折,但总是在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重点解决的是苹果多与少的问题,90年代到现在解决的是效益与质量的问题。“平凉金果”的商标策划,也是从新世纪一开始就着手进行。从对苹果的科技投入,提高品质,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到商标注册,层层抓落实,件件落到实处,一步步做大做强果产业。以苹果为主的果产业已成为振兴平凉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2005年起,市委、市政府将果产业考核纳入市县乡三级政府年度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对涉及果业发展问题和投资果业的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市、县、乡、村建立健全了果业协会和果农信息之家,形成了三级科技服务网络。
  200多名果业技术人员常年活跃在山水林果间,分片包干,抓点示范,服务到村、到户。开通了果品销售“绿色通道”。市级果业办公室、果业信息中心和果树研究所,对果品生产实行安全监控,与高等院所和果树专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协作和技术攻关。市财政每年专门列支果业专项资金用于打品牌、搞培训、建促销平台。
  有资料表明,我国的苹果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但出口量仅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41%,其主要制约因素就是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和绿色化程度不高。面对国外市场大门敞开而“门槛”抬高的严峻形势,如何加快标准化生产,就显得尤为突出和紧迫。
  基于这些认识,一批围绕苹果的重点建设项目开始在平凉实施:着力实施绿色苹果出口创汇基地,苹果商品化处理储藏设施,绿色苹果质量监测检验体系。果品产业已经走上了规模化扩张、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轨道。全市果品生产集中区无一户污染企业。苹果的贮藏、保鲜和无污染,做到了标准化生产。
  市上先后制定了8种果品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组织技术人员为广大果农制定印发了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启动实施了10万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建立起了2万多果农参与的10万亩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并通过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认证出口果园9064亩,认证绿色基地10.5万亩,认证绿色果品3.3万吨。从事和参与果品生产经营的人员达22万人,占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的20%以上。
  目前,平凉市正在为三五年内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供货渠道做准备。比如,对全市22万果农系统培训一次,果农技术员持证率达到50%以上,使科技在果业生产上的贡献率占到80%,培植果品经销“小巨人”,组建“平凉金果”集团公司等等。力争苹果外销量占到总产量的85%以上。
  从20年前仅有种植面积几千亩到今天拉动百万农民脱贫致富的辉煌产业;从5公斤1元到10元1个;从当初的名不见经传到现在的香飘海内外,“平凉金果”的发展过程,也真实地反映了平凉市委、市政府一班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7674-1.html

标签:农机

上一篇:春节前后国内小麦市场将保持目前走势
下一篇:糖价上涨两般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