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
来自工商部门的情况显示,当前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农村市场,消费安全已成为农村消费的突出矛盾。
农民消费:面临四大难题
近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由于打假维权工作在城市的力度和声势相对强大,不少非法经营者将制假售假的“阵地”转向农村,使农村成为当前消费领域问题多发地,大量问题商品流入农村,假劣种子、农药、化肥、劣质农业机械坑农事件时有发生,农民消费面临四大难题。
难题之一:农村消费者产品质量意识较为薄弱,维权意识差。
记者在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枣滩村采访时,村民陈元勇反映,去年有一个商贩运来一车农膜,特别便宜。20户农民全部买下,铺到地里,不到2个月全部融化。因为没开发票,没有商标,没办法投诉。
难题之二:投诉渠道不畅,维权成本高。大多数农民对“消法”缺乏了解,也不懂得如何维权。一些人购买了假劣产品,因为投诉不便,还怕耽误农时,所以就自认倒霉。
难题之三:农村经营者素质不高,经营责任意识差,农民消费环境差。
难题之四:消费维权力量相对薄弱。消费者保护组织在农村网络不健全,各相关职能部门由于受人力、交通、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对消费维权力不从心,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并实施有力的监督。
维权打假:寻求网络延伸
创造安全消费环境,切实解决农民消费维权问题,是目前农村消费的主要问题。问题如何才能得到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甘肃等地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与基层干部一道,采取“一会两站”的形式,着手延伸、补充和完善农村消费维权体系。
“一会两站”即在农村地区建立消费者协会基层分会,在行政村建立“红盾护农”服务站和12315维权联络站。投诉站的工作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或者在本村聘请义务调解员,经过培训,承担为村民调解维权的任务。
这些设在村委会、村干部家里甚至小卖店里的投诉站,方便了农民消费者投诉,减少了投诉费用,降低了维权成本,对保护农民消费者权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秦安县兴国镇枣滩村地处距县城7.5公里的山沟里,村民外出十分不便。自从2005年村里建起了投诉站,村民有事不出村就能解决。村支书兼站长高贵德说,投诉站建起后解决了8件事情,为村民挽回1360元的损失。这8件事情涉及手机、化肥、农药、地膜、洗衣粉、方便面、饮料、罐头。大的投诉例如手机、化肥、农药找工商所,其他就在站里解决。
村民们发现,自打有了投诉站,那些借着“送货下乡”的幌子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的商贩再也没在村子里出现过。村民赵国喜欣喜地说:“投诉站就是我们的‘哨所’。”
针对农民购物图便宜、维权意识弱的情况,许多投诉站采取广播、宣传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农民宣传农资商品知识,提高了农民的维权意识。现在大多数农民学会了“留一手、问一下”,即在购买农资和各种消费品之前先向投诉站咨询一下,做到心中有数。学会在购买商品之后将商品包装留一点,农药瓶里剩一点,化肥、种子包一点,地膜头子剪一点,购物凭证留一张的做法。
种子、农药、化肥关系农民一年生计,农民对假种子、假农药深恶痛绝。投诉站的建立,能够及时了解消费中出现的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去年5月,兰州市榆中县发生一起劣质玉米种子坑农事件。这起案件涉及榆中县4个乡镇10个行政村的997户农民,受损面积达1888亩,差点造成集体上访事件。由于投诉站工作人员发现及时,调解及时,种子经销单位很快向受损农户补偿种子款等94473元,而且没有耽误农民及时补种。
消费安全:依然任重道远
据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甘肃、河北、山东等地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打假维权网络,“一会两站”的形式对维护农民消费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如何让农民方便消费,让农民放心消费,破解这一难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由于交通不便,外出成本高,一些农民就近购买商贩走村串户送来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往往容易出现假劣问题;商品供应比较单一,在村里的小卖店,只能买到方便面、洗衣粉、铅笔等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另外,农民购买力低,在甘肃等贫困地区,农民购买的主要商品是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
为了改善农民的消费环境,一些地方的投诉站在打假维权的同时,帮助建立农资服务店,统一进货,统一配送,从进货渠道上保证农民买到放心的化肥、农药等产品。甘肃古浪县羊川镇一棵树村,个体经营户规模小,购进方便面、牛奶等食品时,整箱进货价格低,又担心销售不出去会过期变质。投诉站联系一家配送公司,少量勤送,帮助经营户降低成本。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保护农民消费者权益,建立进货流通渠道等措施,为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保证农民消费安全,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决定于农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需要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