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粳稻产业大会3月25~27日将在吉林长春召开。大会是从东北大米产业大会发展而来,东北大米产业大会经过四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稻米专业大会。
当前我国粳稻生产概况
我国粮食产量中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占谷物总产量的45%左右,占商品粮的50%左右。可以说,稳定了水稻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就稳定了我国的粮食供给;发展了水稻产业,就有效地发展了我国粮食产业。若将我国水稻生产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稻区,南方稻区的稻米生产、消费量占全国的90%左右,而产量则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58%,北方稻区以粳稻为主,粳稻占了北方93.7%的种植面积和94.4%的产量,同时占全国40%的粳稻产量。
目前我国粳稻生产主要在北方黑、吉、辽三省,其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北方水稻(粳稻)的90%以上。据农业部门的调查,2005年黑龙江省2795.2万亩,平均单产425公斤,总产1190万吨;吉林省今年新增100万亩,达到1000.2万亩,平均单产460公斤,总产460万吨;辽宁省也增加到914.1万亩,单产478公斤,总产440万吨。
粳稻消费呈上升趋势
当前我国粳米的消费量不断上升,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的稻米消费出现由籼米向粳米转变的趋势。粳米消费区域由原来的东北、华北、京津沪、江浙一带迅速扩大到中南、华南等地的大城市。
尽管粳米价格稍高,但以其口感好、饭味香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南方市场份额。有关研究表明,农民收入每增加10%,粳米需求量就增加1.38%,糯米、黑米、紫色米及特种稻米等增加1.02%,杂交米增加0.99%,而籼米则下降1.16%。因此粳米消费比例会越来越大。
与籼稻相比,我国粳稻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东北大米及苏皖粳米在品质和价格上均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内对外贸易前景都较好。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提供的2005年前9个月全国粮食主产区水稻收购和销售情况表明: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早籼稻73.94元,晚籼稻76.55元,粳稻90.58元,粳稻同比溢价分别为22.5%和18.3%;同期销售价早籼稻76.27元,晚籼稻78.85元,粳稻94.45元,粳稻同比溢价分别为23.8%和19.8%。
长期以来我国粳米生产和消费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区域性产销关系。从大范围分析,我国东北三省粳稻主产区与京、津、冀等华北粳米主销区形成了粳米产销关系,苏皖粳稻主产区与长三角及珠三角形成了粳米产销关系。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居民的稻米消费已出现由籼米向粳米快速转变,南方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粳米消费区,且就地产销,节省了运输营运等成本。加之南方稻区不仅光热资源丰富,而且水源条件明显优于北方,同时南方单、双季稻共存,水稻面积大,扩大粳稻面积、提高单产的潜力均较大,可见南方发展粳稻既有需求也有条件。因此,保障我国稻米供给安全的发展方针,应是在稳定、提高东北传统优势区域优质粳米生产,满足北方不断增长需求的同时,重点发展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苏皖等优势区域的粳稻生产,以满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日益增长的粳米需求。
我国粳稻生产任重道远
我国粳稻产业虽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真正能同美国、澳大利亚等粳米出口大国米质抗衡的高档优质米还很少,难以达到日、韩等粳米进口国的质量要求。
首先,稻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安全、清洁生产的技术难度大。当前水资源紧缺不可逆转。尽管部分地区采用节水灌溉,但大水漫灌等现象在生产中仍极为普遍,水浪费极大。目前水源不足已成为一些地区稻作生产的首要限制因素。
其次,传统稻作对有限耕地进行“重用轻养”的掠夺式生产,使不少土壤肥力因素失衡而地力逐渐下降。许多地方仍采用传统稻作施肥与用药方法,特别是粳稻生产上过量施用无机氮肥、化学农药导致稻区水体等环境恶化。近年来,水稻节水、节肥、节药栽培技术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稻作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改善的问题。
第三,稻作现代化程度低,机械化高产实用栽培技术尚未建立。从水稻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来看,水稻播种、移栽与秸秆全量还田这三个环节,已成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的机械化的瓶颈。同时,机直播、机移栽(抛) 水稻稳定高产的栽培规律与技术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我国粳稻产业具较强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我国粳米生产的成本优势和较强的技术支持,使得我国的粳稻与籼稻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适度发展粳稻生产,扩大粳稻生产面积,对于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升稻米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增加比较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丰富的稻种资源和品种的推陈出新是扩大粳稻生产的先决条件。扩大粳稻生产就是籼改粳与旱改粳,其可行性首先应建立在籼改粳或旱改粳的可能性和所选品种的适应性上。我国幅员辽阔,从北方的黑龙江到南方的海南,西起新疆东至上海,从海拔不足1米的湿地到云贵高原海拔2695米的山地均有粳稻的分布。丰富的粳稻种质资源和众多优良新品种为扩大粳稻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我国粳稻育种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超级稻育种,东北稻区与江淮下游稻区,不仅在常规粳稻上推出了优质高产新品种(亩产可达700~800公斤),而且在杂交粳稻育种上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如南方的Ⅲ优98、9优418、常优1号、北方的辽优1052、辽优1518等。同时,凌启鸿专家等提出的群体质量理论、精确定量化栽培以及东北推出的“三超”栽培技术等也都为扩粳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发展我国粳稻产业的对策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以及粳稻的生物学规律和我国国情,促进粳稻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加强江淮下游粳稻优势区与东北粳稻优势区的开发。江淮下游优势区温、光、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好,水稻生产水平高,粳米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对米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本区粳稻发展的方向应是在进一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安全性、增加综合效益的同时,通过压籼扩粳或旱改水的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粳稻种植面积。东北优势粳稻区的水稻生长季节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大,稻米品质优,适宜发展优质食用粳稻。但由于水资源较紧张,水稻种植面积不宜扩大,其中黑龙江是重要的湿地区域,水稻面积已有很大发展,今后应当有所控制;辽宁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已严重短缺,继续扩大面积难度很大。本区粳稻的发展方向应是进一步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
采取实用轻简栽培新技术与全程机械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配合农机部门,开发能满足高产实用栽培技术要求的适用农机具,如水稻精播机、5~7叶大苗的移栽机、秸秆全量高质还田机等目前生产最迫切需要的机具,并定型国产化;研究与机械化相配合、达到优质高产的配套农艺技术,使作业流程指标化、规范化。同时加强定向定量抛(摆)秧高产栽培研究,增强抛摆技术的规范化。
提高肥效,降低肥料污染的精确施肥技术。改革施肥的方式、方法,实行精确施肥,包括应用3S技术。总之,要研究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稻作体制下粳稻优质、高产与环境相统一的高效施肥体系。
当前我国粳稻生产概况
我国粮食产量中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占谷物总产量的45%左右,占商品粮的50%左右。可以说,稳定了水稻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就稳定了我国的粮食供给;发展了水稻产业,就有效地发展了我国粮食产业。若将我国水稻生产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稻区,南方稻区的稻米生产、消费量占全国的90%左右,而产量则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58%,北方稻区以粳稻为主,粳稻占了北方93.7%的种植面积和94.4%的产量,同时占全国40%的粳稻产量。
目前我国粳稻生产主要在北方黑、吉、辽三省,其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北方水稻(粳稻)的90%以上。据农业部门的调查,2005年黑龙江省2795.2万亩,平均单产425公斤,总产1190万吨;吉林省今年新增100万亩,达到1000.2万亩,平均单产460公斤,总产460万吨;辽宁省也增加到914.1万亩,单产478公斤,总产440万吨。
粳稻消费呈上升趋势
当前我国粳米的消费量不断上升,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的稻米消费出现由籼米向粳米转变的趋势。粳米消费区域由原来的东北、华北、京津沪、江浙一带迅速扩大到中南、华南等地的大城市。
尽管粳米价格稍高,但以其口感好、饭味香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南方市场份额。有关研究表明,农民收入每增加10%,粳米需求量就增加1.38%,糯米、黑米、紫色米及特种稻米等增加1.02%,杂交米增加0.99%,而籼米则下降1.16%。因此粳米消费比例会越来越大。
与籼稻相比,我国粳稻在价格上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东北大米及苏皖粳米在品质和价格上均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对内对外贸易前景都较好。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提供的2005年前9个月全国粮食主产区水稻收购和销售情况表明: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早籼稻73.94元,晚籼稻76.55元,粳稻90.58元,粳稻同比溢价分别为22.5%和18.3%;同期销售价早籼稻76.27元,晚籼稻78.85元,粳稻94.45元,粳稻同比溢价分别为23.8%和19.8%。
长期以来我国粳米生产和消费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区域性产销关系。从大范围分析,我国东北三省粳稻主产区与京、津、冀等华北粳米主销区形成了粳米产销关系,苏皖粳稻主产区与长三角及珠三角形成了粳米产销关系。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迅猛,城乡居民的稻米消费已出现由籼米向粳米快速转变,南方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粳米消费区,且就地产销,节省了运输营运等成本。加之南方稻区不仅光热资源丰富,而且水源条件明显优于北方,同时南方单、双季稻共存,水稻面积大,扩大粳稻面积、提高单产的潜力均较大,可见南方发展粳稻既有需求也有条件。因此,保障我国稻米供给安全的发展方针,应是在稳定、提高东北传统优势区域优质粳米生产,满足北方不断增长需求的同时,重点发展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苏皖等优势区域的粳稻生产,以满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日益增长的粳米需求。
我国粳稻生产任重道远
我国粳稻产业虽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真正能同美国、澳大利亚等粳米出口大国米质抗衡的高档优质米还很少,难以达到日、韩等粳米进口国的质量要求。
首先,稻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安全、清洁生产的技术难度大。当前水资源紧缺不可逆转。尽管部分地区采用节水灌溉,但大水漫灌等现象在生产中仍极为普遍,水浪费极大。目前水源不足已成为一些地区稻作生产的首要限制因素。
其次,传统稻作对有限耕地进行“重用轻养”的掠夺式生产,使不少土壤肥力因素失衡而地力逐渐下降。许多地方仍采用传统稻作施肥与用药方法,特别是粳稻生产上过量施用无机氮肥、化学农药导致稻区水体等环境恶化。近年来,水稻节水、节肥、节药栽培技术的研究虽有一定进展,但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稻作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改善的问题。
第三,稻作现代化程度低,机械化高产实用栽培技术尚未建立。从水稻生产各环节的机械化来看,水稻播种、移栽与秸秆全量还田这三个环节,已成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的机械化的瓶颈。同时,机直播、机移栽(抛) 水稻稳定高产的栽培规律与技术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我国粳稻产业具较强国际竞争力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我国粳米生产的成本优势和较强的技术支持,使得我国的粳稻与籼稻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因此,适度发展粳稻生产,扩大粳稻生产面积,对于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升稻米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增加比较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丰富的稻种资源和品种的推陈出新是扩大粳稻生产的先决条件。扩大粳稻生产就是籼改粳与旱改粳,其可行性首先应建立在籼改粳或旱改粳的可能性和所选品种的适应性上。我国幅员辽阔,从北方的黑龙江到南方的海南,西起新疆东至上海,从海拔不足1米的湿地到云贵高原海拔2695米的山地均有粳稻的分布。丰富的粳稻种质资源和众多优良新品种为扩大粳稻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近年来我国粳稻育种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超级稻育种,东北稻区与江淮下游稻区,不仅在常规粳稻上推出了优质高产新品种(亩产可达700~800公斤),而且在杂交粳稻育种上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如南方的Ⅲ优98、9优418、常优1号、北方的辽优1052、辽优1518等。同时,凌启鸿专家等提出的群体质量理论、精确定量化栽培以及东北推出的“三超”栽培技术等也都为扩粳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发展我国粳稻产业的对策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以及粳稻的生物学规律和我国国情,促进粳稻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加强江淮下游粳稻优势区与东北粳稻优势区的开发。江淮下游优势区温、光、水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好,水稻生产水平高,粳米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对米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本区粳稻发展的方向应是在进一步主攻单产、改善品质、提高安全性、增加综合效益的同时,通过压籼扩粳或旱改水的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粳稻种植面积。东北优势粳稻区的水稻生长季节光照条件较好,昼夜温差大,稻米品质优,适宜发展优质食用粳稻。但由于水资源较紧张,水稻种植面积不宜扩大,其中黑龙江是重要的湿地区域,水稻面积已有很大发展,今后应当有所控制;辽宁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已严重短缺,继续扩大面积难度很大。本区粳稻的发展方向应是进一步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效益。
采取实用轻简栽培新技术与全程机械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配合农机部门,开发能满足高产实用栽培技术要求的适用农机具,如水稻精播机、5~7叶大苗的移栽机、秸秆全量高质还田机等目前生产最迫切需要的机具,并定型国产化;研究与机械化相配合、达到优质高产的配套农艺技术,使作业流程指标化、规范化。同时加强定向定量抛(摆)秧高产栽培研究,增强抛摆技术的规范化。
提高肥效,降低肥料污染的精确施肥技术。改革施肥的方式、方法,实行精确施肥,包括应用3S技术。总之,要研究建立适合不同地区、不同稻作体制下粳稻优质、高产与环境相统一的高效施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