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之前的国际和国内糖价将2005年牛市走势发挥到了极致,纽约11号原糖0603合约从今年1月3日的14.18美分/磅,迅速飙升至2月2日的19.15美分/磅,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上涨了35%,国内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0605合约更是从上市之初的4628元/吨飙升至6246元/吨,1个月的时间也上涨了35%。
3月份之后,调整不期而至。而今日将是此次36.8万吨国储糖发放首日,拍卖底价为3800元/吨。
疯涨的糖价能否就此戛然而止?
糖价上涨因素并未消除
事实上,我认为本轮制糖行业的牛市是由其基本面所决定的,支持糖价上涨的因素并未消除。
首先是全球供应不足。尽管本榨季巴西中南部地区的甘蔗产量增长了2.2%,达到了3.36亿吨,但因甘蔗产量没有达到先前的预期,糖产量低于预期的2278万吨,仅产糖2200万吨,食糖出口量也相应从预期的1470万吨减少到1450万吨左右。
国际糖业组织(ISO)上周推出的最新研究报告仍维持对 2005/2006 榨季存在222.5 万吨缺口的判断,同时,认为2006/2007榨季仍存在供应缺口。
国内同样依然存在供应缺口。2005/2006制糖期,我国的天气状况并不利于甘蔗的生长,云南和海南都遭遇了50年未遇的干旱天气。原先预测本制糖期的970万吨产量将无法达产,可能的产量是890万吨左右。而2006年消费数量预测为1050万~1100万吨。因此,供应缺口达到160万~210万吨。
其次,欧盟改革意义深远。按照新达成的糖业改革方案,欧盟将在未来4年内分阶段削减食糖价格,2006年削减20%,随后三年的削减幅度分别为25%、30%和36%。欧盟大规模削减糖业补贴,不仅意味着2006年5月份后欧盟每年的食糖出口量将从目前的600万~700万吨急剧下降到130万吨的水平,其食糖生产规模也有可能会萎缩到仅能满足内部市场需求的水平,进而为国际市场腾出吸纳庞大巴西产糖的空间、减缓国际食糖市场的压力,最终推动国际糖价进一步上涨。
而原油价格的高企也值得关注。从典型的巴西看,受国内外市场的酒精消费需求持续强劲推动,本制糖期巴西中南部地区已把用于生产酒精的甘蔗比例从2004/2005制糖年的约49%提升到了52%的水平,这对2005年国际糖价的大幅攀升作出了不小贡献。
国储竞拍价格决定方向
我国是一个食糖净进口国,伴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以及国内制糖企业操作水平的提高,国内和国际糖价的联动性日益提高。但我们注意到3月中旬之后,国际和国内的糖价走势有所背离:尽管国际糖价也处在调整之中,但国内糖价的调整幅度明显高于国际市场,无论是南宁批发市场价格还是现货市场价格均出现了近500元/吨的下跌。其原因就是国储的投放计划。
4 月18 日、25 日、5 月23 日和30日国家将分别向市场投放9.2万吨白砂糖,共计投放36.8万吨。同时规定第一批拍卖只允许终端用糖企业参与竞拍。我们认为最终拍卖价格将决定市场的走势,如果竞拍价不明显低于现价,则国内糖价在新开榨前的底部也将明确。
替代品能否流行
2005年玉米淀粉糖的产量是400万吨,同比增长30%。糖价的高企必然会导致替代品抢占市场,所以我们判断今年淀粉糖的产量增长仍将超过30%。但玉米淀粉糖是液体状态,如果食品企业要替换,必须改造生产设备。从生产流程变更的论证到设备的安装与采购,同时需要承担由于口味可能改变而影响销量的风险。另外,通常认为运距在200公里之内才适合使用淀粉糖。
同时根据现有的进口条件分析,以4月7日纽约11号原糖0605合约的收盘价17.12美分/磅计算,进口糖到国内销售,达到5521元/吨,已明显高于国内糖价,进口无利可图。因此国外的食糖不会涌入国内。
据我们了解,国家库存并非十分充足。而现在国内糖价(产地现货价)已滑落至4600元/吨,调控已初见成效。所以我们认为,主要糖价不突破5500元/吨,投放数量绝对不会达到120万吨,而投放的手段仍会是逐批投放。事实上,国储的空虚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实际上已为下榨季的食糖价格打下了基础,如果下榨季食糖供应量明显增加,收储将不可避免。(作者为海通证券研究所食品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