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2006年国内及浙江省早稻产销形势与价格走势简析
2006-06-16   来源:中国农业网   

  近两年,由于政策好、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国内粮食增产累计超过1000亿斤,粮食供求关系有所改善,市场较为平稳,粮价小幅下降。预计2006年国内粮食供求将保持紧平衡状态,不同品种价格走势将出现分化,市场还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关对策与措施。现对今年全国及浙江省的早稻产销存、价格走势等有关情况做些初步分析,供参考。

    一、2006年全国早稻产销存情况

    (一)生产情况。

    从全国看,近十年来,国内早稻产量总体上呈现从高到低,再到小幅回升的态势,最高的1997年达4577.6万吨,最低的2003年降至2948.3万吨,跌幅达36%,2005年回升到3179万吨,增长7.8%,同时,早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也不断下降。 

    从浙江省看,近十年来早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呈大幅度下降的态势,下降的幅度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其他早稻主产省份的下降程度,该省早稻产量在全国早稻总产中的比例亦大幅度下降。

    浙江省早稻历史最高播种面积为1973年,达到1900万亩,2005年214.5万亩,相当于最高年份的11.3%;产量最高为1979年,达到687.75万吨(即137.55亿斤),2005年为79.3万吨(即15.86亿斤),相当于最高年份的11.5%。

    据国家统计局农作物种植意向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1.05亿公顷(即15.75亿亩),比上年增加0.7%。其中,夏粮面积增加1.4%,秋粮面积增加0.4%,早稻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有关情况看,全国早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四个省(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今年各地的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去年的水平。由于这四个省的早稻面积约占全国的80%,因此也决定了全国早稻播种面积的大局(截至5月上旬,湖南省已完成抢插、抛栽、直播早稻2120万亩)。安徽统计部门调查显示,该省早稻面积将增长4.6%。从当前长势看,据报道,江西省今年早稻病虫害呈重发生趋势;湖北省早稻一代二化螟呈大发生态势;由于前期干旱,广西一些地方已插的早稻部分无水灌溉,一些地方因水田缺水无法插秧;而湖南省目前早稻普遍形成健壮长势。

    据浙江省农业厅近期农民种植情况调查,预计全省早稻面积210.2万亩左右,比上年减少4.3万亩,减近2%。各地反映近段时间受气温偏低,光照不足等因素影响,今年省内抛秧早稻、手插早稻普遍出现返青、发稞慢的现象。

    综合上述各种情况,我们作出的最初判断是,今年早稻产量可能比2005年的3179万吨略微下降。

    (二)需求情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习惯的逐步改变,近年来早稻米在口粮消费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在工行业用粮、饲料用粮等方面则保持平稳或缓慢增长的势头。总体上看,全社会对早稻谷(米)的总需求呈现下降的趋势,早稻米的深加工、精加工及综合利用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适用的行业和范围仍比较狭窄。为此,国务院在2000年率先将南方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后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国家从2004年起又决定,将早稻作为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之一,列入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范围。从我省看,这几年早稻谷需求保持在30亿斤左右,自给率目前仅有50%。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各地的政策性储备需求已成为早稻谷的重要出路,尤其是当年上市的新粮,各地的政策性储备需求成为决定其收购价格的高低乃至短期内市场销售价格走势的最重要因素。

   (三)库存情况。

    从全国看,截至今年2月10日,去年以来国家在鄂皖赣湘4省按最低收购价收购早稻91.36亿斤,占4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总量的73%,而9次最低收购价早稻竞价销售累计成交为197.1万吨(即39.42亿斤),仅相当于其收购量的43%,加上其他省份2005年按市场价收购的,以及前几年入库的部分老库存,全国早稻的库存总量还是不少的。浙江省目前早稻库存相对还是比较充足的。

    二、近期市场价格及后市预测

    (一)近期早稻市场价格动态。

     从全国看,目前福建市场2002/03年江西产早稻出库价为每50公斤(下同)67元,本省2003年产早稻市场价格为68元;广东地区价格高些,2003年产早稻市场价格为71-73元之间,均比年初有所下降。从国家举办的9次2005年产最低收购价早籼稻竞价交易情况看,成交价格逐步走低(每次拍卖的底价均为1400元/吨,没有变化),显示了当前早稻市场的弱势特征。

    今年以来,浙江省储备早稻谷的成交价格不断走低,目前批量集中市场价在67元上下(2001年至2004年产的陈稻)。由于国家对早稻收购价托市作用,早稻谷新陈差价有所扩大。

     (二)下阶段早稻价格走势预测。

                    根据对今年早稻谷产销存等基本情况,以及当前市场行情的初步分析,我们预计今年各地新早稻的收购价格将基本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市场上陈早稻谷的销售价格将保持稳中调整为主,随着各地轮换早稻逐步销出,陈早稻价格会比前期要坚挺。

    具体理由如下:

    ⒈有利于价格稳定或上涨的一些因素。

    ⑴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保持粮价的基本稳定。今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工作,努力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国家粮食局在2006年的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根据粮食的产需和供求情况,适时适度地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努力做到粮食总量、品种、结构基本平衡,实现粮食供求紧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这将有利于保持今年国内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当然也有利于早稻谷市场价格的稳定。

    ⑵今年早稻产量持平或略减的预期,有利于后市早稻谷价格的稳定,不排除出现局部地区或短期内小幅上扬的可能性。

    ⑶下阶段竞价销售活动将会减少。前期全国各地早稻谷拍卖活动此起彼伏,根据近年来国家要求在新粮收购期间暂停中央和地方储备粮集中轮换出库的精神,预计下阶段类似的集中交易活动将会明显减少,进而有利于新粮的收购和市场的稳定。

    ⒉抑制价格上涨的一些因素。

    ⑴库存较为充足。从全国看,目前仅鄂皖赣湘4省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2005年产早稻库存高达259.7万吨(即51.94亿斤),加上新粮不久又将登场,短期内市场供给量将明显增加。从浙江省看,虽然省内早稻谷库存总量与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但地方储备中早稻库存有所增加,政府加强调控的物质基础相对较为充足。

    ⑵市场需求增长乏力。预计早籼米在口粮消费中的比重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其他行业对早籼稻(米)的需求在短期内也不会有明显的增加,再加上前期许多粮食经销企业、大米加工企业已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各级轮换储备粮,所以下阶段整个市场对早稻谷(米)的需求增长乏力,市场拉动作用趋弱。

   ⒊不确定因素。

    ⑴要关注早籼米的出口动向。据我们了解,由于国内早稻市场行情相对疲软,国家有关部门可能正在考虑早籼米的出口问题,从而为国内市场的稳定腾出空间,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从国家举办的最低收购价早稻谷竞价销售情况看,尽管成交价格和成交率不断走低,但每次的拍卖底价却丝毫不改。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起导向性的作用,表明国家对70元底线的信心和决心(从国家公布最低价政策的时间看,2004年国家第一次实施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时,公布政策的时间为3月16日,2005年提早到3月1日,今年则在2月27日就已发文公布)。另据美国农业部4月份预测,由于当年全球大米继续产不足需,全球期末库存连续第5年下降(为6740万吨),处于1982/83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比上年度下降9.65%。全球大米库存消费比为16.1%,比上年度下降1.9个百分点,为1974/75年度以来的最低水平。5月18日,国际市场大米离岸价(曼谷,25%破碎率)为每吨272美元,已接近7年来的最高点。国际市场米价的高位运行为国内早籼米的出口创造了较好的有利条件。如果今后国内早籼米能够有一定数量的出口,那么早稻谷的市场行情将会好于预期或者更让人乐观。

    ⑵要关注相关粮食品种的行情走势。从国内看,目前市场小麦价格企稳,局部地区小幅上扬;玉米价格保持着稳中上涨的势头。从国际看,5月12日美国农业部发布了2006/07年度主要农产品供需情况的最新预测报告,报告预测因需求旺盛、产量下降等原因,美国玉米下年度期末库存将比本年度减少近50%,而且全球玉米库存可能显著降低;全球新季小麦供应形势也不容乐观,小麦期末库存将比上年降低11%。受此消息影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小麦等主要品种期货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5月18日与报告发布前的5月10日相比,7天内玉米价格上涨了13%(为2004年6月底以来的最高价位),小麦价格上涨了约11%(为2004年4月上旬以来的最高价位)。大豆、大米价格也出现了小幅的上涨。随即国内期货市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由于小麦、玉米与早稻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尤其是玉米,所以如果下阶段国内、国际市场两者的行情能够持续走好的话,那么肯定对早稻谷的未来价格走势带来影响。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6809-1.html

标签:农机 价格走势 形势 浙江省 早稻 国内

上一篇:棉价已经接近年度内底部 下行空间基本封闭
下一篇:国内稻米市场行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