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2005年和2006年国际、国内玉米期货市场,以及研究玉米供需关系时笔者发现,玉米市场的供需状况确实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CBOT市场基本以今年5月为转折点,玉米价格经历了由涨到跌的循环;而国内市场的转折似乎更加灵敏一些,国内玉米价格在今年2月创立新高点,虽然5月也形成了价格的高点,但这个高点低于2月的高点。中国市场似乎蕴含着无穷的潜能,中国因素的影响正向全球商品包括农产品市场上传递,上述现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年初至5月的上涨主要得益于期货市场对玉米深加工题材的发挥。国际市场原油等能源商品价格的暴涨更是加大了玉米上涨的想象空间,激励包括国际基金等众多的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踊跃买入。但玉米毕竟是农产品,不像铜、原油那样受资源和产能的限制。全世界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看价格种地。价格效应激励全世界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玉米的播种面积,所以在现货商卖出套保和新一年度丰产压力之下,玉米自高位下跌,完成了玉米市场由涨到跌的宿命循环。
然而,到了9月,全球玉米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般年份9月-10月间正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大玉米主产区新一季玉米收获上市的时候,也应该是现货价格受丰收压力最重的时候,但是玉米价格却一反常态,CBOT玉米连续暴涨,一举站到了10年的高点之上。
目前的问题是,2006/2007年度,美国和中国的玉米收成已经尘埃落定,接下来南美的玉米收获和消费方面的变动会决定下一步玉米价格的走势。在下一个产季到来之前,全球包括中国玉米市场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总的来看,目前全球玉米总产趋于平稳,消费量逐步增加并有加速的趋势,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库存即将出现危机。
2006/2007年度美国玉米消费量为9590百万蒲式耳,去年为9117百万蒲式耳,总消费增加5.2%,其中饲料需求占总需求的63.08%,为6050百万蒲式耳,去年为6136百万蒲式耳,减少了86百万蒲式耳。但美国的玉米工业消费却大幅增加,2006/2007年度美国的种子、食用和工业消费的总量将达到3540百万蒲式耳,比去年增加559百万蒲式耳,增幅达到18.75%。工业消费中增速最大的是燃料酒精消耗玉米的用量,2006/2007年预计消耗玉米为2150百万蒲式耳,去年为1603百万蒲式耳,年增幅为34.12%。
前期阿根廷由于国内需求增加,一度曾停止玉米的出口登记,中国和阿根廷玉米出口的减少将使美国玉米出口份额继续保持优势。预计2006/2007年度美国玉米出口将达到2200百万蒲氏耳,去年为2147百万蒲氏耳,增加了53百万蒲氏耳,这已经是美国玉米出口量连续两年维持在2000百万蒲氏耳以上的水平。
今年中国的玉米出口可谓一波三折,先是中粮与外商以150-160美元/吨的价格签约后,国内玉米价格随即大涨,中粮等玉米出口商因此蒙受巨大亏损,目前只得将船期拖后至明年3月交货。由于国内需求扩张和价格缺乏竞争力,预计中国2006/2007年度玉米出口量扣除已签约的400万吨合同之外,估计不再会大规模集中出口。
2004年、2005年两年的丰产补充了美国玉米的库存,但2006/2007年的美国玉米库存将再度大幅下降。12月美国农业部(USDA)预测2006/2007年度美国库存为935百万蒲式耳,比去年减少1036百万蒲式耳,库存大幅减少52.5%,库存消费比为7.9%,几乎接近30年的最低点5%。中国的玉米库存已经连续8年下降,前两年正是美国库存的增加才缓解了世界玉米的供需紧张。美国玉米库存的下降将减少美国在全球的供应量,从而使全球玉米库存陷入危机。
按照2006/2007年度总的供需状况分析,截至2006年底CBOT市场玉米价格合理地反映了玉米供需紧张的现实,并没有含有多少因炒作而引发的过高风险溢价。2007年度仍存在国际基金做多、玉米生物能源概念升水和南美未来产量变动等激励玉米继续向上展开上升行情的因素。如果考虑上述因素,在下一个产季美国和中国的种植面积真正落实之前,2007年度玉米市场仍可战略性地选择做多。
CBOT市场基本以今年5月为转折点,玉米价格经历了由涨到跌的循环;而国内市场的转折似乎更加灵敏一些,国内玉米价格在今年2月创立新高点,虽然5月也形成了价格的高点,但这个高点低于2月的高点。中国市场似乎蕴含着无穷的潜能,中国因素的影响正向全球商品包括农产品市场上传递,上述现象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年初至5月的上涨主要得益于期货市场对玉米深加工题材的发挥。国际市场原油等能源商品价格的暴涨更是加大了玉米上涨的想象空间,激励包括国际基金等众多的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踊跃买入。但玉米毕竟是农产品,不像铜、原油那样受资源和产能的限制。全世界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看价格种地。价格效应激励全世界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玉米的播种面积,所以在现货商卖出套保和新一年度丰产压力之下,玉米自高位下跌,完成了玉米市场由涨到跌的宿命循环。
然而,到了9月,全球玉米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般年份9月-10月间正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大玉米主产区新一季玉米收获上市的时候,也应该是现货价格受丰收压力最重的时候,但是玉米价格却一反常态,CBOT玉米连续暴涨,一举站到了10年的高点之上。
目前的问题是,2006/2007年度,美国和中国的玉米收成已经尘埃落定,接下来南美的玉米收获和消费方面的变动会决定下一步玉米价格的走势。在下一个产季到来之前,全球包括中国玉米市场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总的来看,目前全球玉米总产趋于平稳,消费量逐步增加并有加速的趋势,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库存即将出现危机。
2006/2007年度美国玉米消费量为9590百万蒲式耳,去年为9117百万蒲式耳,总消费增加5.2%,其中饲料需求占总需求的63.08%,为6050百万蒲式耳,去年为6136百万蒲式耳,减少了86百万蒲式耳。但美国的玉米工业消费却大幅增加,2006/2007年度美国的种子、食用和工业消费的总量将达到3540百万蒲式耳,比去年增加559百万蒲式耳,增幅达到18.75%。工业消费中增速最大的是燃料酒精消耗玉米的用量,2006/2007年预计消耗玉米为2150百万蒲式耳,去年为1603百万蒲式耳,年增幅为34.12%。
前期阿根廷由于国内需求增加,一度曾停止玉米的出口登记,中国和阿根廷玉米出口的减少将使美国玉米出口份额继续保持优势。预计2006/2007年度美国玉米出口将达到2200百万蒲氏耳,去年为2147百万蒲氏耳,增加了53百万蒲氏耳,这已经是美国玉米出口量连续两年维持在2000百万蒲氏耳以上的水平。
今年中国的玉米出口可谓一波三折,先是中粮与外商以150-160美元/吨的价格签约后,国内玉米价格随即大涨,中粮等玉米出口商因此蒙受巨大亏损,目前只得将船期拖后至明年3月交货。由于国内需求扩张和价格缺乏竞争力,预计中国2006/2007年度玉米出口量扣除已签约的400万吨合同之外,估计不再会大规模集中出口。
2004年、2005年两年的丰产补充了美国玉米的库存,但2006/2007年的美国玉米库存将再度大幅下降。12月美国农业部(USDA)预测2006/2007年度美国库存为935百万蒲式耳,比去年减少1036百万蒲式耳,库存大幅减少52.5%,库存消费比为7.9%,几乎接近30年的最低点5%。中国的玉米库存已经连续8年下降,前两年正是美国库存的增加才缓解了世界玉米的供需紧张。美国玉米库存的下降将减少美国在全球的供应量,从而使全球玉米库存陷入危机。
按照2006/2007年度总的供需状况分析,截至2006年底CBOT市场玉米价格合理地反映了玉米供需紧张的现实,并没有含有多少因炒作而引发的过高风险溢价。2007年度仍存在国际基金做多、玉米生物能源概念升水和南美未来产量变动等激励玉米继续向上展开上升行情的因素。如果考虑上述因素,在下一个产季美国和中国的种植面积真正落实之前,2007年度玉米市场仍可战略性地选择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