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托市稻:四月份上涨行情能否持续演绎
2007-05-11   来源:中国农业网   

  4月份最低收购价早稻成交大幅提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很快2006年早稻成交率将回到以前的低水平,而2006年中晚稻的销售前景则相对乐观。

  进入4月份以来,市场对最低收购价早稻的态度由冷转热,竞价销售一扫前期低迷走势,成交率有了大幅提高,并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6年早稻4月份共成交40.64万吨,而此前3个月总共才成交41.31万吨。

  据调查了解,4月份早稻成交量放大的主要原因是承储库点为新粮上市腾仓做准备,同时广东、福建销区一些市县级储备粮入市采购。若这个信息是真实的,可以预料这种需求是不能持久的,很快2006年早稻成交率将再次回到以前的低水平。2006年国家在4个主产省共托市收购早稻363万吨,目前已销售82万吨,还有281万吨待销售。如果按照之前成交水平(每个月大概20万吨),那么要销售完毕还需14个月。

  如果2007年的托市收购量较去年明显下降,2006年早稻实际销售情况可能更为艰难。这种预期基于以下三点理由:

  一、今年新粮收购期间的市场价格水平总体上高于去年,0.7元/斤的最低收购价将缺乏竞争力。经过去年下半年粮价的上涨以及国家托市稻谷销售底价的支撑,今年新粮上市期间的粮价总体水平将高于去年。而据国家粮食局有关官员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粮食论坛上表示,今年的托市政策与去年基本相同,最低收购价也将基本与去年持平。这意味着2007年早稻最低收购价仍定为0.7元/斤,由于今年新粮收购期间粮价水平将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因此托市收购量减少甚至大幅减少将是必然的结果。

  二、今年入市收购的主体必将较去年增加,竞争也将较去年激烈。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将会吸取去年的教训,出于掌握粮源的考虑,收购积极性将会大大提高。因为粮源一旦为他方掌握,再买回来将面临种种非市场风险,成本亦显著增加。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家托市收购量。

  三、农民惜售心理将更为强烈。鉴于去年粮食收购期结束后粮价大幅上涨,农民将会吸取教训,新粮上市期间将并不急于售粮,从而收购期间市场上的供给将同比减少,国家托市收购量自然也会减少。并且农民的惜售有可能刺激粮价的进一步上涨,从而有可能使国家0.7元/斤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备而未用。

  2006年最低收购价中晚稻也在4月份首次登场,共举行了4场交易会,共成交56.11万吨,成交率高达87.67%。而自推出2006年中晚稻以来,2005年中晚稻明显受到市场冷落。4月份2005年中晚稻仅成交9.82万吨,成交率低至16.37%,2006年中晚稻对2005年中晚稻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替代性。两者底价相当接近,2006年仅比2005年高出10元/吨。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自然青睐年份较新的2006年中晚稻了。

  2006年中晚稻的高成交率与目前市场粮源相对紧张有关。由于4月份前,农民手中的余粮(基本上都是中晚稻)基本上销售完毕,市场上可流通的中晚稻基本上都在国家手中,托市中晚稻成为大米加工企业最主要的粮源,因此成交率高涨是可以预期的,并且这种高成交率有望一直维持到新的中晚稻上市前。

  分析早稻和中晚稻这种成交率的差异我们发现,早稻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大,而中晚稻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具有较强的刚性。早稻的需求方主要是各级粮食储备、大米加工以及米粉加工,早稻储备受政府计划约束相对比较稳定,大米及米粉加工则具有很大的弹性。因为一般居民食用的主要是中晚籼米,早米面向的对象主要是规模消费单位,比如学校、工厂等。米粉作为一种副食,其需求也较具弹性,并且米粉由于不断爆出的质量问题,需求呈递减态势。正因如此,当托市早稻价格偏高,加工企业进行早稻加工缺乏利润时,他们会选择进行中晚稻加工,加工企业在早稻的需求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是面对中晚稻,加工企业选择余地相对较小,因为中晚稻大米加工是其主业。当粮源缺乏并相对集中时,即使价格相对较高,也得接受,好歹可以将价格转给下游的消费者,因为中晚籼米的需求具有刚性,是人们的一日三餐。因此,虽然2006年托市中晚稻仍有434万吨、近90%未出库,但其销售前景应该还是乐观的。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5469-1.html

标签:农机 持续 演绎 能否 上涨行情 托市

上一篇:07年4月全国对虾行情分析及5月预测
下一篇:彩叶苗木市场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