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注定是本溪药业发展的春天。今年1月中旬,省领导在本溪调研时指出,要把主导产业打在制药特别是生物制药上,要举全省之力支持发展本溪药业。2月3日,省政府在本溪召开现场办公会,研究本溪药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会议强调,本溪药业不仅要成为本溪市的主导产业,而且要成为辽宁中部城市群乃至辽宁省的主导产业!
投拜一个好老师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本溪早有改变钢铁一柱独撑的愿望。根据当地有上千种中草药材和山清水秀的资源优势,他们在6年前就把现代中药业列为了全市三大接续产业之一,之后每年都以超过25%的速度发展。到去年,全市中药材种植已达70余万亩,全市医药及相关企业已达5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户,药品369种,独家生产和国家保护产品近50种,年产值15.6亿元、利税7.18亿元,连续五年名列全省同行业之首,现代中药业也由此跃升为全市的主导产业。面对省里新的决策,本溪市放眼全国,把吉林省通化市定为了药业发展的新“参照系”。10年前,本溪与通化就像孪生兄弟:相似的城市规模、相似的产业结构、相似的资源优势、相似的医药产业基础。可如今再看通化药业,本溪市只能望其项背,自叹弗如了。所以,本溪决定投拜通化这位老师,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亲往通化拜师学艺。
真是不学觉得挺好,一学吓一跳。制药早已成为通化的支柱产业。该市去年医药产值已达125.9亿元,相当于本溪的8倍;仅一家修正药业的产值就达60亿元,差不多是本溪全市药业产值的4倍;有4家独立上市的制药企业,有8家进入全国行业利润百强之中……看到当年一般高的“小兄弟”,如今成长为药业强市,本溪市领导心中滋味复杂: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反而输在了中途跑上!他们总结出了“三个不如人”:一是决心不如人家大;二是观念没有人家新;三是投资和经营环境不如人家宽松。差距找到了,方向也就明确了。本溪市下定了决心,要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大上药业的决策。
搭建一个好框架
省里之所以青睐本溪药业,一举把它推为全省的主导产业,还举全省之力支持其发展,原因除当地有资源优势外,更看重的是这里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不过,本溪原有的产业基础框架,既不够科学完善,又缺乏全省大格局构想。于是,本溪根据省里要求,并借鉴通化经验,着手修正和新建药业发展大框架,以适应全省药业发展的新需要。
首先是产业框架。在中药材种植上,强调增量的同时,还重点突出有特色的地道药材栽培,再培育6户地道药材种植龙头企业,筛选出10个地道药材制定SOP标准,并通过GAP认证。栽培技术和检测技术的推广,不再局限于本地区内,要形成以本溪为中心的辽药种植产业链;在制药上,要改变那种跟在别人后头跑的不利局面,瞄准全国和世界一流,形成以中药为主、涵盖保健品、生物制药和标准化提取的大药业产品格局,尽快打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来。力争用3至5年时间,使本溪医药年产值达到100亿元的规模,并拉动全省药业发展。为达此目标,市里除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外,今年的技改贴息、科技三项经费等,都将全部投放在药业发展上,财政还另设了药业发展专项资金。
其次是人才框架。药业是个人才密集型产业。本溪已把人才的集结,作为发展大药业的第一要素。在原来靠实践培养、招贤纳士等做法的基础上,实施大人才战略,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步伐。通过省政府协调,市里已与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研究院等医药学府和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代培、请专家、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培养药业各类人才。不仅在生产和科研上要发挥人才作用,在医药招商和购销中也同样需要人才来领衔,市里与本地的辽宁科技学院联手,创办了制药相关专业,变“有什么人才,用什么人才”,为“用什么人才,培养什么人才”。本溪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向全省输出人才,成为全省药业发展的人才库。
再次是构建亲商、安商、养商的环境框架,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制药企业在本溪安家落户搞药业。
建好一个大本营
本溪石桥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本就是本溪药业发展的核心区,也是沈本一体化的重要承载地。这里集聚了全市主要制药企业和科研单位,医药产值和利税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中国北方唯一的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火炬计划中药科技产业基地就坐落在这里,素有“北方药谷”之称。
本溪的当务之急,就是把这个本溪药业发展的 “小本营”,打造成为全省药业发展的“大本营”。市里进一步优化整合了这里的生产、科研、实验、孵化等能力,通过市场机制向全省辐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领军作用。他们预留出了30平方公里的药业发展用地,并搞好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筑巢引凤的架势。其中,规划面积14.6平方公里的现代中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园区,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本溪中药科技产业基地的核心区,已吸引了辽宁中药科技研发中心、生命健康产业孵化中心等落户于此。
发展辽药产业,本溪正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