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洛阳市农业局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分别对伊川、宜阳、孟津、偃师、洛宁等五个县(市)9个乡镇的61块旱地麦田进行了调查,经汇总,部分旱地麦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偃师邙岭、伊川鸦岭、宜阳樊村、石陵等乡旱情最重。旱地小麦表现为穗少、穗小、杆低,预计今年洛阳小麦总产较去年略有减少。其结果如下:
一、调查现状
从旱地小麦调查结果看,今年洛阳旱地小麦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
1、生长比较正常的麦田。此类麦田属于晒旱地及适时播种的回茬旱肥地,亩穗数35~44万,单株成穗2~3个,株高60~62厘米,生长发育正处于孕穗挑旗期,主要分布在洛宁王村、小界、赵村,孟津县送庄、朝阳等乡(镇)。代表面积32万亩,预计亩产量在280公斤左右。此类麦田预计面积在100万亩左右。
2、生长较差的麦田。此类麦田属于回茬旱地和播种较晚的旱肥地,亩穗数21~29万,株高32~50厘米,单株成穗1~1.8个,生长发育处于孕穗期和抽穗期,主要分布在宜阳樊村、石陵,孟津城关、横水,洛宁赵村、王村、小界等乡(镇)。代表面积51万亩,预计亩产量在150公斤左右,此类麦田预计全市面积在70万亩左右。
3、生长极差的麦田。此类麦田属于晚播回茬旱地,亩穗数在10~20万,株高12~20厘米,单株成穗1个,处于抽穗期,主要分布在偃师邙岭、伊川鸦岭、宜阳樊村、石陵等乡(镇)。代表面积22万亩,预计亩产量在50公斤左右。此类麦田预计全市在50万亩左右。
二、原因分析
1、干旱是主要因素。据市气象局资料,10月1日至3月底,全市降雨量92mm,比常年同期137.2mm减少45.2mm,减少33%,其中2月下旬至3月底,全市降雨量16.7毫米,比常年42.8mm减少26.1mm,减少61%,其中伊川县仅有13mm。又据3月28日测墒,全市0~50厘米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4%,其中宜阳为7.8%,偃师为8.4%,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此期旱地小麦生长发育正处于返青至起身拔节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阶段,对水分非常敏感,尤其是起身拔节期,这一阶段是分蘖分化和退化的高峰期,是决定亩穗数形成多少的关键时期,此期由于严重干旱,水分欠缺,使分蘖成穗率降低,造成亩穗数减少,茎杆减少1~2节,节间缩短,致使株高降低,株高较常年降低5~10厘米,严重的降低30~40厘米。
2、部分旱地播种偏晚。今年麦播期间由于受阴雨天气和秋作物晚熟的影响,部分旱地小麦播种偏晚,播期在10月25日以后的全市有60万亩左右,由于晚播冬前积温严重不足,造成冬前单根独苗,没有分蘖,返青期温度偏低,时间比常年出现晚10~15天,抑制了年后分蘖,这也是洛阳今年春季分蘖高峰没有明显出现的主要原因,即使有分蘖,但由于分蘖小,加上水分亏缺,仍然不能成穗,这类麦田基本没有分蘖成穗,只有主茎成穗。据在洛宁县王村乡梅窑村回茬旱肥地相邻地块调查,10月13日播种的,单株成穗3.0个,亩穗数39万,株高60厘米;10月25日播种的,单株成穗1.1个,亩穗数23万,株高47厘米。晚播12天,株高降低13厘米,单株成穗减少1.9个,亩穗数减少16万。
3、部分麦田连年施用旋耕耙整地。近年洛阳部分农户连年施用旋耕耙整地,这类机械耕深仅有2~3寸,年复一年造成土壤耕层变浅,阻碍根系下扎吸收土壤深层水分,严重制约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致使旱地小麦生长发育极差,此类麦田株高多在20厘米以下,亩穗数10~20万。如在宜阳县石陵乡访问刘姓农户,该农户连续3年施用旋耕耙,其麦田亩穗数仅有14.2万,株高18厘米。又据伊川县鸦岭乡调查,用旋耕耙整地的株高仅有15厘米,用手扶拖拉机整地的株高47厘米。
三、展望形势
4月份以来洛阳接连出现两次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为11~47毫米,使全市旱情得以缓解,部分地方得以解除,对旱地小麦抽穗和穗粒数的增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降水时间较晚,已造成旱地小麦亩穗数减少5万左右。据气象部门预报,明后两天有明显降水过程,将对小麦的杨花、灌浆非常有利,对提高粒重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后期天气条件适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预计全市小麦总产较去年略有减产。
一、调查现状
从旱地小麦调查结果看,今年洛阳旱地小麦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
1、生长比较正常的麦田。此类麦田属于晒旱地及适时播种的回茬旱肥地,亩穗数35~44万,单株成穗2~3个,株高60~62厘米,生长发育正处于孕穗挑旗期,主要分布在洛宁王村、小界、赵村,孟津县送庄、朝阳等乡(镇)。代表面积32万亩,预计亩产量在280公斤左右。此类麦田预计面积在100万亩左右。
2、生长较差的麦田。此类麦田属于回茬旱地和播种较晚的旱肥地,亩穗数21~29万,株高32~50厘米,单株成穗1~1.8个,生长发育处于孕穗期和抽穗期,主要分布在宜阳樊村、石陵,孟津城关、横水,洛宁赵村、王村、小界等乡(镇)。代表面积51万亩,预计亩产量在150公斤左右,此类麦田预计全市面积在70万亩左右。
3、生长极差的麦田。此类麦田属于晚播回茬旱地,亩穗数在10~20万,株高12~20厘米,单株成穗1个,处于抽穗期,主要分布在偃师邙岭、伊川鸦岭、宜阳樊村、石陵等乡(镇)。代表面积22万亩,预计亩产量在50公斤左右。此类麦田预计全市在50万亩左右。
二、原因分析
1、干旱是主要因素。据市气象局资料,10月1日至3月底,全市降雨量92mm,比常年同期137.2mm减少45.2mm,减少33%,其中2月下旬至3月底,全市降雨量16.7毫米,比常年42.8mm减少26.1mm,减少61%,其中伊川县仅有13mm。又据3月28日测墒,全市0~50厘米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4%,其中宜阳为7.8%,偃师为8.4%,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此期旱地小麦生长发育正处于返青至起身拔节期,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并进阶段,对水分非常敏感,尤其是起身拔节期,这一阶段是分蘖分化和退化的高峰期,是决定亩穗数形成多少的关键时期,此期由于严重干旱,水分欠缺,使分蘖成穗率降低,造成亩穗数减少,茎杆减少1~2节,节间缩短,致使株高降低,株高较常年降低5~10厘米,严重的降低30~40厘米。
2、部分旱地播种偏晚。今年麦播期间由于受阴雨天气和秋作物晚熟的影响,部分旱地小麦播种偏晚,播期在10月25日以后的全市有60万亩左右,由于晚播冬前积温严重不足,造成冬前单根独苗,没有分蘖,返青期温度偏低,时间比常年出现晚10~15天,抑制了年后分蘖,这也是洛阳今年春季分蘖高峰没有明显出现的主要原因,即使有分蘖,但由于分蘖小,加上水分亏缺,仍然不能成穗,这类麦田基本没有分蘖成穗,只有主茎成穗。据在洛宁县王村乡梅窑村回茬旱肥地相邻地块调查,10月13日播种的,单株成穗3.0个,亩穗数39万,株高60厘米;10月25日播种的,单株成穗1.1个,亩穗数23万,株高47厘米。晚播12天,株高降低13厘米,单株成穗减少1.9个,亩穗数减少16万。
3、部分麦田连年施用旋耕耙整地。近年洛阳部分农户连年施用旋耕耙整地,这类机械耕深仅有2~3寸,年复一年造成土壤耕层变浅,阻碍根系下扎吸收土壤深层水分,严重制约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致使旱地小麦生长发育极差,此类麦田株高多在20厘米以下,亩穗数10~20万。如在宜阳县石陵乡访问刘姓农户,该农户连续3年施用旋耕耙,其麦田亩穗数仅有14.2万,株高18厘米。又据伊川县鸦岭乡调查,用旋耕耙整地的株高仅有15厘米,用手扶拖拉机整地的株高47厘米。
三、展望形势
4月份以来洛阳接连出现两次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为11~47毫米,使全市旱情得以缓解,部分地方得以解除,对旱地小麦抽穗和穗粒数的增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降水时间较晚,已造成旱地小麦亩穗数减少5万左右。据气象部门预报,明后两天有明显降水过程,将对小麦的杨花、灌浆非常有利,对提高粒重有一定的帮助。如果后期天气条件适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预计全市小麦总产较去年略有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