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成都报道
在最近几个月的全球食品危机中,实现大米少量净出口、小麦基本自给自足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旁观者,北京的角色仅限于加强出口审查,以防有人借机牟取暴利。
中国国务院下属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晓利认为:“中国目前没有粮食危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也不会有。”
最近几个月,中国的通胀率达到11年来的高位,几乎完全是食品价格上涨所致。但中国政府和许多经济学家都辩称,食品价格的上涨不过是暂时现象。
但崔晓利等分析人士的短期平静,掩盖了中国农业面临的长期压力。这些压力已濒临引发一场中国食品贸易和生产方式的革命,甚至有可能促使中国到海外去寻找可耕地。
中国人正在逐步富裕起来。像西方人一样,他们的食肉量也在增加,这意味着需要饲养更多的猪牛羊等牲畜,由此刺激了饲料需求的激增。
中国人口占全球的21%,但耕地面积只占全球的9%,水资源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分布不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已经无法在牲畜饲料方面自给自足。
过去3、4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上升了两倍,目前已占本地需求的60%至70%。相比之下,2002年的这一比例为20%至30%。
今年,中国政府开始限制玉米出口和国内用玉米制造乙醇,以防止供应短缺。但最终,除了大豆外,中国必然还要进口大量玉米。
尽管对于中国何时会成为所有谷物的进口国,分析人士意见不一,但很少有人怀疑,为了满足需求,中国政府将被迫调整其基础粮食自给自足的长期政策。
瑞银(UBS)分析师乔纳森 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表示:“我们已经看到需求高企、供应紧张和市场开放形成的‘完美风暴对其他大宗商品进口的影响。相同的因素迟早必然也会影响到食品进口。”
举例说来,只要中国玉米进口量增加,就会立即影响到全球价格。一位驻北京的农业分析师认为,由于全球乙醇需求高企,目前国际市场上“谁都没有玉米卖”。
有关食品问题的辩论,大多集中于贸易领域,往往忽视了一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发生在中国7亿多农民及其家庭基层的另一场中国农业革命。
刘永好是总部设在四川成都的希望集团(Hope Group)的董事长。他在上世纪90年代挣的第一笔100万美元,以及后来更多的钱,都是通过养猪获得的。
在涉足其他产业之后,这位企业家表示,他将回归根本,利用中国农业企业即将发生的剧变带来的机遇。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刘永好和他的几个兄弟一道名列中国首批富豪榜的榜首。他认为,中国支离破碎的小农户体系(各自销售自己的产出)必然会灭亡。
他表示:“现代工业及都市经济与小农经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意味着规模。”
“近期发生的通胀和食品安全问题,都与我们的运作体系有关。如果一个体系里有2亿个生产单位、每个生产单位只养4、5头猪,我们怎么监管?”
美国的三大猪肉生产商为市场提供了大约80%的供应量。而在中国,名列前三的生产商总共能有10%的市场份额就算走运了。
刘永好正在将他的创业精力投入到建设一家单一的、垂直整合的全国饲料业务中。如果他取得成功,那么考虑到中国猪肉和其他肉类的消费规模,他必然会拥有全球最大的饲料业务。
刘永好不仅卖饲料,他还想控制从种畜到肉类加工的全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他将不得不与可能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签订合同,并帮助他们融资。
刘永好认为,出于与近期中国乃至全球食品通胀不相干的原因,中国农业成本将会继续上升,以便与城市工资水平竞争,并转化为更高的物价水平。
他表示:“现在想养猪的农民更少了,70%多的中青年农民都已离开农村。在市场如此失衡的情况下,价格肯定会上涨。我认为,高价会维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