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中国棉纺业:两极分化严重 陷入全线困境
2008-06-10   来源:中国农业网   

  悲喜“滑准税”

  编者按:中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历程,棉纺业经济也持续释放出积蓄的能量。但似乎一夜之间,中国棉纺业的发展道路长满了荆棘。一朵棉花的出国旅程何以受阻?税率的调整为何让整个产业如临大敌?纺织业分化之鸿沟为何如此明显?中国棉纺业产业链如何陷入全线困境?本组报道试图从国际环境变化、调控政策趋紧、总量相对过剩、内部结构亟待调整等方面,层层剖析中国棉纺业近年来困难的原因并给其他产业以启示。

  滑准税的下调,对纺织企业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因为在“滑准税”前面加了“临时”二字,这在无锡昌达纺织品公司总经理蔡启明看来,颇具安慰意味。

  来自财政部的消息,从2008年6月5日至10月5日,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施临时滑准税政策,将进口价格较高的高品质棉花适用的从量税从570元/吨降低至357元/吨,相当于将棉花滑准税由5%-40%降至3%-40%,并从10月6日起恢复目前的滑准税。

  滑准税之痛

  “棉纺企业生产成本降了一些,但实际意义不大。”6月5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见到赴京考察市场的蔡启明时,他仍眉头紧锁。“由5%-40%降至3%-40%,高等级棉花完税价格较之前下降213元。”蔡表示,这表明面对纺织企业的困境,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扶持。但目前纺织企业困难重重,仅213元的成本下降并不会改变企业和行业的运行情况和经营效益。

  江苏省纺织产品研究中心顾问陈正明向本报记者表示,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施临时滑准税政策,“投石问路”的意义不言自明,可推测接下来将要实施的其他政策如上调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制度等可能对行业产生的影响。

  4月中旬,在无锡见到蔡启明和陈正明时,他们正在为调整进口棉滑准税而呼吁。他们一致认为,过高的棉花进口滑准税率使企业不堪重负。2007年配额外进口棉花的滑准税起始税率提高了1个点,为6%-40%大多数月份进口棉加滑准税后价格已经高于国内棉价,不能给企业带来原有的价差利润。

  他们给出的数据还有,从2007年10月份开始,相当于429级滑准税下棉花价格已经高出国内棉花价格600元。近年来国内棉价比国际市场平均高1500元/吨左右,其中低等级棉价比印度高4000元/吨以上。这使得大量使用低等级棉的牛仔布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造成产品出口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出现亏损停产。

  “下游纺织工业高度市场化,主要产品都是国际市场定价,而上游棉花仍然实行计划体制,这让中国纺织品如何生产?”蔡启明反问。

  陈正明介绍,从今年开始,虽然滑准税降低了1个百分点,但进口棉价仍高出国内市场1063元/吨,而国内棉价已经比去年同期高出1000多元/吨,按照2006年-2007年数据测算,棉纺织企业进口棉滑准税率实际上平均达到10%,使纺织品成本大大提高。“大量的纺织品订单正在或已经转移到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国。”

  谁是受益者?

  如何既保证棉纺企业合理、有效使用进口棉,又保证国内棉花行业不受冲击,成为国家权衡进口棉政策的主要出发点。记者从中国棉纺协会得知,目前我国纺织企业年用棉量约1200万吨左右,而国内产量只有不足800万吨,每年大约有400万吨的缺口。

  “给国内棉花搞一个最低收购价,无论国际价格多低,其税后价格都保持在一定的价格‘底线’上,可以稳定进口量,不冲击国内棉花价格。”陈正明介绍,国家在增发棉花配额的同时,从2005年5月开始,对超配额进口的棉花实行征收滑准税政策,即对进口棉花加征5%-40%的进口关税。

  “这给我们套上了紧箍咒,由于国内棉花的硬缺口,企业不得不付出比国外竞争对手高得多的成本。”蔡启明说,滑准税本来是要保持进口棉价与国内棉价持平,但进口棉花征滑准税后反而大大高于国内棉价,滑准税已经失去了意义。

  棉花是纺织产业的重要原料,占纱布成本的70%,因此棉花政策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对我国纺织企业产生极大影响。

  滑准税自2005年实施后,纺织行业一直有异议,但它还是被执行了下来,并且每年都在作调整。

  同纺织企业的反应不同,2007年,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征收6%-40%滑准税后,不少棉花企业对后市颇为乐观。河北沧州棉商郑宝庆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外棉算上滑准税后进口价不低于13500元/吨,新疆棉由收储价格顶着,运到内地也得13500元/吨以上,还没有算利润。这使地产棉看涨,对内地棉商是利好。”但也有棉商认为,棉花是纺织原料,要由纺织来消化,二者荣损与共。

  无锡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吴志清向本报记者表示,棉花进口滑准税的实施,起到了稳定国内棉花价格的作用,也对中国棉花进口量和国际棉花价格指数的波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棉农的收益保护却并不显著。

  而实施棉花进口滑准税,最大的目的被认为是要保护我国棉农利益。“事实上,每年在发放棉花滑准税配额之前,棉农手中的棉花大多已销完,棉农并不能从迅速上涨的棉价中受益。”郑宝庆说。

  平衡与妥协

  棉花与棉纺本是在一个产业链上,如何在棉农和棉纺企业之间寻求一个更好的利益平衡点,这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新的滑准税政策适用期仅有4个月,在第一纺织网分析师陈晓燕看来,“截止日期定在10月初,是为了保护棉农利益。”棉花的特点是集中上市、分散销售和使用,国内棉花集中上市的时间大约在每年10月份,皮棉的年度供需情况和在交售期间的供需关系直接影响了籽棉的收购价格水平,也影响到近1亿棉农的收入情况。

  陈晓燕表示,6月5日至10月5日正是棉花市场供应青黄不接、棉花供需关系得以体现、新棉大量上市之前的一个时间段,此时调低税率,是让利于纺织企业,也是防止年末棉价过快上涨的手段之一。

  郑宝庆也认为,此次下调滑准税,表明相关部门出发点在于稳定后期棉价,形成的效果就是降低纺织企业压力、促进纺织品进口。“纺企要从国外拿货,在经历洽谈签约、装运、海关等一系列手续后,真正用棉花估计得一个多月以后了。这可保障7月至9月份的棉价,也是下调期限仅为4个月的用意所在。”

  此前,中国棉纺协会在向有关部门递交的报告中提出:进口滑准税由5%下调到3%;建议1%关税的棉花进口价和国内相应等级的棉价持平时,滑准税政策应停止执行,所有棉花进口配额执行1%进口税率;从长远看,进口棉花的滑准税应该取消,同时研究给农民种棉补贴。

  中国棉纺协会会长徐文英去年7月份就呼吁取消进口棉花滑准税或放开进口配额。“能不能给我们行业一口饭吃?”而同期中国棉花协会正在酝酿的一份报告提出,国家应采取措施增加棉花产量,保护棉农利益不受进口棉冲击。他们反驳说:“谁给棉农饭吃?”

  既要使农民利益得到保证,也要给中国纺织企业一个真正的市场环境,成了各方的共识。但如何倾听容纳约2000万农民就业的纺织企业的呼声,如何惠及1亿棉农,让棉花进口滑准税的主管部门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和具体实施部门财政部关税司左右为难。

  向上述有关部门求证时,他们给出的答复是,目前取消滑准税的时机还不成熟,如何能够灵活运用好这一政策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朵棉花的“征途”

  一朵棉花,在翘首苦盼中,等待着自己的征程。

  这朵棉花,生长在山东省主产棉区之一的菏泽市曹县,曹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她的旅行目的地是美国。

  按照常规,这朵棉花要经历“生产―加工―流通―纺织”从上游延伸到下游的棉花产业化经营的典型过程。

  经历了如此蜕变升级后,这朵棉花已经看不到原来的影子,她将融为纺织品里很小的一部分,摆在货架上,供人挑选。

  她的很多前辈们,在江浙一带,被制成了服装,然后销往美国。她也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和姐妹一起,也被制成漂亮的衣服,挂在美丽的橱窗里,静静地等待自己主人的到来。

  但这一切还是梦想。4月初,这朵棉花和来自河南、湖北、河北等棉花主产省、区的姐妹们,仍留在河北沧州。当时,她们已经被加工成皮棉。

  在这一段时间里,河北沧州的棉花市场行情不见起色。皮棉现货价格还保持在2、3月份时的水平,正3级地产皮棉13800元/吨,质量较差的3级皮棉价格为13400元/吨。

  这朵棉花从来自河南的姐妹那里了解到,自春节过后至今,河南大部分地区棉价一直比较平稳,交易非常冷清,其中临颍、扶沟、周口等地的多数棉花企业皮棉库存较大,按当前的价位出售,企业几乎无利润可言。临颍某加工厂反映,由于他们的收购成本过高,再算上加工的一切费用、银行利息、仓储成本和棉花亏重等,就算皮棉卖到14000元/吨都不赚钱。

  人们习惯于把五月叫做棉市的“黑色五月”,今年也依然如故,期市依旧向下寻底,现货价格跌破成本,企业销售意愿不强,都在期盼后市能有转机。这朵棉花感到有些绝望――被加工成皮棉后,自己在这里一停留就是近半年;自身重量在不断损耗减轻的同时,成色也在下降。在这儿停留的时间越长,自己被加工成漂亮衣服的几率越小。而在去年同期,自己的大姐们已经被制成衣服,在出国旅行的路上了。

  六月来了,这朵棉花听到了一个让自己既高兴又不安的消息。企业主在商量着如何尽快出售皮棉,以归还农发行迫在眉睫的贷款。棉花收购资金一直是中国棉企的软肋。每年6月前后,农发行催还贷款,会迫使一些棉花企业抛售库存来归还农发行的棉花贷款。

  她高兴,只有尽快从流通环节脱离出来,才有可能被纺织成布,制成衣服。她不安,在年度比较低的价格出售,除棉企经营风险加大外,还意味着纺织下游市场不景气,纺织厂没有闲余资金,随用随购现象普遍。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的传导,都会给自己的出国之旅平添许多变数。

  从故乡传来的消息也不太乐观。今年山东各种农资价格普遍上涨,仅化肥价格就比往年同期上涨了约20%,农民不堪重负。目前的植棉成本跟收入相抵,下一年度的籽棉收益可能已不及粮食作物。预计今年山东的植棉面积可能比往年减少5%。

  过去以成本来论定价格的时代看似已不存在。在苦苦煎熬后,这朵棉花(15125,25.00,0.17%,吧)最终等来的却是被贱卖的命运。以前被看好惜售的优质皮棉,如今被定为皮棉三级,成交价13600元/吨,销往江苏。

  到了江浙一带,这批皮棉将进入加工及纺织环节,在制成衣服之后,重新进入市场流通。这朵棉花的出国梦仍可以继续,但她从同胞那儿听来有关前辈的故事让她不寒而栗。

  三年前,由于美国以及欧盟对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设限,为使更多的服装抢在封关前运抵美国,江浙一带纺织企业不惜改海运为空运,但大量货物还是被卡在关外。由于产品在美国要交纳滞留费,运回又要高昂的运输费,企业老板们只能忍痛将产品扔进海里。

  另外,每逢出口退税率下调及相关税率调整,都让这些出口利润本就微薄的纺织企业心惊肉跳;“抢关”失败的哀伤也连累这些原本要出口的服装叫苦不迭,出口转内销,竞争会更激烈,由于型号及样式不符,一些衣物需“回炉”再造。

  扔进大海?出关受阻?回炉再造?想到这些,这朵棉花心里充满了哀伤。她被制成漂亮衣服,然后出国的梦想仍在继续,但现实中,这段凶险的路程不知还有多远。

  困惑的产业链

  在经历了价格的大起大落、企业的水火洗礼之后,中国棉业新的考验接踵而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林乃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总结,从棉农到加工企业,到棉商,再到纺织企业,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不约而同地面临着困惑。

  首先是棉农的困惑。调查显示,2008年的棉花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但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乐观。这是农民经过计算后的必然选择。2007年度棉花收购价格居于历史高位,去年9月-12月,全国新棉收购价格平均为628.09元/担,同比上涨7.6%,棉农收益不错。但今年2月-3月,国家连续两次提高了稻谷和小麦(1974,6.00,0.30%,吧)最低收购价格,提价后的最低收购价格,稻谷比2007年增长9%-10%,小麦比2007年增长4%-7%,国家还采取措施增加种粮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资、良种补贴提高后,棉农必然要权衡粮棉比较收益,看种棉是不是还合算?

  其次是加工企业的困惑。2007年度籽棉收购价格居高不下,皮棉销售价格却低调平稳,甚至一度出现购销价格倒挂,只是由于食用油价格较大幅度上涨,棉籽、棉籽油等副产品身价倍增,才在一定程度上撑起了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

  今后一个时期,食用油市场仍然偏紧,但棉农要收益、棉纺企业降低成本仍然是产业的常态,加工企业只能在狭窄的利润空间寻求发展。

  第三是棉商的困惑。本年度以来,美国次贷风险波及,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国际棉价暴涨暴跌,纽约期货多次出现涨停、跌停,现货跟随期货也大幅波动。

  纽约期货今年5月合约最高曾达到88.86美分/磅,美棉现货远东到岸价格指数最高达到90美分/磅,但3月上旬以来,国际棉价大幅下挫,期货跌幅一度达到20%左右。而国内现货价格相对平稳,一度外涨内跌,逆向发展。流通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经营风险加大。

  所有的困惑累加在一起,最后让纺织企业的困惑越加放大。对企业个体来说,冬天似乎在一夜之间来临了。今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棉花配额在手里,进不合适,不进也难舍;《劳动合同法》的修订使得劳动力成本上升10%-30%;另外原材料、能源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抽样调查,2007年下半年与2006年下半年相比,劳动力成本平均上涨了13.96%,原料成本平均上升7.9%,能源成本平均上升了3%。

  成本的上升使全行业利润不断下滑,大多数企业濒临亏损,人民币升值压力、从紧的货币政策、出口退税率下调、节能减排政策约束、进口新型纺织机械设备退税取消、国际市场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叠加,让纺织企业的经营雪上加霜。

  分化的纺织业

  中国纺织行业正经历着12年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企业转产、关停或倒闭的消息不时传来。

  “不做纺织品,改卖太湖珍珠了,我们有很多转行的。”6月5日,刘女士在电话里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4月下旬,本报记者在位于无锡市锡山区友谊北路的东方国际轻纺城内见到刘女士时,她正在电话中和客户用英文吵得正凶。“又是砍价,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尽头?”挂掉电话,她忿忿地向记者说:“一款34元一米的女装新面料,利润本来就不高,美国客户却说要砍掉6元,我岂不是赔了。”

  砍价的故事每天在这里上演,商户们当时普遍向记者反映生意没法做。国外尤其是美国客户来轻纺城采购面料时砍价很凶,不但旧款的面料提不了价,连新款面料的价格也要下降。他们空闲时讨论最多的是,这也是次贷危机惹的祸?危机何时结束?

  两极分化严重

  “几乎所有能遇到的困难都来了。”浙江省绍兴市经贸委副主任商城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曾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外汇贡献的纺织行业,在本轮经济调整中遇到了“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动力、劳动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税下调、国内银根收缩、国外市场疲软”等一系列难题。

  困难面前,全行业两极分化的趋势明显。据中国棉纺协会调查,棉纺行业中三分之二的企业实际利润率只有0.62%,这些企业基本处于亏损边缘

  其余三分之一的企业拉动了行业利润的增长,这部分企业实现的利润占全行业的90.8%。

  “优质企业盈利能力继续提高,行业内两极分化趋势将继续加剧。”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说。该中心向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1月―2月,中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数量达到24.46%,亏损总额48.66亿元,同比增加37.20%,全行业2/3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0.67%,而1/3优势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8.73%。

  一些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也在考虑转型。山东省邹平县的魏桥纺织企业,至今仍是极少数在市场上拥有定价权的棉纺织企业。但对于整个魏桥创业集团来说,热电厂和铝厂两个新行业却带来了更大的收益。

  魏桥创业公布的数字是,集团2007年销售收入655亿元,利税80亿元,利润56亿元。而魏桥纺织企业当年销售收入只有185.9亿元,利税3.9亿元,毛利26.6亿元,净利润18.68亿元。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在魏桥创业集团,很多纺织车间的职工都愿意到热电厂和铝厂去上班,因为那里工资比干纺织每月多出500元左右。

  山东邹平县整体纺织企业状况则是,全县120余家企业,70%处于微利状态,利润率在1%以下。形势好的少数大型、特色企业不到总数的10%。而大多数的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贷款受限,只能吸纳社会资金,财务成本大大增加。

  期待柳暗花明

  在行业内生性因素驱动下,10年前,纺织业曾开展“压锭”运动,以解决纺织企业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如今,纺织行业又一次集体到了存亡的岔路口。但这次纺织业遇到的困难与10年前相比有着明显区别,既有国内的因素也有国际的因素,既有体制内的困难,也有体制外的挑战。

  重重压力下,纺织业期待着升级后的柳暗花明。3月初,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高层几乎全部出动,前往江苏、浙江、广东、河北、山东、福建等六省调查当地的纺织业,并将调研情况及时反映给了国务院。

  作为民生行业,纺织业面临的困难已引起国家重视。如今,纺织业出口退税率不再下调;自2008年6月5日至10月5日,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施临时滑准税。据了解,针对纺织行业困境,国家已经出台或酝酿出台的政策有三项:下调进口棉滑准税率;上调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制度。

  在采访中,江苏、山东等地一些棉企认识到,面对国际棉商的强大攻势,中国棉企要学会组织抗衡,适应国际贸易规则,而不是一味呼吁政府提供政策性保护。一些纺织企业也表示,在政策救急的“缓冲”保护下,他们需要好好反思如何准备,而不是遇到困难就呼吁“需要准备时间”。

  “纺织行业应对挑战,最终还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贡献率与品牌贡献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决定竞争力大小的因素不在于规模,而在于资产素质和劳动力素质差异、技术差异、研发差异、管理差异、品牌差异;影响竞争力发挥的还有企业长期积累的历史遗留包袱和环境制约等因素。“大企业中有较粗放的,小企业中也有质量效益很好的。市场优胜劣汰对大小企业一律平等”。

  记者在走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对企业加强了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协助企业争取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等各种资金,扶持企业上档次、创名牌。

  “以前只做出口的企业,如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无锡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志清向本报记者介绍,一些企业也在寻求联合。如为摆脱国家对土地、信贷等方面宏观调控带来的诸多不利因素,不少纺织服装企业把与外资嫁接作为重要手段和途径,来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另外,部分企业进行结构转型,将研发、设计和营销留在本地,将加工分包或转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

  “现在我们都在寻找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百昌服饰公司总经理蔡起祥对本报记者说,纺织服装企业越来越注重设计和研发,一方面努力提高产品品质,以差异化和高质量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加大对服装产业消费观念和需求的研究,避免销售同质化大众产品。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3944-1.html

标签:农机 全线 困境 陷入 严重 棉纺业 两极分化 中国

上一篇:市场分析:美国农业部可能下调美棉出口规模
下一篇:广州成菌类集散地 每天吃掉700万公斤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