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科学规划定位,及时确立了有机农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立足发挥泰安耕地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等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泰安市及早确定了把发展有机蔬菜作为推进现代化农业的一项战略产业,聘请国家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等权威机构的专家,于2003年编制了《泰安市有机食品发展规划》,立足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效益最好,计划到2010年,建成30万亩有机蔬菜生产加工出口示范基地。把有机蔬菜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基地区域布局,到生产环节、加工流通环节等,系列化整体推进。实施了食品安全“3532”计划,针对我国加入WTO和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高的要求,泰安市农业局等有关部门于2003年在全市实施了食品安全“3532”计划,到2007年利用3―5年的时间,全市基本普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标准化优质瓜菜基地100万亩,标准化优质果品基地100万亩,粮食及其它作物标准化基地100万亩);标准化优质畜产品50万吨;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30万亩;有机食品蔬菜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努力把泰安市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绿色和有机食品的重要产地。
第二,严格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国内一流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按照建设国内一流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的要求,泰安市在基地建设、生产管理和产品收购等环节严格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在基地建设方面,由科技人员对基地周边环境和水源、空气、土壤等进行实地考察和检测,符合要求的,引导农户成方连片规模化发展。在基地管理方面,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全市大力推广了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一订、三改、五统一、三同时”的管理模式。在质量标准制订推广方面,探索制定了有机绿菜花、肥城桃等多个地方标准,推广了依据OFDC、OCIA、JONA等有机标准制订的40多个瓜菜品种的100多项有机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使农民群众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在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体系建设方面,逐步建立起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制订实施了农业投入品管理、质量例行检验、质量可追溯管理等配套管理制度,实行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围绕有机蔬菜产业发展,还健全了技术服务和执法服务等保障体系,积极引进高抗新品种、生物防治、有机肥施用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有机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泰安市岱岳区被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县,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被列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县。肥城市被列为国家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山东省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示范县。联合国工发组织中国技术与投资促进处、亚洲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协会分别在泰安建立了有机蔬菜基地。泰安市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与管理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第三,培植有机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有机蔬菜产业化进程。坚持龙头企业发展与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同步推进,把有机蔬菜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亮丽品牌,加强与国内外涉农企业和农产品营销商的合作,以优势资源、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吸引它们来泰安建设企业、发展基地。近几年来,全市先后引进龙大、弘海、汇源、佳禾等13家大型有机蔬菜加工出口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机蔬菜出口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0家。积极组织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评选和帮助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连续三年先后进行了三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评选,2007年,全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2家,国家级达到2家,省级达到24家。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搞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泰安市于2004年在山东省最早开始对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奖补政策,每年对获得认证的单位,绿色食品每个奖励2万元,有机食品每个奖励3万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认证的积极性。
第四,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活力。本着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因地制宜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结成“公司+基地+农户”型、“公司+合作社+农户”型、“公司+农场+农户”型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合体,有效带动了有机蔬菜基地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了龙头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