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粮食安全攸关国计民生
2008-07-10   来源:中国农业网   

    我国当前的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库存充裕可以保证供应和粮价的稳定,不会出现粮食危机问题。但是,着眼于未来,我们还是要进一步采取更为有力有效的措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治久安”。

  大半年来,国际上每逢召开高级别会议,粮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此次G8会议就再次将粮食问题列为主要议题之一。参加对话会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粮食问题不仅事关各国经济和民生,也事关全球发展和安全。7月8日,出席会议的八国首脑就发表一项声明,对粮食和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表示“强烈关注”,称其加大了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包括中国在内,国际社会为何对粮食问题的“兴趣”日益浓厚?原因就在于粮食安全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问题。

  我国政府一贯认为,粮食安全始终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人人粮食安全”是基本人权。由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垄断全球粮食贸易,全球粮食交易量的80%集中在四大跨国粮商手中,与油价相比,持续高涨的粮食价格对许多依赖粮食进口的发展中国家的打击更为猛烈。目前,食品危机、燃料危机已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开始陷入困境,有的国家甚至出现社会动荡。胡锦涛主席也指出,目前,全球仍有8亿多人面临饥饿威胁,粮价上涨将使这个数字大幅增加,这不利于实现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接连发生金融危机的南美国家来说,他们尤为警惕粮食危机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冲击。目前,尽管全球粮食危机使南美国家的农产品(22.950.462.05%吧)出口收入大幅增加,但同时也造成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大增,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分析人士说,一旦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泡沫被戳破,大豆等农产品的价格大幅回落,南美国家农业遭受的损失和打击将不堪设想。

  正因为对粮食危机的危害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作为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的南美国家对全球粮价疯涨高度防范,并希望能够未雨绸缪,推动国际社会联手打击炒作大宗商品的投机资金活动,避免粮价泡沫破灭在南美引发新的经济危机。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强调,粮食危机的危害性和金融危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打击操控国际粮价的投机资金,稳定全球粮价以改善民生。巴西总统卢拉则指出,目前南美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平稳,应当全力避免全球粮食危机、能源危机或金融危机对南美国家产生骨牌效应。他认为,打击国际投机资金对稳定全球粮价很有必要。

  粮价是百价之基,对我国来说,粮价和油价已经成为人们对当前价格走势最突出的担心。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粮价持续高位徘徊,输入型通胀压力日益加大。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粮价还是油价,都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价格的调整变化需要考虑当时的物价水平,还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由于粮食及其他食品类商品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权重约占三分之一,粮价的变动对全社会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影响很大。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就必须保持粮价的基本稳定,同时通过大力增加国家财政补贴等办法保护农民利益。

  同时,应注意的是,与国际价格的飞涨相比,我国粮食价格涨幅相对较小,国内外之间的价差正在拉大,价格洼地现象日益明显。价格洼地现象的背后,是输入型通胀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压力,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价格洼地使决策者面临两难的抉择:一方面,如果不逐步理顺粮食和成品油价格,将不利于促进生产,保障供给;另一方面,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贸然放开价格,则会导致物价和大部分企业生产成本暴涨,又不利于民生和经济的稳定。

  我们还应看到,与中央的坚决态度相比,当前某些地方还没有将粮食生产摆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在他们的眼中,政绩和财富才是他们重点追逐的目标。于是,无论是在他们的脑子里还是口头上,只有招商引资,只有工业化、城市化才是重中之重,而效益较低的农业只有让路的份。其实,发展好现代农业,也是广大农民实现小康、构筑和谐社会的需要。毕竟对相当多农民而言,他们目前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农业。

  实际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重粮的传统,中国历代相传的教诲是“民以食为天”,农民的农耕智慧是“力足以胜天”。在历史上,中国解决农民问题的核心都是要解决谷贱伤农问题,著名的有“贵五谷贱金玉”观点,认为“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早在公元前395年,地方官员李悝就采用了平籴制,即由政府买入粮食,这比现代史上加拿大设置国家粮食收购制度早2000多年。

  正如胡锦涛主席在G8会议上所言,中国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0%左右人口的粮食问题,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就在不久前,农业部一位高官曾对国际社会表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坚持做到“手中有粮”。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去年粮食总产超过5亿吨,今年夏季粮油再获丰收,实现连续第五年增产。近10年来,中国谷物除2004年为净进口,其余年份都是净出口,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就在本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强调要使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 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10800亿斤以上,这为今后的粮食安全指明了新的方向。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记者还了解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建立了有效的粮食调控制度,粮食储备很充足,政府、企业、农民的储备达5000亿斤,高于国际上认可的粮食库存占年消费的17%-18%水准的一倍以上。因此,我国当前的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库存充裕可以保证供应和粮价的稳定,我国不会出现粮食危机问题。但是,着眼于未来,我们还是要进一步采取更为有力有效的措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治久安”。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3580-1.html

标签:农机 国计民生 攸关 安全 粮食

上一篇:粮价上涨成因之辨
下一篇:新麦高开高走的原因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