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年度的棉花市场已经成为历史,2008/09年度新棉已开始上市。上年度末期,国内棉花价格萎靡不振,阴跌不止,棉花价格先扬后抑的走势值得广大棉业工作者去思索和总结。
据了解,安徽省某纺织企业2007年9月初公定结算的3级新棉到厂价格是14000元/吨,而2008年8月底公定结算的3级皮棉到厂价格仅为13500元/吨,表面上看下跌了500元/吨,但加上银行贷款成本、仓储费用、重量损耗之后的损失又是多少呢?如果延迟了农发行贷款还贷,没能按计划结零,其产生的间接损失又是多少呢?漫长的等待、时间的煎熬、思想上的压力与精神上的损失则是无法用金钱算得清的。不言而喻的是,囤棉者赔了,且损失惨重!赔了,割肉也得卖!因为棉花不像被套牢的股票,随着时间的流逝,棉花质量难以保障,只有质地好的还可以考虑放上几年作为长期投资。如何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在新的棉花年度里不再重蹈覆辙、误判市场呢?这就需要冷静地总结上年度的经验教训,理性地分析市场下一步的走向。
2007/08年度,市场上经常谈到的就是国内棉花的供求缺口,这也是对棉花后市看多者坚定囤棉信心的一个主要原因。但结果却是:供需缺口未现→棉企心态扭曲→棉花价格走低的三部曲。国内棉花市场的供求缺口是有,但棉价为何看涨不见涨呢?究其根源就是:纺织行情不启动,棉花价格难有动作!
7月份以来,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涨、需求放缓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纺织行业呈现出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特征,下游纺织纱布市场持续低迷。受限电等因素影响,大量纺织企业降低开机率,用棉量趋减,同时由于涤纶短纤跟随原油价格下跌,纺织企业在配棉比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另外,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的实施也没能有效地提振纺织行业,国内纺织企业在议价能力上不占优势,而外商乘机压低价格,退税上调的优惠并没能完全被国内企业所享受,尤其内贸企业更是感受不到,归根结底,汇率和利率才是纺织企业的“心头刺”。
有业内人士表示,纺织企业持续因亏损而停产、减产直接影响了棉花的销售,锁定了棉花价格的上行空间,同时还将直接损害广大棉农的切身利益,因为这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荣俱荣,一损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