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对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并确定了需要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
《决定》结合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的重要判断,从而突出了当前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保障,是打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基础的必由之路,必须作为基本方向长期坚持。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在实践中科学把握我国的实际状况。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比较效益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任务艰巨,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融合日益加深,农村地域广、农业发展不平衡。这些实际状况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立足我国国情,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多元模式。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策取向。着力推进“稳定制度、强化责任、保护资源,补贴农民、投入农业、奖补大县,理顺价格、提升科技、健全法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要把发展粮食和“菜篮子”产品生产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构建完善合理的粮食安全责任分担机制。要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大力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稳定完善支持粮食、生猪、油料、奶业生产各项政策,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要大幅增加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机械化等建设投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进一步完善“三奖一补”政策,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和粮食产业项目扶持力度等,充分调动主产区重农抓粮积极性。要理顺粮价与农资价格、城市居民收入的关系,理顺国内外粮食比价关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把支持粮食生产、“菜篮子”产品生产等强农惠农政策法制化。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大力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进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落实《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启动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发展,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科技与农业相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积极稳妥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