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改革开放30年10种功勋农机产品
2008-12-23   来源:《农业机械》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机械化事业在曲折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阶段迈进。回顾过去,我们应该对为我国农机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10种功勋农机产品进行归纳总结。

  将这些产品视为“功勋”,是指它们技术非常成熟,在近30年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行业影响力,这些产品都曾或正在我国农机行业发展过程中掀起高潮,引领农机事业向前发展,有些产品的研制成功甚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这些方面讲,将它们作为“功勋”产品,一点都不为过。

  30年过去了,这些产品有的依然是我国农机事业的中坚力量,有的依然在蓬勃发展,而有的已走向发展的衰落期,但它们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本刊编辑部策划组织此文,意义在于阐述这些产品的发展轨迹,总结我国农机工业发展和产品技术创新的历程,分析农机工业发展的规律,市场机制对农机行业的促进作用,旨在促使我国农机行业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律,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单缸柴油机

  颁奖词:它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曲折前行了整整100年,它是我国内燃机工业的起点,它更是继蒸汽机后取代人力劳动的第一产品,它就是单缸内燃机。改革开放30年来,农机系统生产的单缸机遍布全国各个角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期主要用于灌溉、舂米、磨面及发电照明等固定作业。从简单的替代人力劳作,到用于轻型汽车、低速汽车、微型汽车、轿车和轿卡、中小型拖拉机,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中小型工程机械、内河湖泊及沿海船舶及发电、水泵、空调等道路与非道路移动和固定机组配套动力等,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起到重要作用。

  从1908年广州协同和机械厂制成第一台煤油机算起,我国单缸机已经走过了100年的沧桑岁月。在经历了修配、仿造、自行设计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之后,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世界第一农业大国,经营规模以小型为主的格局形成了单缸机是主角的现状。2007年,单缸柴油机产销量的80%服务“三农”。1908―1957年,全国内燃机年产量从零达到51万kW;而1958―2007年,全国内燃机年产量已达7亿kW,其中单缸柴油机年产已达850万台、1.2亿kW。而直接用于“三农”的(不含运输机具和汽车,不含出口量)单缸机约500万台、0.8亿kW。

  单缸柴油机经过建设和培育工业体系,曲折发展,体系形成、成为世界同行生产大国,缩小与国外同类差距、迈步向生产强国起步等几个阶段。1961年开始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质量意识的大提高。“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技改大投入,定点生产,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繁荣的观念,拉开了小柴产品的序幕。常州、武汉、南宁和沈阳等地5.15 kW(7 hp)单缸195型柴油机先后问世。手扶拖拉机行业的建立,开拓了单缸柴油机从固定作业、农排机组配套到非道路移动机械配套领域。

  农机部动力局从1962年下半年起,组织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和有关柴油机厂对175、195型单缸机进行选型、定型和试制工作。175型柴油机由上海内燃机研究所试制成功后交西安动力机厂(1966年改为西安柴油机厂)投产;195型柴油机由上海诚孚机器厂、常州柴油机厂和武汉柴油机厂等相继制成。这是中国第一批可配手扶拖拉机、小型工程机械的可移动式小型柴油机,还可用于排灌、发电、农副产品加工等。由于原195型柴油机设计有缺陷,以后又陆续做了改进。如常州柴油机厂、上海内燃机研究所、诚孚机器厂、武汉柴油机厂和华中工学院等,都对它的燃烧系统进行了研究改进。特别是常州柴油机厂改进的S195型柴油机,改善了启动性能和燃烧状况,降低了燃油消耗。改进和创新,是单缸机畅销的不竭动力。

  1965年,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华中工学院与宜昌柴油机厂联合设计了2.2 kW(3 hp)165型水冷柴油机,浙江大学协助慈溪动力机厂设计了2.2 kW(3 hp)165F型风冷柴油机,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协助南汇农业机械厂设计了165F型风冷柴油机,洛阳拖拉机研究所设计了190型柴油机等。从此,中国有了多种型号的小型农用动力机械,带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向多元化、快速增长的道路进发。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营规模的小型化是单缸机近30年伴随“三农”产销持续发展的源泉。运力及运输工具的不足带动了轻型和低速汽车的发展,柴油车的使用经济性拉动了轻型汽车柴油化率的提高。农用运输车易名后,农民的使用成本大幅攀升,对脱贫工具的青睐为低档车大行其道带来商机。以S系列卧式水冷柴油机为代表,现年产销总量达550万台。其产销突破的里程碑是20世纪70年代从农排等相对固定作业步入小拖(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等非道路配套领域;20世纪80年代,三、四轮农用运输车的需求步入了道路移动机械领域。2007年全国单缸柴油机产销850万台。

  当前我国单缸柴油机的年生产能力超过1200万台,而产销售量在800万台左右,产品竞争异常激烈,已进入微利或无利时代。因此,行业结构调整必须加快,以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优化产品结构。当前单缸机技术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开发与配套主机更加适应的节能、节材和高可靠性的新一代机型。现有产品要提高可靠性、降低噪声和烟度;下一步应推广直喷化、轻量化、多缸化。但这些只能通过经济发展逐步实现,还必须与主机的匹配性能提高,匹配合理化相结合。

多缸柴油机

  颁奖词:多缸柴油机是中国内燃机工业的核心产品,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它从农业起步,先后配套大中型拖拉机、运输车辆、工程机械和汽车等领域,为农业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做出了杰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投入不断加大,多缸柴油机百花齐放,有效满足了农村建设对机械化的需求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带动配套整机的适应能力和产销量得到大幅增长。同时,它在抗击自然灾害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

  1929年和1939年,上海新中工程公司分别制成我国第一台功率为26.47 kW的双缸柴油机和功率为47.79 kW的4缸柴油机。此时,中国内燃机已由制造结构比较简单的单缸卧式低速柴油机和煤气机发展到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多缸柴油机和车用柴油机。但这些机器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指标还比较落后,生产耗能耗材大,故障多,关键零部件需从国外进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自主开发了110、120、135和E150系列多缸柴油机,中小功率多缸柴油机形成完整系列。这一阶段的代表产品还包括上海柴油机厂的12V180型柴油机,上海动力机厂的485A型柴油机,无锡动力机厂的12V175型柴油机,红岩机器厂的6250Z型柴油机,大连机车车辆厂的10L207E型柴油机等。多缸机的发展,带动了配件产业的火暴,中国内燃机工业初具规模。

  50年代后期至改革开放初期,多缸机进入大规模技术和装备引进时期。这一时期,通过技术合作,我国多缸机的产能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59年,通过前苏联援建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开始生产拖拉机和4125型柴油机,山西柴油机厂开始生产12V150型军用柴油机。成套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为我国多缸机的大规模生产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废气涡轮与增压柴油机方面,1958年新中动力机厂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轴流式T250X型排气涡轮增压器及88.2 kW的8L350Z型柴油机,之后有关单位先后研制成功10号径流式增压器(配6135型柴油机)和12号径流式增压器(配6160型柴油机)。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内燃机工业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国外的相关技术迅速发展,从而拉大了我国内燃机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内燃机工业融入世界内燃机工业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内燃机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多缸机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先进的多缸机产品、装备和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国际高速柴油机市场上的一些主打产品,经过本土化后陆续投入批量生产,较好地满足了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发电以及船用配套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的需求。这一时期,我国多缸机技术水平和产销量迅速提升,并形成了同时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格局,完成了向世界内燃机生产大国的转变。

  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工业的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内燃机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来到国内投资,合资和独资项目迅速增多;同时,排放治理问题被全世界所关注,逐渐加严的环保要求对多缸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我国多缸机技术和制造工艺进一步提高。

  2003年以来,在种种努力下,多缸机家族发展了一批新产品,通过各种途径先后开发出一批满足欧Ⅰ、欧Ⅱ、欧Ⅲ标准的发动机,开发出一批为满足各种先进发动机的配件。目前,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正在成为多缸机技术创新的主流。在燃油喷射技术方面,我国已自主开发出满足欧Ⅲ以上排放标准的电控汽、柴油机;在电控技术方面,我国具备了开发整个动力装置电控系统的能力;同时,涡轮增压及中冷技术在我国车用柴油机领域已得到普遍应用。

  2007年中国多缸柴油机产量超过4 800万台。从整体上看,我国多缸机质量和技术水平已得到明显的提高,产品结构已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技术更新,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进一步增强能效、减少排放,向电喷、实时控制以及新型材料方向发展,我国内燃机工业才能走上持续、平稳和健康的发展道路。

小四轮拖拉机

  颁奖词:它是最具我国本土特色的农机产品,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步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于1999年首次突破年产100万台大关,随后进入平稳下滑发展阶段。40多年来,它凭借着小巧灵活、技术成熟、使用维护成本低和配套多种农具等优势,迅速成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下农村农田耕作的主要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它又以价格合理、操作简单和机动方便等优点,成为农民运输的首选,弥补了农村运力的不足,活跃了农村经济,加强了城乡物资交流,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生产资料;同时它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单缸柴油机、配套零部件、配套农具及维修市场等行业的大发展,在我国农机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

  1965年,我国第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在山东潍坊拖拉机厂诞生,从此拉开了小四轮产业的序幕。从发展历程看,小四轮真正开始起步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首次突破100万台大关。自2000年至今,产销量开始滑坡,市场份额逐渐萎缩。40多年,小四轮市场呈现出一个稳健发展、快速成长和不断萎缩的发展轨迹。

  小四轮拖拉机的技术原理是单缸卧式柴油机装在一个机架上,由V型带把动力传到离合器,然后输入横置式变速箱。这也是当时开发该产品的初衷:让柴油机“长腿”,使其跑起来。70年代,小四轮拖拉机定型批量生产以后,形成了东方红-12型和泰山-12型两大系列产品,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多种型号的小四轮,都是在这两大系列产品基础上的变型。

  东方红系列以8挡为主,泰山系列以6挡为主,8挡小四轮的轴距大,整体稳定性、安全性和爬坡性能好,在山区、丘陵地带搞运输更能发挥优越性。这两种产品的传动形式都以带传动为主,即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以V带连接来传递动力。随着产品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企业相继开发出了直联传动的机型,即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以齿轮联接来传递动力。直传动相对带传动,制造和装配精度高,动力传递效率高,节能环保,产品档次较高,但价格也较高。带传动的机型技术含量低,制造相对简单,价格便宜,目前仍是小四轮拖拉机的主体机型。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环保、节能政策的趋严,直联传动机型将是未来小四轮产品升级换代的发展方向。

  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众多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小四轮生产领域。该产品技术含量低,制造成本低,社会配套体系完善,因此民营企业容易进入,有些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生产,或仅是购买配套件进行组装。一时间,小四轮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产能远远大于需求,一些大型企业为了应对竞争,利用规模优势,大打价格战,争“市场第一”。结果是占领了市场,但由于无利润,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最终倒闭、破产。“谁得第一谁先死”在小四轮行业不断上演着,既有戏剧性,又令人深思。

  2000年以后,小四轮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且产销量不断萎缩。究其原因,一是产品机型少,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用户多种作业的需求。在运输方面,受农用车的冲击较大;在农田作业中受大中拖的冲击严重。二是技术含量低、高油耗和低效率限制了其发展。多年来,小四轮拖拉机的原理、构造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技术含量没有提高,产品的制造工艺也没有提升,很多企业依旧是拼装厂。目前,我国小四轮生产企业仍有100余家,但生产集中度较高,产量主要集中在山东时风、中国一拖和福田雷沃重工等前几家企业,其他企业的规模都不大。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资源重组、整合会不断深化,行业集中度也会进一步提高。

  小四轮拖拉机尽管已走向了衰退期,但受我国国情的制约,它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并有所发展。产品主要发展趋势,一是向多功能化发展,加大开发特色产品的力度,扩展功能,如强化其配套农具的能力,提高田间作业的利用率;开发前装载、后挖掘等适合农村使用的工程机械变型产品等。二是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三是向系列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纵向形成系列,充分利用传动系的强度储备,更换不同的发动机,最大限度地形成产品系列和派生出新的品种。横向扩展为各种变型,如农用、林业用、工业用和工程用等。四是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

手扶拖拉机

  颁奖词:50多年前,它从日本传入我国,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仿制、改进和创新的路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扶拖拉机发展道路。它的研发成功,极大地解放了农村人力、畜力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尤其是在南方水田、丘陵和山区农田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运输功能,使得它成为农村运输的中坚力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半个世纪的沧桑,它不断发展进步,经历了起步、成长、成熟和衰退4个阶段,与此同时,也衍生出了多种变型产品,并且成为拖拉机行业出口的主要产品;它还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府。它见证了我国拖拉机工业50年的发展变化,是我国农机工业的标志性产品之一。

  我国手扶拖拉机行业的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经历了起步、成长、成熟和衰退4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由成熟走向衰退的发展时期。

  我国手扶拖拉机产品主要是按仿制、改进和创新的路子,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逐步发展起来的。1956年,我国从日本引进了第一批手扶拖拉机,分别在全国各地进行了适应性试验,开始试制时有几十种不同的型号。如1958年,湖北武汉通用机器厂研制成功2.21 kW(3 hp)手扶拖拉机,上海、常州拖拉机厂陆续试制出5.15 kW(7 hp)手扶拖拉机;1960年,上海拖拉机制造厂开始试生产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

  经过试验选型之后,1962年,国家农业机械部对工农7型产品进行了图纸标定,1963年12月通过国家鉴定,并安排上海拖拉机厂、常州拖拉机厂、武汉手扶拖拉机厂和福建农业机械厂等厂生产。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是驱动型,主要用于旋耕作业,不宜进行犁耕。1963年我国又从日本引进多种手扶拖拉机,并在全国大部分省市进行试验和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1965年开始,我国自行设计了工农12型、东风12型和工农10型等兼用型手扶拖拉机,同时将工农7型改进为工农11型和工农12型。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与日本手扶拖拉机普遍采用的三角带传动方式不同,采用立式水箱强制冷却发动机和风冷发动机,直接与传动系联接,提高了传动效率和使用可靠性、适应性;与西欧直接联接牵引的手扶拖拉机相比,有较多的工作挡次和较完善的动力输出装置,除犁耕外还能较好地进行旋耕及运输作业。

  1966年,我国已基本形成了8个手扶拖拉机厂,产能达到3.5万台。在“四五”计划时期,国家又改建扩建四川、永康、兰州、衡阳、北京、南宁、陕西等手扶拖拉机厂及无锡县拖拉机厂、郑州拖拉机厂和青岛拖拉机厂等一批手扶拖拉机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国手扶拖拉机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实行,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对小型机械的需求不断升温,手扶拖拉机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由于该产品技术含量低、社会配套体系成熟,生产门槛较低,众多民营企业蜂拥而入,而且凭借其灵活的运作机制,大有压倒国有企业之势,而当时的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困境。

  20世纪90年代后期,手扶拖拉机由于受小四轮拖拉机及农用运输车的冲击,产销量呈下降之势。目前,我国的手扶拖拉机生产企业有100余家,年产能力200多万台,但每年的产销量只有100万台左右,供大于求的局面早已形成,竞争非常激烈。排名前几位的企业有山东常林集团、常州东风集团、浙江四方集团和河南千里集团等,其他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

  尽管手扶拖拉机技术含量低、能耗高,已经走向衰退阶段,但由于受我国国情的限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山区、丘陵地区以及南方水田地区,现阶段仍是农民脱贫致富,代替人力、畜力劳动的理想工具,因此将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在产品结构方面,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即向大型和微型方向发展。向上可以发展到13.2 kW(18 hp)甚至14.7 kW(20 hp),以满足农村运输及农田多种耕作的需要;向下发展到2.21 kW(3 hp),以适应温室大棚、果园、苗圃及山区茶园、桑园的特殊农艺要求。功能方面会进一步拓展,如提供合适的机具挂接位置,后置、侧置动力输出和液压输出,变型为可与多种机具配套的装备等。

三轮农用运输车

  颁奖词:它是最早进入农民家庭的机动车辆,比城市的轿车进入家庭要早差不多10年的时间。20世纪末三轮农用运输车年产量已接近300万辆,而汽车产量达到这个规模是在2002年。其长远意义在于让广大农民认识了“车轮”对农村走向现代化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大批农用运输车进入农村家庭的意义不亚于城市里轿车进入家庭。其现实意义在于它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机械商品之一,对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世界上价格最低且最实用的机动车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有这样的生产能力,最高时年产量达300万辆,目前基本在100万辆以下,估计社会保有量在3 000万辆以上。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载重汽车价格高,农民多用拖拉机搞运输。随着社会的发展,强烈要求出现适应农村运输的产品。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省的几位农民拉着架子车,带着一台170F型柴油机找到当地农机厂,要求为其改装成机动车。这一简单的举动,却拉开了我国农机行业巨大变革的序幕。1979年底,第一台三轮农用车在安徽省宁国柴油机厂诞生。从80年代初开始,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简单实用和价格低廉的机动车就开进了我国农村的千家万户。

  虽然农用运输车大规模进入中国农民家庭,却从一开始就未列入国家的基建和技改计划,几乎没有得到国家任何的投资和银行贷款支持,只能通过利用社会存量资产,进行自我积累发展。1987―1995年,农用车进入到高速发展阶段,连续9年产销量以年均51.4%的速度增长,全行业年产销量最高时曾达到320万辆,后来年产销量维持在250万辆左右(其中四轮车大约为40万辆)。然而从2000年开始至2005年,农用车市场逐年萎缩,致使农用车产量开始出现了连续近5年的负增长。2006年农用车行业产量急剧下滑的局面被遏制,呈现出恢复性缓慢性的增长,但与整体汽车市场相比,还是呈现出疲软的态势。2008年上半年全国低速汽车产量为1 080 952辆,比2007年同期下降了0.74%。其中低速载货汽车(四轮农用运输车)产量为241 405辆,同比增长了1.99%;三轮汽车(三轮农用运输车)产量为839 547辆,同比下降了1.50%。全国低速汽车的销量为1 078 752辆,产销率达99.80%。估计目前全社会的农用车保有量有3 000多万辆。

  三轮农用运输车的生产同样出现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山东、安徽和河南等省份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如当时的山东时风、山东巨力、安徽飞彩、山东双力、山东五征、北汽福田、河南奔马、许昌车神和山东华源凯马等。此外还有南京金蛙、沈阳天菱、甘肃兰驼和兰州手拖等公司。许多厂家销量一度取得过全国销量第一,有的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广告的标王,甚至是上市公司,这种规模,在农机行业实属不多见。众多生产厂家的存在,也使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凸现出来。激烈的竞争,使得市场份额逐渐集中到行业巨头手中,曾经显赫一时的企业也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倒闭。山东时风集团和五征集团最终成了农用车行业最为成功的两家企业,共同占据了农用车市场的60%以上的份额,并在逐年扩大。

  三轮农用运输车的“过渡”使命还并未终结。我国农村现在机动车保有量仅能完成农村运输量的35%左右,而发达国家是80%以上,市场潜力巨大。①提高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农用运输车企业今后应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和环保性指标。经济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以及价格和售后服务将成为今后竞争的重要筹码。②以市场为导向,寻求差异化发展。对于三轮农用运输车,既要发展小功率,简易型,低价格车种,也要开发中大功率,单缸机,安全密封驾驶室,动力性、可靠性较强的中等价位车种,还要适当增加大功率、双缸机,带自卸机构、电启动、操作轻便、乘坐舒适的豪华型车种,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用户使用要求。③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企业发展空间。中亚、南亚和非洲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与我国基本相似,但由于他们技术水平低、生产力落后,本国生产的农用运输车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我国的农用运输车质量高,价格低、适应性强,运输效率高的特点正好迎合了他们的消费需求。因此,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运输市场,可以有效地转移我国农用运输车过剩的生产能力,增加出口创汇,增强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轮农用运输车

  颁奖词:它曾两进中南海,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在中国机械汽车行业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它的出现是整个农机行业的一个创举,虽然被定义为“过渡”产品,但改革开放30年来,产生过并依然产生着巨大效益。农用运输车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农村建设起一个由农民自办又服务于农民的农村运输业成为可能,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用车运输车,这个农村与城镇之间名副其实的物流纽带,为农业经济发展、农村市场繁荣、农民富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愧于农机功勋产品的称号。

  四轮农用运输车的出现,是由于淘汰了汽车型号,所遗留下的生产线向下延伸,利用底盘配装柴油机而成。其技术沿袭了汽车,虽然有所简化,但含量相对三轮农用车还是较高。四轮农用运输车的成功在于瞄准了农村市场并根据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实现了一条实用、廉价的技术政策,从而使自己具有极强的市场生命力。

  生产四轮农用运输车的公司很多具有一定的基础,在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较强。形成规模的生产厂家主要有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飞彩(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华源凯马车辆有限公司、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挂车总厂、河北宇康农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王牌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汽车制造厂、四川省公路机械厂、资阳市南骏车辆制造总公司等,都曾进入过全国四轮农用运输车产销量的前10名,可谓各领风骚。

  然而,2004年5月1日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将农用运输车归口公安部门管理,并取消了农用运输车的称谓,从新定义三轮农用运输车为三轮汽车,四轮农用运输车为低速载货汽车,农用运输车从此进入汽车的行列。政策的调整,导致农用运输车在牌证办理费、年度检验费、车辆第三者责任险方面的费用大大增加,使农用运输车丧失了低价位、低使用管理费的优势。这无疑对生产企业和农用运输车用户都是沉痛的打击。另外,原材料的涨价,车价、营运证、燃油税和车辆购置税上升,轻型汽车的介入竞争、通行路线受限制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用运输车的市场销量。随着并入汽车行列,四轮农用车的价格优势消失殆尽,经营较好的厂家将技术上延,取得生产汽车的能力,进入到轻卡市场。如时风集团早在2000年就投资30亿元的巨资建设轻卡工业园区;2003年底,与一汽红塔联姻,开始生产低端轻卡。而五征集团在2003―2005年间先后投资3亿元,用于改建轻卡生产线;并在2005年收购浙江飞碟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宣布跨入轻卡行业。经营不好的厂家则逐渐步入倒闭。四轮农用车市场已不复当年风光。虽然还存在以“变型拖拉机”为由上牌照等部分市场,但其“过渡”产品的使命已基本终结。

  四轮农用运输车近年来在设计上不断完善。其法定最大设计车速为不大于70 km/h,最大设计总质量为4 500 kg,长不大于6 m,宽不大于2 m,高不大于2.5 m。品种更是多样化,尖头、平头、单排、一排半、双排的都有,货车、厢式车、工程自卸车、变型车都具备。

  尽管如此,面对农村市场的四轮农用运输车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由于在质量、技术水平、舒适性、环保性等方面均无法与轻型卡车相比,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通过重新定位,突出自己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①积极寻求市场突破口,如利用农机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上拖拉机牌证的变型运输机,满足农民使用成本低的要求,来扩大市场需求量。②四轮农用运输车装载量大、经济性好,且普遍带有自卸机构,特别适合城乡和工矿企业生产建设运输用,扮演工程自卸车的角色将具有强健的发展势头。③由于四轮农用运输车呈现城市适用型和农村适用型两极分化的特征,且城市适用的经济型汽车比例越来越大,因而一部分四轮农用运输车可以向轻型卡车方面发展。 总之,农用运输车已正式与汽车结缘,机遇与挑战并存,其未来的发展,将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

  颁奖词:它曾于1999年作为唯一参加国庆50周年大典成就展示的农机产品,是我国联合收割机行业的骄傲。它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凭借着它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及符合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生产模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红于我国的收割机市场。十几年来,以新疆-2为代表的2号机为我国跨区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产品,成为实现我国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收获环节的主导机型,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它的出现打造了我国民族工业的自有品牌,奠定了我国收获机械工业的技术基础,促进了我国收获机行业和农机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农机院与外国公司合作开发出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小型联合收割机――KC070型联合收割机。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是中国农机院与新疆联合收割机厂吸收了KC 070产品的一些优点联合开发的,将单滚筒、履带式结构改为双滚筒横向轴流、轮式结构,并借用了新疆联合收割机厂原来生产的LQ-2.5型牵引式联合收割机一些优秀的成熟技术和零部件,于1993年正式投产,该机与当时农民需求一拍即合,因此很快赢得了市场。新疆-2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割幅2~3 m,喂入量为2~3 kg/s,采用轴流横向双脱粒滚筒结构,积木式部件设计,转弯半径仅3 m,脱粒性能优于国外产品,特别适宜我国单产高、作物收获时比较潮湿、难脱粒的状况。既可在大面积地块收割,也可在几分地的小地块中作业,非常适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联合收割机作业频繁转移、频繁卸粮的特点,而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1/4~1/3,投入市场后特别抢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新疆-2为代表的联合收割机迅速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原新联集团为了迅速抢占中原收割机市场,采取OEM的生产方式,使生产规模从1993年的100台增加到1997―1999年的连续3年产销量上1万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市场占有率超过60%,确立了在全国收获机行业的领导者地位。

  21世纪初,国内农机企业纷纷投产以新疆-2为蓝本的改进型2号机,一时间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行业竞争格局也由一枝独秀发展到百家争鸣,福田、宇康、新乡一拖和郑州拖车厂等为代表的新兴企业大举进入市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非福田莫属。福田的前身潍坊收获机械厂成立于1998年,以小麦联合收割机进军收获机械市场,凭借着成熟的产品,加上在行业树立起新的服务标准和模式,福田在介入收割机行业的第3年就一跃成为我国收割机行业的领军企业,并连续7年居行业首位。

  以新疆-2为代表的中小型联合收割机以其适应性、可靠性、结构轻巧、转移方便成为我国小麦跨区机收的“理 想工具”。由于有了新疆-2这个成熟适用的农机产品,大大加快了我国跨区作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进程。时至今日,我国小麦机收率已经超过80%,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我国联合收割机近60万台保有量中,新疆-2及其变型产品仍是我国联合收割机市场上的主打产品。

  新疆-2问世以来,以其为蓝本的改进机型层出不穷,但都是在新疆-2联合收割机核心技术结构下的适当改进,如清选、脱粒部件的改进,整机外观、驾驶环境的改进,以及加工工艺的改进等,主体结构、基本原理没有大的突破。某些冒进的企业,试图在2型机结构基础上寻求质的突破,结果往往就是“谁做大的改装谁失败”。

  随着我国玉米机收热潮的兴起,各种类型的玉米收获机涌现市场,其中兼收型玉米收获机是在2号机的基础上改装实现的,以收获结果可分为籽粒型和摘穗型。籽粒型以YTO-4LZ2.5型联合收割机为代表,通过换装玉米割台和调整脱粒、清选参数实现玉米籽粒收获。摘穗型以金亿春雨4YD-3型玉米联合收获机为代表,通过换装玉米割台,加装升运器和果穗箱等装置,实现玉米果穗联合收获。兼收型联合收获机的发明,增加了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另一种作业功能,大大提高了机器的利用率,有效缩短了投资回收期,从而备受用户的欢迎。

  以新疆-2型为代表的2型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品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经过几年来的产品热销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在其替代品出现之前,2型联合收割机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坚守它在我国联合收割机行业内主导产品的地位;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2型联合收割机将赋予更多的价值。一是2型机将向水稻、玉米、油菜、豆类和葵花等多种作物收获发展,实现一机多用。二是驾乘条件的升级,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如测产系统、自动故障诊断系统将运用收割机作业的各个环节。三是产品质量性能的提高,向大型高效率方向发展。

背负式联合收割机

  颁奖词: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发与拖拉机配套的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产品技术成熟于80年代中期,在90年代初得到快速发展,90年代中期得以繁荣,随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20多年来,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以保有量大的拖拉机为动力,凭借成熟的技术、较低的价格,可以自行开道收割,适合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小地块的收割需求,一度成为农机户投资的热门产品。它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普及机械化收获的信号,改变了人们对机械化作业的认识,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作为跨区作业初期的主导机型,为其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来中型自走式收割机的普及铺平了道路,带动了我国拖拉机行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机工业特别是农机配套产业的发展。

  早在1959年,北京农业机械厂率先设计试制了拖拉机背负式直流型联合收割机,但当时由于拖拉机生产条件不成熟,没有坚持研究到成功。虽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生产厂家及科研院所陆续研制开发了一批背负式稻麦联合收割机,然而由于机器的可靠性、适应性及关键技术问题等未得到有效解决,并未有成熟机型大规模运用实际生产中。

  20世纪80年代中期,桂林联合收割机厂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率先研制并批量生产了桂林-2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正值我国农业生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广大小地块小麦迫切需求收获机械化,促使收入不多的农户瞄准了背负式联合收割机这种机型,既节省投资,又充分利用拖拉机资源。在农田作业中,桂林-2型和上海向明II-B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以较好的作业性能和较低的价格,获得了农村拖拉机用户的认可,受到农民欢迎。据统计,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一般1~2年可收回成本,特别适合我国农民低购买力的状况。高峰的时候,我国生产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的企业超过100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小麦跨区作业开始兴起,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作为当时的主导机型,具有投资少(2万多元),收益高(部分机手1年就收回投资),作业效果基本满足生产要求等特点广受农机户的青睐,对我国跨区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疆-2型这种小巧灵活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在华北粮产区的推广和普及,背负式联合收割机所存在的缺点愈来愈明显,存在损失率高、含杂率高等问题,清选质量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要求,在与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的竞争中逐渐趋于劣势,市场迫切需要质量更好、效率更高的新机型。

  1998年,河北省藁城市收割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原4LX-2A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基础上,借鉴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开发了具有自走式联合收割机脱粒、清选功能的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使得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在损失率、含杂率、清选效果方面缩小了与自走式机型的差距,获得了农户的广泛认同。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背负式机由成长期发展到成熟期,时至今日,虽然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成为机收市场的主流产品,但背负式收割机以其较高的性价比,且在部分套种地区,具有自走式机不具备的优势(拖拉机轮距可调),仍有市场空间,不会完全被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所取代,背负式与自走式并存的格局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联合收割机市场保有量近60万台,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其保有量不会有大的变化,新增的产品主要用于更新换代。目前市场上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品牌集中度较高,以双箭王、巨明、大丰、雷沃谷神和桂林等品牌为主导。

  面对自走式联合收割机的猛烈攻势,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压缩,为应对这种不利局面,背负式联合收割机必须以发展求生存,其发展趋势如下。一是提高产品性能质量。脱粒、分离、清选是改进设计的几个主要方面。二是设计新型稳定可靠的拆装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农户安全装卸,发挥拖拉机一机多用的优势。三是与拖拉机生产企业联合设计,优化驾乘条件,提高机具适应性、作业的安全性、舒适性。

履带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颁奖词:它是地域特色极强的农机产品,曾在中国水稻收获机械化进程中被寄予厚望,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得到飞速发展,2000年以后产销量达到最高峰,并维持在年产四五万台的水平。履带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价格低、作业质量高、适应性强,成为南方水稻产区的机收主力军。在农民购买力水平不高,又有机收需求的情况下,迅速成为农民的首选,人们曾一度期望它能像新疆-2,一举攻破水稻机收的瓶颈。但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被性能更高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笼罩,受制于自身结构的制约始终无法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水稻收获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履带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扮演了过渡、缓冲的角色。

  20世纪70年代,联合收割机才真正在我国推广应用,主要机型是东风-4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和桂林-2型背负式联合收割机。东风-4和桂林-2的诞生,开创了我国水稻联合收割机普及推广的先河。

  20世纪80年代,为解决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在湿软水田作业的问题,各生产和研究企业开始研制自走全喂入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包括广东农机研究所研制的全喂入轴流橡胶履带式联合收割机(14.7 kW),中国农机院、开封联合收割机厂及德国克拉斯公司联合研制的KC-070型全喂入橡胶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36.8 kW)。同时,桂林联合收割机厂和中国农机院、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和中国农机院、湖州联合收割机厂和江苏工学院、镇江脱粒机厂和南京农机化所都进行了相关机型的研制。随后,东风E514、江南-120、珠江-2、金马-1065、JL-1065、JL-1075等一大批自走式全喂入机型开始涌现。

  20世纪90年代,柳林、三联、星光、常柴、中国一拖及福田雷沃等大批企业相继进入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行业。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到产品研发领域,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得到迅速提高,湖州-130、台州-150、常柴4LZ-2.2等一大批机型出现。90年代中期,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得到快速发展,年产销量突破1万台。主要原因,一是移植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二次复脱和清选技术,二是移植了背负式联合收割机的工作装置,三是履带底盘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收获质量显著提高,除了对倒伏水稻适应性差以及不能保留完整的茎秆外,其他收获指标已接近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的水平。

  2000年以来,小麦跨区机收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以新疆-2为代表的2型机为我国小麦机械化收获提供了装备基础,水稻机械化收获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相对于进口半喂入机型二三十万元的价格,国产全喂入机型数万元的价钱优势非常明显,加上近几年国产全喂入机型的改进,部分2型机的结构被搬到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上,破碎率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福田雷沃、三联、柳林、星光等企业的全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一段时间,人们似乎以为全喂入机型能够替代半喂入机型,而成为水稻联合收割机的主流。

  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对南方稻区机械化收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产半喂入机质量不过关,进口半喂入机价格太高的情况下,解决了南方稻区机械化收获的难题。但是,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存在着先天的缺陷,一是机器自身质量大、转弯调头不方便,二是收获破碎率高,三是作业效率低,四是履带式行走系统不适合大范围跨区作业转移。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命运,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半喂入机型的普及,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必将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目前,履带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技术发展仍面临6大难题:一是副割刀问题。目前,履带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主、副割刀异步作业,转弯或遇障碍时不能正常作业,有的用户甚至将副割刀卸去。二是差动转向问题。履带行走系统转弯时,会在地面留下一个大坑。成熟的液压差动转向技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价格过高,能否研制替代技术成为关键。三是收割机减重问题。为了适应湿烂田和深泥脚田地作业,并减轻对土壤的压实,不得不考虑合金、型钢等材料。四是复脱器的功能问题。复脱器为了对难脱品种进行二次脱粒,对于一般品种水稻是否需要复脱器值得考虑。五是行走无级变速问题。为了适应作物不得不不断变换前进速度,但是全喂入机必须停车变速,严重影响作业。已在半喂入机型成功应用的液压无级变速能否移植也许考虑。六是社会化配套体系问题。年销售量不大,且有半喂入机型的冲击,全喂入机型是否能培植起像新疆-2一样的成熟社会配套体系。

大中型拖拉机

  颁奖词:它是农机化的标志,其他农机作业都要靠它提供动力。大中型拖拉机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数次发展高潮,目前产销量已经达到20万台/年。大中拖的发展像大海的波浪更像盘旋上升的螺旋线,每一次发展周期都会推动整个农机行业向前进一步。从东北的三江平原、西北的兵团垦区,到华南垦区农场,大中型拖拉机在农业开发、生产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中拖是农机化的标志,也是农机工业的龙头,它的发展必然带动整个农机工业的进步。东方红54、上海50、铁牛65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激发起了无数老机手的自豪与荣誉,而如今70、80、120,甚至180都已进入了平常农户,大中拖一个从神坛上走下来的利剑,为中国农机工业开创了一片天地。

  我国的拖拉机工业是在建国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50多年来大体经历了引进与仿制、自行研究设计以及系列产品开发3个发展阶段。

  1955―1965年,我国主要是引进前苏联的拖拉机产品技术,先后建立了洛阳第一拖拉机厂、长春拖拉机厂和天津拖拉机厂等10余个大中型拖拉机制造企业,生产出东方红-54型、红旗-80型、集材-40型履带式拖拉机和东方红-28型、铁牛-40型等仿苏制造的轮式拖拉机,以及后来江西拖拉机厂生产的仿英制造的丰收-27型、上海拖拉机厂生产的丰收-35型和柳州拖拉机厂生产的丰收-37型等水田拖拉机。

  1966―1980年,我国拖拉机行业渐次进入自行研究设计阶段,1966年国家提出了“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宏伟”目标,并对农机制造、原材料供应、农机产品价格和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等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到1978年底,全国大中型拖拉机厂已达65个,1979年大中型拖拉机产量达125 573台,其中履带式拖拉机26 169台。因此可以认为,20世纪70年代成为我国大中型拖拉机的高速发展时期。

  1981年以来,在我国拖拉机工业的发展进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又一次引进热潮迭起,各拖拉机企业竞相引进国外先进的拖拉机技术,包括引进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农用拖拉机专有技术”,意大利哥尔多尼公司的“小型拖拉机生产许可证及专有技术”,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的“轻型中等功率拖拉机技术转让”,美国卡特匹勒公司的“5H集材拖拉机专有技术”,联邦德国道依茨-法尔公司的“道依茨-法尔拖拉机专有技术”……这些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对我国拖拉机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引进的大多数产品并没有投入生产,但为我国拖拉机产品的自行改进与设计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使得以后陆续改进与设计出多种型号的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拖拉机市场逐渐呈现低迷发展的态势。然而,就在此时,国外许多品牌看到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依据原来引进技术的路线,纷纷以不同形式的合资,为开拓中国市场埋下了伏笔。

  进入21世纪以来,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经济空前繁荣,加之农场、农垦系统和农村合作组织的需求,大功率高性能拖拉机发展迅猛。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哈尔滨纽荷兰、约翰迪尔天拖和上海纽荷兰便是其中耀眼的明星,他们已成为我国大中型拖拉机市场的重要力量。而随后看好中国市场的印度马恒达、爱科和赛迈道依茨-法尔也纷纷进入,进行不同方式的合资、合作,加快了我国拖拉机技术的延伸。近两年,国外高新技术不断涌入,从2007年赛迈道依茨-法尔大连建厂,约翰迪尔全资收购宁波奔野,到2008年8月18日马恒达正式宣布与悦达盐拖合资,国内拖拉机企业遇到空前挑战。面对严峻形势,中国一拖和福田雷沃重工等代表国有民族品牌,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向大功率、高技术含量产品进军。东方红-1804已经批量生产,而日前福田雷沃重工也批量下线了2654ETX拖拉机。国内拖拉机企业在出口方面也都有不俗表现,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拖拉机技术得到较大提高。

    目前我国大中型拖拉机生产企业有三四十家,生产能力约50万台,但每年的市场销量只有20万台左右,所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拖拉机行业的重组、资源整合会进一步深化,生产规模也会向管理现代化、技术创新型的企业集中,产品技术会不断提高,贴近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年需求量维持在25万台左右。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2710-1.html

标签:农机 产品 改革开放

上一篇:投资新政下的工程机械行业景气预期
下一篇:明年农机工业产值有望达两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