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关注我国旱灾 专家为抗旱救灾献计献策
2009-02-18   来源:新华社   

  安徽濉溪全力以赴抗旱保苗。2月1日,濉溪县铁佛镇铁佛村村民邢振营家在麦地旁的大沟边架起了从亲戚家借来的水泵,忙着抗旱。

  编者按

  从干旱到大旱,再到特大干旱,从去年底开始的北方主要产麦区旱情仍在持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旱灾影响,夺取夏粮丰收,是当前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数位农业、水利、气象方面的专家,为抗旱救灾献计献策。

 

  于振文:抗旱第一位是浇水保苗

  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建议,针对当前小麦严重旱情,要想有个好收成,春季田间的科学管理非常关键,第一位是浇水保苗。

  于振文分析,当前造成麦田三类苗和干死苗的原因:一是悬空苗(旋耕播种没镇压);二是坷垃苗(整地不好,坷垃大,透风撒气);三是没浇越冬水。凡是农田基础设施好、栽培技术到位、旋耕镇压、深翻播种、浇越冬水的麦田,基本不受干旱影响。对干旱麦田,保苗浇水是第一位的,要根据麦田长势长相和种植基础,本着看天、看地、看苗情的原则,分类管理。目前,重点管好每亩少于45万株的三类麦田,浇水施肥同时进行,保冬蘖,促春蘖;对每亩45万至65万株的二类麦田,要在三月上旬起身期管理,浇水施肥,促成大穗;对每亩65万至80万株的一类麦田,以控为主,氮肥后移,在三月底四月初拔节期浇水管理,防止倒伏。往年这个时候,小麦长势较好,要以控为主;今年由于受旱情等因素影响,小麦群体普遍偏小,长势偏弱,要以促为主。对长势弱、群体少于45万株的三类麦田,要抓住黄河放水的大好时机立即浇水;浇水时间一定要趁中午气温高的时候,以防发生冻害;浇水的同时,每亩施5至7.5公斤尿素,对浇过水的麦田,及时划锄。

  李森:避免盲目灌溉造成不必要损失

  国家气象中心生态与农业气象室高工李森提醒,各地切不可盲目地进行灌溉,要因地制宜,合理适时灌溉,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他说,近期天气转暖,黄淮南部冬麦区应利用晴暖午后,用小水细灌,促进麦苗分蘖,有条件的地区应当进行喷灌;切忌大水漫灌,地表结冰使小麦受冻;苗情偏差的地块在进行灌溉的同时,要及时追肥,增加营养,增强抗冻能力,促进苗情转化。进入初春,北方冬小麦将陆续进入返青期,各地要积极开发水源,适时灌溉,对分蘖少、个体弱的麦田,要在浇好返青水的同时追施返青肥;无灌溉条件的地区,要先镇压后划锄,以提墒抗旱,促根增蘖。

  李森还指出,初春时节,天气冷暖起伏不定,为防御初春冻害的发生,黄淮、华北和西北各地在土壤解冻时,应抓紧耙麦,松土保墒,提高地温。此外,干旱使春播地土壤墒情严重不足,要提前做好抗旱保春播的各项准备。

  小农机发挥大作用。2月6日,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武庄村,村民把手扶拖拉机集中在一起准备抽水浇灌麦田。

  陕西关中麦区见闻――大型灌区“带病运行” 小型水利“仍吃老本”。图为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许庄镇境内渠道破损、淤积严重的洛惠渠灌区东干渠。

  尚松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

  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教授尚松浩指出,当前应对干旱最有效的途径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水源进行灌溉。

  由于处在枯水期,北方出现大面积强降水的可能性比较小。可能利用的灌溉水源包括水库蓄水、塘坝蓄水、河流、地下水以及以前利用较少的微咸水、城市污水处理厂排出的中水等。输水及灌溉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水量损失,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以节约用水。在灌溉的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农田蒸发、蒸腾消耗。如中耕保墒、覆盖保墒,利用秸秆或薄膜覆盖,可以起到保墒抗旱作用;增施有机肥;利用抗旱剂、保水剂充分利用土壤水和空气水分,减少叶面蒸腾,缓解水分亏缺对作物的影响;选用节水抗旱作物品种等等。

  尚松浩还强调抗旱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平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修建各种蓄水工程(水库、塘坝)及地下取水井,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同时充分利用微咸水、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大力开展输水及灌溉节水工程,加强农田墒情监测与预报,合理配置灌溉水资源。

  段爱旺:科学灌溉可缓解旱情

  针对当前水资源贫乏,利用率低下的情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段爱旺指出,科学的灌溉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有效地缓解冬小麦旱情。他指出,在当前水资源不足,水利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灌溉方法。由于移动式滴灌具备节水、节能、增产、灌溉均匀、对土壤和地形的适应性强等优点,所以最适宜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山地、丘陵区、沟地、小块地,以及采用其它灌溉方式比较困难的地块。田间已建成的池子或者是梯田埝内的水窖,丘陵区埝上挖的蓄水池(内铺塑料布防渗),修建的水塔等,都可作为移动式滴灌的配套蓄水工程。同时要减少畦灌的灌水定额,做到因地制宜,合理用水,确保最大程度的减少旱情对农业的损害。

  鄂竟平: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

  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指出,农业生产一方面干旱缺水,一方面浪费水严重。目前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5%,而发达国家为70%左右。目前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没有水利设施,主要是靠天吃饭。

  “应对干旱,需要转换新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由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鄂竟平说,全面抗旱应该在重视农业抗旱的同时,更加科学理性地做好城市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全方位的抗旱工作,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谢立勇:改善水利设施政府仍要唱主角

  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谢立勇对本报记者说,此次旱灾主要是天气变化导致。但是这几年旱情相对以往更加严重,有持续发展的趋势。从长期来看,工业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增加,以及灌溉设施落后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集体经济的管水组织也不复存在。现在承包到户,农田水利灌溉以小农小户为主导,公共事业管理很多时候不到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的灌区都已经老化,没有得到很好的更新维护。

  他介绍,水利部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时,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的350处大中型灌区,有80%的支渠、85%的斗渠和94.6%的农渠仍旧为土渠。许多灌区部分农田不能及时得到灌溉,有的灌区灌一次水需要近一个月。我国有1/3的灌区水的利用率不足35%,有1/3的灌溉面积为中低产田。

  “农民受到个人认识和力量局限,难以承担这些公益事业,理所当然应由政府来投入。而且,水利设施是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政府应该有更多作为,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谢立勇说。

  张保祥:需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抗旱,节水问题又被提上日程。北京大学工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张保祥研究员指出,当前水资源管理处于粗放状态,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降水本身就存在时间和地域性的差异,一些地区不注意水资源的储存和分配,水源充足时肆意浪费,一些水库、塘坝的调节作用无处施展;缺水时又过度采掘地下水。当前,在积极开展抗旱灌溉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节水教育,确保农业生产有长足的水源。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2639-1.html

标签:农机 抗旱救灾 献计献策 专家 旱灾 我国 关注

上一篇:专家称农田水利问题关键是粮食收益过低
下一篇:冬春连旱可能性加大 专家建议长期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