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贫困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问题,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2年6月5日)对保护性耕作曾做出批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部要制定规划和措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
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和内涵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是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它的定义是: “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它的核心技术和价值是通过免耕少耕、秸秆残茬覆盖、合理深松、化学除草灭虫,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的目的。 主要包括四项技术:一是农作物秸秆覆盖技术,是在作物收获时, 秸秆粉碎还田 覆盖地表,这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础;二是机械深松技术,这是与传统耕作相区别的技术环节,作业时,不翻动耕作土层,用深松机使土壤发生纵向移动并自然回落,不破坏地表秸秆覆盖,又可以打破犁底层;三是免耕播种技术,在有秸秆覆盖的地表,用免耕播种机完成播种施肥作业,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环节;四是化学(机械)除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
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起源及在我国的发展
2.1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美国
19世纪30年代,美国持续干旱并风暴肆虐,西部大开发后裸露疏松的农田难以抵挡大风的袭击,形成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推动了各种保土保水耕作方法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总结形成了保护性耕作法,扼制了沙尘暴的再度猖獗,同时增加了土壤贮水量和肥力,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目前,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已基本取消铧式犁耕作,保护性耕作已成为基本的耕作模式;前苏联、以色列、巴西、印度等国也开展了相当规模的试验研究。
2.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于上世纪90年代初“来”到中国
从1993年1月开始 , 中国农业大学、山西省农机局与澳大利亚合作,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历时 10多 年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保水保土、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中小型农机具为实施手段的旱地农业保护性耕作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截止2006年底,我国北方15省(区、市)已建成国家级项目县167个、省级项目县262个、实施保护性耕作2037万亩,各类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3.28万台、其它配套农机具3.37万台(套)。 我省 已建成国家级项目县 (市、区)13个 、省级项目 县(市、区)73个 , 全省实施保护性耕作总面积 累计 达 到 558万亩。项目区配套保护性耕作动力机械 1098台,配套机具3241台( 套 )。
3.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壶关县的应用效果
从2002年起,壶关县开始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按照《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管理办法》要求,严格遵循“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提升质量、注重效益、梯次推进、连环滚动”的发展原则建设项目:先后承担了山西省农机局省级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2003年至2004年)、省级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重点项目(2005年至2006年)和国家级示范县保护性耕作项目(2007年至2009年)。高标准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田由500亩(2002年)发展到10000亩(2007年),累计达到18500亩。 几年来的试验、示范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 壶关县是 完全可行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技术应用效果。
3.1 节本增收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农业相比,少了耕翻,多了作物残茬的覆盖, 降低 了耕作成本,减少了能量的投入。每亩节约机械作业费(耕、耙)28元。秸秆粉碎覆盖还田有效培肥地力,提高有机质含量,蓄好“天上水”、保好“地下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使粮食产量有效增加,每亩可增产粮食40公斤,增收40元。两项合计每亩增收节支达68元,实施18500万亩,为农民增收125.8万元。经济效益可观。
3.2 土壤改良
实践证明:推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由于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提高0.03―0.06个百分点,可逐步减少化肥亩施用量,改善粮食品质,有利于推进现代化绿色农业。
3.3 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40%,水蚀50%,有效减轻风沙扬尘和因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天然降雨利用率提高10%,化肥利用率提高20%,土壤有机质提高0.01%,土壤理化结构得以改善。
3.4 社会效益
推行保护性耕作,能使现代农民内化为一种素质,外化为一种能力。特别是农机大户能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结合农机作业项目,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使支撑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健康发展,走上快车道。
4.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经过我县几年来的实践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和好处在认识上还不到位,特别是没有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的乡村,当地政府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支持度不够,群众接受保护性耕作技术自觉自愿性也不够;二是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方,还存在着对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还有不同程度的偏差,对农作物残茬覆盖量、覆盖度和免(少) 耕 播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技术 不到位或技术走形现象;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免耕播种机在性能上有待改进完善。
4.2 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
回顾总结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实践, 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发展保护性耕作 技术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护耕地、改善环境、节本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秸秆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蓄水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为主要内容,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遵循自然规律与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保障体系,改革传统耕作制度,积极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作物种类,采取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方案,选定适用的保护性耕作机具,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从成熟技术入手,先易后难,逐步推开。要采取当地农民可接受的方式,加大试验示范,宣传农民、培训农民、带动农民,调动农民应用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选好重点实施区域,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通过试验示范,确立主推技术路线,筛选成熟机型,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要选择积极性高、乐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农机大户、种粮专业户、乡村干部家庭作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带头人,政策上给予扶持、技术上给予帮助,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应用能力。通过他们的成功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的实惠,并不失时机地扩大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
3.政府扶持,农民自愿。各级管理部门应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要注重现有项目与保护性技术推广的结合,逐步加大保护性耕作投入力度。要特别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护农民和广大农机手的经济效益,通过典型示范,政府引导,政策拉动来提高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忌强迫命令,违背农民意愿。
4.强化合作,共同促进。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发挥农机、栽培、土肥和植保等领域专家和机构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保护性耕作发展。加强交流合作,实现经验和技术共享。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学习借鉴国内外保护性耕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当地发展保护性耕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5.突出创新,建立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要加强机具的研发、改制和选型,为技术的应用提供满意的机具保障。要不断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探索保护性耕作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