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新疆托里县农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5-27   来源:新疆农机信息网   

  一、托里县农机化补贴的基本情况

  截止到2008年底,托里县共落实中央、县配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30万元,机具总额664.151万元,农民自筹资金534.51万元,引进农机具101台架,其中:动力机械30台,耕整地机械39台架,马铃薯种植机6台,清选机19台,玉米收获机7台,受益农户75户;申请县配套资金6万元,引进马铃薯收获机11台,机具总额12.07万元,农民自筹资金6.07万元,受益农户11户。

  二、托里县农机化工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县农机发展的劣势。托里县以哈萨克民族为主体的边境县,畜牧业是本县的主导产业。全县总面积21300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2.6万亩,实际耕地面积24万亩,休闲搁荒地较多,耕地利用率低,土地产出相对较低,耕地主要分布于托里盆地、冲积平原、白杨河区。草场面积达753.9万亩,地处内陆,属温带大陆气候,非常适宜发展畜牧业,但由于长期超载放牧,草场资源建设跟不上,草场退化严重,现在全县可利用草场1700万亩。全县中小型农机具居多,大型农机具较少;主机多,配套农机具少;中低档农机多,高性能农机具少;种植类农机具多;畜牧养殖与农产加工类农机具少,传统大农业生产农机具多,适合现代农业的农机具有所增加,基本可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2.农机装备总量不足

  2008年底,托里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1787千瓦,与其他县市相比,农机拥有量排在全地区第六,而在地区、自治区范围来说,只相当于农机化初级水平的一个县的规模。与此同时,农机装备质量不高,国际一流的、节能环保、多种功能、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还比较少。农机装备服务的范围不宽,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对农机装备的需求,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更低,农机基本上还没有突破种植业的范畴。

  3.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以农机购置补贴带动农机具增长已成为托里县当前农机发展现状,但其效益尚未完全发挥。我县少数偏远山区因路途遥远、信息闭塞,再加上农民家庭拮据、购买力不强,农机具保有量相对县城中心周边地区较低。

  4. 对农机补贴政策落实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我县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过程中,严格按照自治区规定的相应程序办理。但补贴落实后的监督管理工作却无法有效开展,其原因有是我局缺少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展此项工作。从目前的补贴落实机制来看,不经过大量细致的走访调查核实,很难发现不法人员套取补贴资金的现象。目前的农机补贴落实机制必须完善,否则,农机部门对农机补贴政策落实的监督只能存在于规章政策之中。

  5.土地分散,难以进行规模经营,不利于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化整为零,小地块上的机械作业增加了机械空运转,既提高了作业成本,又影响了机械效率的发挥,大大阻碍了农机化的规模作业,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受到限制。

  三、推进托里县农机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县的农机服务产业化才刚刚起步,今后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完善和快速发展,必然由经济、技术、社会及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完成,也必须由政府部门、农民以及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一)打好基础,大力培育农机服务市场

  培育农机服务市场,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当前,主要是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培育本地玉米、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生产的作业市场,着力搞好玉米收获、青贮机械的推广工作,尽快打开玉米青贮市场;二是进一步开拓外地农田作业市场,向跨区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更加充分利用各地农作物的收种时差,延长跨区作业时间,扩大规模,尽快建立起相对稳定,范围较大的跨区作业市场,进一步延长农田作业时间,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开发设施农业服务市场。围绕托里县“一区三园”建设规划,大力开发引进和推广大棚作业机械、自动化滴灌和其他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四是拓宽机械化养殖技术和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突出重点,兼顾区域特色

  托里县地处山区,县域面积大,农牧民居住分散,因此农机推广工作较为困难。我局要科学分析发展现状,找准适合于我县农机化发展的推广模式,发挥本地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地区(多拉特乡、乌雪特乡、阿合别里斗乡、库甫乡)、重点作物(玉米、打瓜、油料、马铃薯、塔尔米、牧草)、重点环节(耕、种、田管、收、深加工)的机械化发展上有所突破,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在条件具备的乡镇实现整乡、整村推进,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要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积极为发展外向型农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三)调整农机产品结构,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以小型动力机械和科技含量低为主的农机产品结构,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不适宜的农机产品大量生产,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大量浪费。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所急需的农机产品长期得不到供应。建议把调整农机产品结构、加快农机产品技改速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综合分析,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机产品发展计划,立足农业抓农机,积极探索农艺与农机结合的新路子,尽快地研制适应农业生产的新产品,以加快农机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机工作的支持与保护

  政策环境是农机发展及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宽松积极的农业政策,对于促进农机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机械促进法》的实施,对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期待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各级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认识,把农机工作提高到事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没有农机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难以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

  (五)健全农机服务市场体系和法规管理体系

  健全的、规范的市场体系和法规管理体系是农机服务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县规范的农机服务市场体系和法规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市场中介、质量监督、法规管理等组织机构不健全,难以适应农机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应下大力气,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建立、健全规范的农机服务市场体系,加强农机服务市场和法规管理,加强市场中介组织的建设,加快有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机事业健康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2586-1.html

标签:农机 问题 对策 存在 发展

上一篇:我国农业机械的未来研发应着眼海外市场
下一篇:农村金融“旧鞋”无法走现代农业“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