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是怎么接触到“保护性耕作”,并把这项技术率先介绍到国内的?
高焕文:我是1981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接触到保护性耕作的。当时看到美国人在坡地上种作物,没有像国内流行的修梯田,感到很奇怪,他们不怕水土流失吗?询问才知道,原来这叫“免耕法”,就是用秸秆覆盖来控制水土流失。后来又读到《犁耕者的愚蠢》一书,才意识到“免耕”是农业机械化的一件大事情,而是一场耕作体系的大变革。当然,是不是适合中国,还需要试验,但应该受到重视和研究。回国后我请教了一些专家,不少人认为不可行,说中国是一个精耕细作的农业国家,对产量要求很高,不能免耕。1989年我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去了澳大利亚,看到保护性耕作不仅减少风蚀、水蚀,而且在旱地上增产明显。联系到国内广大干旱地区正在探询旱作农业的出路,更坚定了进行试验的决心。
记者:一项新技术的推广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能否被现实认可,你对这项技术做了哪些改进?
高焕文:我国人多地少、对产量要求高,加上经济欠发达、不可能照搬国外技术和大型、昂贵的免耕播种机具。因此,保证产量和开发出适合国情的机具,是我们试验研究保护性耕作的重点和难点。经过2年多准备,在国家“8.5”科技攻关课题支持下,1992年开始我们在山西、河北建立起冬小麦、春玉米、春小麦3个试验区,首次在我国开始了农机农艺结合的保护性耕作系统试验。1993中国-澳大利亚合作(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启动后,我们在试验区设计了免耕、深松,翻耕三种耕作处理,秸秆粉碎、压倒、直立三种覆盖处理,共6种试验组合,试验不同处理的保水保土效果、对产量及农民收入的影响。经过4年试验,其中3种组合显示出良好的节本增收效益。从1997年开始,除试验区继续试验外,将较好的组合向试验区周边的乡镇扩大试验示范。
记者:听说你们在试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高焕文:这几年困难是比较大的,基础差、经费少、工作累,能不能成功还不知道!经费少,我们就吃住在农户家,买报废的旧播种机改装;基础差,就不断试验,改进,逐一解决。如第一年在山西临汾免耕播种小麦,传统耕作是把每亩25-30公斤的化肥撒在地表,用犁翻到地里,保护性耕作不翻地了,化肥怎么施?国外施肥量小(5-7公斤/亩),施用办法是与种子混在一起施下去,当时也没有能施肥的播种机,只好减一半用量按国外的办法与种子混施下去。结果施肥量不足、还出现烧苗现象。这件事使我们下决心解决分施机构,经过3年努力,创新出种肥垂直分施开沟器,现在已经在全国的免耕播种机上普遍采用。
记者: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10年来,我国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
高焕文:1999年这项课题通过农业部鉴定,认为在小地块、小动力、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与机具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00年,保护性耕作开始向辽宁、甘肃、陕西、内蒙古4省区试验示范。
同年,在河北香河与定兴县启动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全程保护性耕作试验。
2002年开始“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启动,在全国12个省建立了38个国家级示范县,拉开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的序幕。2006年北方15个省市共建立国家级示范县167个,省市级示范县40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7400多万亩,农民节本增收50亿元。其中,2006年的一年两熟全程保护性耕作面积超过600万亩,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实施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全程保护性耕作的国家,获得2005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0多年的试验示范,证明了保护性耕作符合我国国情,适宜在北方大部分地区推广,具有减少农田扬沙60%、水土流失80%,节水10-15%、节能20-30%、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增加0.01-0.03%、增产5%-15%、降低成本15-30%的环境、资源与经济综合效益。
记者:你前面说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适合国情的农机具是重点难点,现在取得了哪些创新成果?
高焕文:一是在一年一熟旱区用的免耕播种机开发方面,创新出种肥垂直分施开沟器、短翼尖角开沟铲、轮齿式防堵器装置等零部件,开发出一系列轻型免耕播种机,每米幅宽重100-250公斤,适应我国中小型拖拉机提升力每米幅宽300-400公斤的实际,价格仅为国外机具的1/15,到2006年轻型免耕播种机累计推广6万多台。
二是在一年两熟灌溉区用的免耕播种机开发方面,针对玉米产量高、秸秆粗壮、根茎坚韧,小麦免耕播种机难以通过这一世界性难题,从1997年起,先后创新的条带旋耕、条带粉碎和斜置驱动圆盘等3种动力驱动防堵的小麦免耕播种机,使我国突破了玉米秸秆覆盖地免耕播种小麦的技术瓶颈,一年两熟周年保护性耕作得到大面积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具上总体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创新的动力驱动小麦免耕播种机每米幅宽重310-500公斤,比国外相同防堵能力的圆盘切茬免耕播种机每米幅宽重降低了一半,能够与国产大中型拖拉机配套,价格为国外机器1/10,而且在免耕播种小麦的质量上超过了国外机具。其他如条带粉碎防堵、驱动圆盘防堵等技术都具有很大的的创新性。
记者:你认为“保护性耕作”在我国还将得到什么程度的推进?
高焕文:保护性耕作不仅给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效益,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和重视。2002年农业部启动“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项目”,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经过10-15年的时间,我国北方能够全面推广保护性耕作、取代传统的耕作方法,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消耗,使广大农民受益、社会受益。
我国南方的广大水田区和山区,有着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强烈需求,以人畜力为基础的免耕栽培发展很快,相信在更长一点的时间内,南方的保护性耕作也将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