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化对农机行业的挑战
(1)传统的农机作业受到冲击。我国传统的农机作业主要服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大田粮食作物。由于我国粮食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逐年攀升,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不具备竞争优势,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将进一步压缩,加之农民经营土地规模小且分散等原因,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对小麦和玉米等粮食生产机械的投入,制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我国农机产销企业面临国外企业竞争的冲击。我国农机市场潜力巨大,世界知名农机企业早已关注,纷纷进驻我国,进行联合、兼并或合资办厂,一些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的大型农业机械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已经“登陆”。而我国农机产品存在缺门断档,尤其是缺少大型农业机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装备。虽然我国农机生产企业多,但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同时缺乏资金和技术,经营分散,各自为战。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原有农机产品已不适应当前农村的需要。另外,加入WT0后,按照国际市场惯例建立起来的直销、分销服务等农机营销网络和经营机制,将对我国本来已经困难重重的农机流通体系带来较大冲击,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
(3)我国农机服务体系面临巨大冲击。我国的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低,不适应农业生产国际化、市场化的需要。我国农机大多是以户营和自用为主要运用方式,而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无法与国外大农场的规模经营较量。小规模经营也无法大面积实施农业高新技术,只有实现规模经营,才有可能降低机具的使用成本,提高效益。如何建立起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国外一些农机企业对我国目前开展的大规模的小麦、水稻跨区机收模式非常感兴趣,也准备介入。可以预料,他们新的服务理念、服务体系和服务方式,将对现有的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和冲击o
(4)农机行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急需一批掌握国际经贸知识和规则,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掌握高新技术和技能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农机行业现有人员大都属管理型,且所学知识陈旧、老化,熟悉现代经营管理、精通高科技技术,特别是国际经贸知识和外语的人才非常缺乏,难以适应经济国际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国际化有利于农机化的发展
(1)有利于建立农机管理新体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将促使我国的农机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发生一系列根本性转变。在管理上,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向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管理转变,由过去的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依靠法律、经济、政策、市场信息和行政等相结合的手段转变。在生产经营上,由传统营销观念和机制向现代的营销理念和灵活多样的营销机制转变。在服务领域,由传统的为粮食生产服务向为农林牧渔及加工业服务的转变,由为农业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服务转变。在组织形式上,由过去单一所有制形式向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同合作方式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形式转变。
(2)有利于扩大农业装备的选择范围。随着农机进口关税的下调,有利于我国农业急需而国内从数量和质量上难以保证的外国农机产品进口。这不仅使我国农机采购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满足,因而有可能解决国内农机市场上的空白和农机质量,
差的瓶颈问题。同时随着人世后外国农机厂商进入我国农机市场,我国农机质量保障和售后服务也将会有较大改善。
(3)有利于政府增强对农机化的财政支持和补贴。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方向是削弱农产晶出口补贴和国内价格支持,将攻府的财政支持从流通环节转向生产环节,对农业生产提供支持和补贴。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无疑是我国财政应该支持的重点领域。按“绿箱”政策,农机化可以从多方面得到政府支持。一是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发展服务,如农机化科研、农机人员教育与培训、农机技术推广、农机产品鉴定和检测、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和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获得的支持。二是一般性农业收入补贴,如提供农机作业补贴。三是自然灾害救济,如提供救灾农用柴油补贴。四是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投资支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五是通过环境保护计划的支持,如支持禁烧秸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对农机化的投入。六是根据区域援助计划下的支付条款,在干旱缺水地区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等。在“黄箱”政策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实施政府对农业和农机化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向大型农机和新农机的购买者提供直接补贴和优惠贷款,实行农用柴油价格补贴(建立农用油品的价格调节基金),实施农机田间作业补贴等。
(4)有利于促进农机结构调整。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土地和水资源相对匮乏,要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蔬菜、水果、水产品及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而目前这些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必须进行农机产品结构调整,以满足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机械化的需要。
(5)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由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农村劳动力又相对集中在资源密集且极不具有竞争优势的种植业,致使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要提高农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村相当部分劳动力必须由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劳动和
技术密集型产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机械必须替代和解放农业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提供物质保证和技术支持。由于有了农业机械的发展,既可以使大量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安心本职工作,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又可以使一些专门从事农机经营的农村劳动力常年稳定经营,形成一大批农机专业户,使一个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新型农机服务产业得到更快发展。
3,农机行业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大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机化将出现3大发展趋势: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机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农机服务组织形式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为此,必须从政策、投入和科技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和引导,创造一个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的优良环境,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1)加快体制创新。体制创新包括管理、科研、推广和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但最主要的是按照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搞好农机服务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与此同时要适时进行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推进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2)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次性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农民投资大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国家应充分利用“绿箱”和“黄箱”政策改善农机化投入机制,建立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护体系,从政策、科技、投入上加以扶持,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国外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为农业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建立了农机发展基金和农机银行,为农机服务组织发放低息和贴息贷款,实行无偿试用新机具、购机补贴、油料补贴等政策,采取建立农机示范园区和农机保险等措施,这些经验可为我国农机化发展提供借鉴。
(3)进一步优化农业装备结构。我国农机化要坚持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面向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观念,合理规划农机化发展布局,调整优化农机结构,不断向农村经济各个领域扩展。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机化发展新格局。对于大中城市郊区,要围绕发展外向型和城郊型现代化农业,重点抓好工厂化农业工程,搞好蔬菜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机械化,提高农机化档次。围绕农业生产标准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效低毒植保、高科技环境控制和节水等环保型的先进机械设备,保护生态环境,抓好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要搞好经济作物、牧草生产机械化的试验和示范,要大力发展农用航空事业和加快农机化信息服务网络建设。
(4)加快发展农机科技。要加大对适用农机科技课题的研究开发力度,争取在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有新的突破。要进一步加大国外先进农机实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选准方向,突出重点,集中解决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产品加工、工厂化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治和农业节本增效等方面的机械化问题。
提高农机人员素质是实施“科教兴机”的关键,要根据农机化的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结合绿色证书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机人员及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包括先进农机实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与外经贸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掌握现代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行家,成为农机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经贸人才,以适应农机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