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国土面积2228平方公里,辖7镇4乡、86个村(居)委会、11个城市社区居委会、691个自然村、992个村民小组,共有汉、彝、苗、壮、回等19种民族,总人口39.08万人(常住人口33.03万人,暂住人口6.05万人),农业人口27.3722万人。蒙自坝是滇南第一大坝子,坝区面积544平方公里,农业水利化程度达75%,全市可耕地总面积110.45万亩,人均3.75亩。2010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30285万瓦特、拖拉机9578台(其中:大中型6531台、小型3047台)、拖拉机驾驶员7694人。而作为蒙自市农业机械教育培训主阵地--―蒙自中等农机学校始建于1979年,原名为“蒙自县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站”,1986年更名为“蒙自县农机化技术学校”。1996年经县、州教育部门和省农机局批准,省教委认可,从初级升格为中等成人学校(1996-2006享受中等专业学校待遇),2009年被蒙自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定格为正科级单位(蒙机编[2009]18号)。隶属农业部门管理、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蒙自中等农机学校、蒙自市农业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站、蒙自兴农机动车驾驶培训学校)。
1 基本状况
学校设有校长办公室、党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阳光办)、招生就业办公室、汽车培训办公室、农机培训办公室、报名办公室、党支部、校团委、工会。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5人(含两名借用人员),其中:农业推广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2人、副主任科员1人。占地面积30.8亩,建筑面积13400 (其中教学综合楼4010.4 ,实习车间300 (可供100人同时实习),文体馆800 ,学生宿舍1234 ,教师楼1320 ),汽车二科目训练场12000.2 (租用15年)。
2 目前开展的培训工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由单一的农机培训走上了多种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综合办学之路。一是以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为主:汽车驾驶、汽车从业资格证、拖拉机驾驶、汽车农机修理工、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租车驾驶员上岗培训和各种农机技术人员等培训,年培训规模3500人,百分之九十来自农民,成为农民培训之家;二是以学历教育为辅:中专、专科、本科,形式有全日制、函授、远程教育等。32年来,我校采取以丰补欠,盈志相补、多渠道、多层次办学,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由起初的10余万元猛增到1500余万元,至2010年12月止,为社会输送各类实用技术人才43058人,其中汽车驾驶培训9376人、拖拉机驾驶培训16905人、汽车农机中初级修理工培训813人、计算机培训969人、全日制中专生1032人、专科、本科生1272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8430人、进城务工农民培训297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2949人、劳动力就业培训156人、烤烟烘干培训92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1200人、云南省农机专业知识培训145人,出租车驾驶员上岗培训2033人。成为云南省县级农机学校中教学规模最大、教学设备全、专业技术广的一所农机学校。我校连续10多年获州、省、国家级荣誉:1995年获国家农业部“四有农机校”,2003年获国家农业部农机管理人员培训“先进单位”,2003-2004连续两年获省农业厅“先进农机学校”,2004年、2005年分别获县“文明学校”、“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获红河州汽车驾驶员培训“先进单位”称号,2008-2010连续叁年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先进集体标兵”称号,多次获中共蒙自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称号,连续多年保持市农业局“综合目标”考核第一。
3 农机教育培训优势及作用
(1)有多项培训资质。学校长期坚持“立足农机,服务农业、面向社会”的办学宗旨。主要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以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培养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2004年争取到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四家农机学校示范基地之一;2005年争取到摩托车驾驶培训资职;2006年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学校获得农村技术才培训资职;2006年经蒙自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成为“蒙自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2007年成为蒙自县出租车驾驶员上岗培训基地。2009年4月经蒙自县编制委员会批准加挂“蒙自县农业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站”牌子(蒙机编[2009]8号)。多种资质的取得,为顺利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4家(最多时有培训基地5家),2006年完成转移1400人、占全县转移2500人的56%;2007年完成转移800人、占全县转移1500人的53.3%;2008年成转移801人,占全县转移2000人的40%;2009年完成转移600人、占全县转移1700人的35%;2010年完成转移1567人、占全县转移3500人的47%;为蒙自县顺利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带好头,做出了榜样。
(2)有创意的办学。根据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第二条农机成人教育是对从事农业机械的使用、修理、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其他专业技术培训”。 1994年抓住机遇,走“联合办学”的路子,1994年与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联合开办41人《机电》专业中专班,随后与省电大中专学校、省冶金汽车驾驶技校、省体育运动学校、省司法干部学校联合开办《汽车、摩托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拖拉机运用与维修》、《汽车驾驶》、《计算机运用》、《文秘》、《体育师范》、《司法警察》等专业。由于中专教学多年来是借鸡下蛋,1994年至2003年上缴联办学校管理费30多万元,2004年在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获得独立开办《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自主颁发省教育厅验印的成人中专文凭,节约管理费3万元/年,2006年经红河州教育局批准开办职业中专,2010年又增设涉农专业《农业机械》和《农村经济管理》,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首家由县级农机学校颁发中专文凭的先例。2002年与云南农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省电大、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开办成人高职大专,函授大专、本科、远程教育,专业主要有专科《农村经济管理》、《会计》、《农业技术推广》、《畜牧兽医》、《房屋建筑》、《水利水电》,本科有《农学》、《园艺》、《公共管理》等。为红河州农业、税务、建筑等行业干部职工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提供了便利条件。2006年6月至12月经省农业厅农机处批准,与农机化干部学校联合开办《云南省农机专业知识培训班》,参训145人,为提升红河州乡镇农机干部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申报职称打下坚实基础。
(3)做强做大特色项目。为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汽车、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历来是县级农机学校的主要经济来源,我校1995年开办汽车培训,规模仅10辆(b型5辆,c型5辆),通过艰苦努力将汽车培训规模增至31辆(b型5辆,c型26辆),年培训规模1200人。拖拉机驾驶员培训采取送教下乡,便民服务原则,训练之余增设了拖拉机修理内容,聘请了有丰富修理经验的教师授课。为提高服务质量,方便学员学习和生活,从今年开始,学习培训期间免费为学员提供中餐,方便了学员的生活,赢得了更多的学习训练时间,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得到了学员的好评。
(4)把农机培训融入农业培训中。农业机械教育培训发展必须抓住当前社会最关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实地农民、城填下岗职工、农民技能培训等热点问题,挤进政府盘子,争取更多的项目,寻求到政策支持,真正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5)依靠政策多渠道筹资办学。一是依靠自身力量积累资金,积极发展汽车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有偿技术服务等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是加强基础设施的主渠道。二是依靠政府支持,是改善设施条件的重要一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失地农民、城镇下岗职工培训、农民技能培训、中专学历教育(涉农专业免学费,国家每生每年补学费1500-2000元,国家再补助每生一、二年级各1500元的生活费)、可以得到政府下拨资金。三是依靠有关政策、享受优惠待遇。国家和地方对发展农村经济有许多优惠政策,如:开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各种农业培训及大、中专学历教育免征税收。
4 建议
(1)确保农业机械教育培训的合法地位。当前,云南省的县级农机学校运作模式有五种:第一种是人、才、物独立的农机学校。这种模式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41号令出台,拖拉机、汽车驾驶员培训社会化,由于社会上片面理解,忽视农机学校对其他农业机械的使用、修理、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农机技术员的培训职能,使农机学校面临成为没有财政工资作保障的经营型事业单位。第二种是管理、监理、推广、培训四合一,四块牌子一套人马,如:云南省玉溪市各县农机学校。第三种是监理、推广、培训三合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第二种和第三种都存在运动员与裁判员不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相抵触。第四种与其它职业学校合并,纳入教育部门管理,农业部门协管,如:云南省红河州农机学校、建水县农机学校、红河县农机学校,这样就可能失去农业机械教育培训资源和完整的阵地。第五种推广、培训二合一,挂农机推广培训站(中心)牌子,如:云南省文山州各县农机学校。在新形势下,建议省州职能部门呼吁,促使省人大尽快修改《云南省农机管理条例》,确保农业机械教育培训的合法权益。
(2)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素质,才能提高培训质量。农机学校教师多数是80-90年代农机化专业中专毕业生或部份农大本科生,他们学的是昆-40、铁牛-55、195柴油机,难以适应目前办学。因此把教师安排到企业现场培训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献的较高政治素质;其次‘打铁须先自身硬’。只有教师业务精通,熟练掌握各种机械的原理、性能、驾驶、操作、维修等本领,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这样培训农民机手时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培训质量,全面提升农机手综合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3)减少内耗。2004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农机成人教育暂行规定”第四条第四款县(市)农机学校主要负责组织拖拉机、农用汽车和其他农业机械的使用、修理、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农机技术员的培训及其他人员的培训。明确拖拉机驾驶培训是县(市)农机学校的职责,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避免一地有多家培训站哄抢学员,减少内耗,为县(市)农机学校的稳步发展提供有效的空间。
(4)逐步增加农机操作手专项培训指标,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费。当前购机人员主要是拖拉机手和农民,文化程度均为初中以下,年龄30-45岁居多,未参加过培训的占60%,因此购机人员最缺的是维护保养和机械操作知识,无证驾驶(拖拉机)和违规操作等现象时有发生。而蒙自是购机补贴大市,近几年补贴资金达千万元,受益农户近千户,虽然对购机补贴机手进行了培训,取到一定示范作用,由于僧多粥少、资金有限,远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建议增加农机操作手专项培训指标,使购机农民买之会用、用之致富。另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有限,对学员进行技能培训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培训时间离要求以有些差距,造成学员掌握的技能不够熟练,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增加补贴经费、确保工作经费,真正做到培训一人就转移一人和稳定一人。
当然各个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把农民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县级农业机械教育培训发展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