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老人农业”凸显农业发展隐忧
2011-07-20   来源:重庆农机化信息网   

  目前中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老人农业”现象已成为困扰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11日在重庆举行的“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随着“打工潮”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离开传统农业生产,只留下老人打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由此,“老人农业”成为普遍现象,并成为一种常态,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些耕地因缺少劳力而粗放经营,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懒人农业”替代,“省事田”、“懒人田”随处可见。过去种田是绿肥铺底,农家肥当家,如今绿肥不见,化肥当家,田地越来越瘦。

  季收作物茬次减少,复种指数大幅度下降,影响了粮食产量。我们南方一些地区的水稻种植,过去一般是一年两熟,现在很多田一年只种一季,甚至撂荒长满杂草。

  劳动力缺乏,农民很少在农田基础建设上下功夫,水库塘堰淤塞,渠道多年失修,抗排设备坏的坏、盗的盗,造成粮食生产只能“望天收”。而且,由于总体年龄偏高、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推广难”,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为基础”,这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正视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并且很多工业原料还来自于农业。农业基础不牢,不仅一日三餐会成问题,工业同样会成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老人们实在是力不从心,难以承受“农业为基础”之“重”。

  农业要发展,必须要靠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也只有他们才能担当得起“农业基础”的重任。目前缓解“老人农业”不利影响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鼓励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量;二是推广农业机械化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合作社或农业大户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弥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有效减少劳动力需求量。同时,土地规模经营主体也更注重粮食生产效率,更在意选用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有利于节约成本,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772-1.html

标签:农机 凸显 农业 老人

上一篇:装备制造业运行平稳
下一篇:上半年拖拉机市场持续坚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