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我国每年有7亿吨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00万吨的蔗渣、果皮、动物血、骨等加工副产品,非常可惜地浪费掉了,还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昨日下午5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的一番演讲,引来掌声如雷。
昨天下午,在“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多名学者的精彩演讲让许多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浪费严重】
全国每年有1.4亿亩耕地“白种”了
张天佐的演讲题目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对策。
张天佐说,目前,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300亿~450亿斤;产后损耗蔬菜为15%~20%,约1亿吨;水果为10%~15%,约1200万吨;马铃薯为15%~25%,约1400万吨。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
如果能够减少损失,相当于增加了供给,增强了农民贮藏能力,平衡了市场供应并稳定价格。张天佐说,最近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筛选了一批投资小、易操作、适合农民家庭使用的技术和设备,目前已具备了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条件。“争取国家尽快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鼓励农民建设先进实用的初加工设施。”
张天佐说,近期,重点在玉米烘干和储藏环节、马铃薯窖藏环节、苹果保鲜贮藏环节、果蔬烘干环节建设一批产地初加工储藏、烘干、保鲜设施。
【产品加工】
“吃苹果”不是简单的事
我国是农业大国,主要农产品产量都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主产品的加工精度不深,导致产品品质不高;副产品被大量废弃,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是我国农业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农产品的副产品中,多含有碳水化合物、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等多种成分,借助于现代技术和装备可生产各种附加值高的产品。
“以苹果为例,制汁后剩下的皮渣,再采用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可以生产酒精;剩下的果渣,可以用黑曲霉发酵生产柠檬酸;剩下残渣,可以提取纤维素,生产粉状苹果纤维素,可作为膳食纤维,是固态保健食品中的重要基料;最终剩下的废物,还可以经厌氧细菌发酵,生产沼气用作燃料。”张天佐说,以上各部分合计,苹果可以利用的部分达96%以上。
张天佐给出的对策是:加强农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装备攻关,鼓励应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加工产业链,“吃干榨尽”各种可利用资源。
【工业化】
馒头生产从小作坊中走出来
馒头、包子、饺子、面条、油条、米粉等,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但千百年来,一家一户大都是各做各的饭。目前,我国主食生产已逐步由家庭自制向社会化供应转变。但在工业食品占食品消费量上,目前我国仅为20%~30%,而发达国家则为90%。
“总体而言,我国主食的生产、供应水平依然较低。”张天佐说,首先,生产方式落后。加工以小作坊为主体,生产设施简陋,食品的安全、卫生无法保障。其次,销售方式落后。流通半径小,产品覆盖面窄,现代信息、物流手段等尚未在主食销售中得到应用。
“老百姓喜爱的餐桌主食品,在城市处于地摊位置,常被工商、质监取缔和媒体曝光。这与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享有的盛誉不符。”张天佐表示,今后的对策是:树立主食工业化的理念,加强技术研究和装备开发,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全面推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