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实施四年来,机械化播种基本全覆盖,但机收率一直偏低――
人工收玉米,费力不环保
三秋时节,千里沃野,满眼都是金灿灿的玉米。今年是我省实施玉米振兴计划的第4年,眼下,宿州市 桥区130万亩玉米喜获丰收,田野里处处是忙碌的收获场景。
近年来, 桥区玉米播种97%以上实行机械化作业,彻底改变了过去锄头挖坑、人工点播的种植方法。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长,从2008年的40多万亩递增到今年的130万亩,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部分高产田则超过800公斤,平均每亩纯收入900元以上。
然而,据 桥区农机局工作人员白云说,该区玉米机收率仅为18%。而玉米收获期的劳动量占玉米生产全过程的55%,玉米机收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影响了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桥区夹沟镇农民张盛林去年种了10亩玉米,亩收入约达1200元。他高兴地说,这几年玉米市场价格稳定,相对于其他传统作物来说更有赚头。但说到玉米收获,他有一肚子苦水:“每年收玉米,俺们全家总动员,有的掰玉米,有的用镰刀砍玉米秆,有的把秸秆装车运到地头,两个人一天还收不完一亩玉米。收获之后,还要对玉米剥皮、晾晒、用小型玉米脱粒机脱粒,工序十分复杂。”在这个镇,大多数农民都和他们家一样靠手工收获玉米,有的农民先砍倒玉米秆再逐棵剥下玉米棒子,耗时费力。
玉米机收率低同时带来秸秆粉碎回收率低的后果。每年,本可以还田改善土壤肥力的玉米秸秆最后只能被农民在田头一把火烧掉,着实叫人心疼。“实在没办法,时令不等人啊,不抓紧烧,就会影响秋季抢种小麦。”一些玉米种植户这样说。据 桥区农业部门统计,该区去年种植96万亩玉米,可收获玉米秸秆5亿公斤,除机收还田18%外,另外4亿多公斤玉米秸秆基本化为灰烬。
机子不合用,农民不欢迎
购买玉米收获机可享受30%的政府补贴,为何没有唤起农民购机热情?人工收玉米劳动强度大,而机收玉米效率高出几十倍,为何讲求实际的农民不愿选择它?这两个问题一直困扰农机部门。
“玉米收获机要贵于玉米播种机,使一些农民望而却步。更主要的是,目前国产玉米收获机的性能欠佳,操作中玉米损失率高、含杂率大,收获的玉米质量差、售价低,所以农民宁肯选择费时耗力的人工收获方式,以确保颗粒归仓。” 桥区农机局一位人士说。
2008年, 桥区农民购买了10多台背负式玉米收割机,收获过程中玉米损失率高达20%,很快被弃用,一些两三万元购买的玉米收割机第二年就被当废铁卖掉。2009年,该区农民用农机补贴购买了200多台小麦、玉米两用脱粒式收获机,可以边收获边脱粒,然而,由于该机械造成玉米烂穗、烂粒严重,使农民不敢用它的玉米脱粒功能,最终只好光使用它来收获小麦。“一种农机如果在技术上不适用于农业生产,即便农机部门费尽苦心,也很难推广开。” 桥区农机局一位人士说。
发现玉米收获机存在的问题后,各级农机部门迅速向上反映,一些厂家开始逐步改进技术,提高性能和可靠性。
日前,种粮大户武昌金告诉记者,他最近参加农机观摩会,发现玉米收获机大有改进,有的兼具摘穗、剥皮、粉碎回收功能,玉米损失率由15%~20%降到了1.5%~3%。“我今年一下买了两台玉米专用收获机,估计再也不会出现往年的情况了。”一位夹沟镇农民算了一笔账,农民雇人收玉米,要支付每人每天100多元工钱,并且每个雇工一天只能收获半亩玉米;而采用机收一天可收获60亩,并且每亩只需支付机手70元工钱。“如果今年机收技术可靠,俺肯定选择机收。”这位农民说。
农艺不配套,农机难施展
“现代农业生产很讲究农机与农艺相配套,然而,当前的玉米收获机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种植模式、土地经营格局存在衔接不上的问题。” 桥区农机局工作人员白云说。
宿州农民种玉米习惯密植,行距仅40厘米,不仅造成通风、透光差,影响玉米健康发育,还给玉米收获机的作业带来难度。目前国产玉米收获机的作业行距在55到60厘米之间,和农民种植的行距不对应,玉米收获机下地作业时会碰倒玉米,形成抛穗、掉粒等损耗现象。
针对这种情况,农机生产厂家可否对玉米收获机的机型进行改造,以适应种植行距?对此,农机专家表示,如果玉米收获机按行距40厘米来设计,需缩小规格,会大大降低收获效率。“要做到农机和农艺配套,当务之急是建议农民在播种玉米时把行距调整到55到60厘米之间,不仅可提高‘千粒重’,也便于玉米收获机高效作业。” 桥区农机局工作人员白云说。
为了抢农时种小麦,宿州农民习惯早收玉米,也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玉米每亩晚收7天到10天,可增产35公斤到50公斤,然而农民为不耽误秋季小麦种植,情愿赶在玉米尚未完全成熟时就开始早收。如何解决“晚收”与“抢种”的矛盾, 桥区农机局“支招”:农民们可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在夏收时节抓紧农时抢收小麦,抢种玉米,为夏玉米在秋天推迟收获期赢得宝贵时间。
“零碎分散的土地经营现状,使大型玉米收获机施展不开,也不利于农机推广。” 桥区农机局工作人员白云说。可喜的是,目前该市众多乡镇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在各级政府积极宣传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有了玉米机收的动力,其中, 桥区夏刘寨村连片种植面积达5000亩,今年可望做到玉米机收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