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政策要完善机制,从制度设计上逐步消除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这是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组长朱保成2月13日到农业部农机化司调研时说的一句话。他还提出,要创新补贴政策管理运行机制,使政策更加符合广大农民群众和企业的合理要求。
上述观点与农机补贴领域频发的腐败案件密不可分。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8年来,资金规模逐年增加,2004年~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529.7亿元。如何用好管好这笔巨额资金,把纳税人的钱用到刀刃上,实现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成了一个新课题。
遗憾的是,由于规则设计和资金监管等方面存在不足,补贴政策实施中的官商合谋、违规操作等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有检察官根据自己的办案经验向记者分析,补贴政策实施中涉及到农机管理部门、经销商等多方面,在“农机补贴腐败”现象中,单位犯罪比较突出,个人的贪污、受贿常常借单位收回扣作掩饰,形成了多方共同窃取补贴款的利益链。
记者了解到,在河北、广西、重庆、江苏等地甚至发生了腐败窝案。
一位熟悉广西农机系统的人士2月24日向本报独家爆料称,2010年以来,仅广西地区农机补贴涉案人数就达102人,其中官员身份高至副厅级,低到科员级,而企业人员则大到数千万身家的公司老板,小到仅数万家当的二级商贩。“广西15个行政地市犯案5个,比例高达30%。地域之广,人数之多,令人咋舌。很多案件只是内部参考,不向外界透露,甚至行业内也不公开。”
农机补贴操作中产生的问题不断涌现,引发多方关注。
2009年以来,审计、纪检等部门也就农机补贴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上书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针对有关媒体报道和专家建议作出批示。工信部、农业部、财政部等根据批示组织了调研并形成报告至国务院。从而使“政策一直在调整。”
调整中的补贴政策,取得了成效,但问题依然不少。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补贴政策操作权限持续下放,赋予了地方特别是县级农机部门更多的自主权,但这也给农机企业增加了负担。比如补贴资金结算层级的下放,就造成企业结算工作量十分繁琐。“操作层级越下放,越需要更好地制度设计,否则会很混乱。”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时至今日,优化农机补贴顶层设计终于成了共识。
事实上,持本文开头提到的“优化补贴政策顶层设计”观点的并非朱保成一人,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201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期间对记者表示,将制定补贴实施工作绩效管理考评办法,“当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本身也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完善。”而2月1日出炉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
那么,农机补贴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顶层制度设计?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业内呼声较高的是希望实行普惠制,即有选择的对几类或几种农机产品实行普惠型补贴,有需求的农民都可以购买。这有利于简化审批程序,减少管理部门的不合理干预,从而真正把市场营销交给企业,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建立一个更加规范的农机市场。
事实上,支持普惠制的官员也不在少数。作为《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起草工作的主要牵头人,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副司长方言在河南洛阳对本报记者表示赞成实施普惠型的农机补贴制度,但要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富昌也曾对记者表示,可以考虑先对某种机型实行普惠,再逐步拓展到其他机型。
也有农机系统人士指出,应该科学制定补贴计划,特别是取消补贴资金年度限结,适应耕作季节农民需求。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出台灵活的短期小额贷款品种参与补贴,解决农民前期资金筹措困难问题,也是可以考虑的办法。
时下,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已进入第9个年头了,可以说,已由婴幼儿阶段步入儿童阶段,幼年期的坎坷和创伤对未来的成长未必是坏事,而儿童期则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相关部门应抓紧回答“农机补贴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顶层设计’”,站在全局的高度尽快完善操作办法。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