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机文化略谈
2012-03-28   来源:《农机质量与监督》(作者:胡伟)   

  参加一次辅导报告,一位导师讲,英国当代一名人说中国:“能出口电视机,但不能出口电视剧”。意思是我们的物质产品可以打入西方世界,但是我们的文化不能被世界认同,成不了世界的主流文化意识,无法对西方文化造成真正的影响和威胁。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精神文明日益淡薄,凸显了文化的失落和尴尬。如何提振国家、公民的精神文化,已经引起全社会及国家高层的重视。2011年,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了关于振兴文化产业的文件。恰好与此同时,一部以农机行业先进典型朱庆来为原型的电视剧《丰年》公映了。电视剧的放映是单一的事件,但也折射出一个信讯,文化建设也有农机的份。

  在一般人看来,农机从产品构成上看就是一堆金属物品,没有生命可言;从事农机的人,凡人一群,成天围着铁疙瘩吆喝,谈不上什么文化,更遑论高雅。

  实则不然,农机作为一个行业,必然有其特定的行业文化,或曰产业文化,这种文化根植在轰鸣的机器之中,扎根于广袤的田野之间。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牵连着工业文化与农业文化,是两种文化的链接。农业机械化是工业技术、工业生产模式运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也是工业文化渗透农业文化的过程。从我国几十年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

  农业机械化在不断的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在改变着农业生产模式,与此同时,还在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更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因此,农业机械化也具有文化层面的属性。用工业产品装备农业生产,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改变农业生产,工业文化改造农业文化。机械化生产就是一种新型的农耕文化。

  撇开理论层面的缘由,单说实践层面,农机也具有浓郁的文化味。朱庆来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实践及其搬上荧屏的形象所包含的精神;每年“三夏”期间充满电视荧屏的浩浩荡荡的联合收割机大军,那种震撼的场面、活力的情景,你能说这不是一种文化?跨区机收只是一个形式,而它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新的农业文化的变革。

  在一些具体的技术层面,我们也能追寻到文化的元素。保护性耕作作为我们推广的一项技术,发芽于山西,推广到全国,现在山西农机人又把它由技术演化、提升到一种文化,使其从单一的技术影响农业生产,变成影响社会、生态和生活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全国各地在建或已建成的各种形态的农机博物馆,展出的是农具、农机产品,但它们其实承载着我国几千年农业文化的变迁,从石斧、石凿、石磨,到镰刀、锄头,从水车、纺车,再到拖拉机、收获机、播种机,哪一件不是古代、现代文明传递的记录与展现?只是现在我们注重了实物的展示,还没有完全的发掘其文化的内涵。

  工业旅游已经不再是新鲜名词,农业旅游业也红红火火兴起。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标志性生产方式,更是饱含了文化的气息,成为农业旅游的重要模式。全天候的生产,温度、湿度、光照等诸多影响因素在人为调整之下进行生产运作,其中,充斥了信息化、机械化的成分。除了生产功能,现代农业更具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的功能。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生产方式和机械本身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在休闲游览之际,还起到了普及科技知识之效。

  农机不但有文化,而且太有文化了。

  原文刊载:《农机质量与监督》2012年第3期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305-1.html

标签:农机 文化

上一篇:中国农业凸显“人才荒”年轻人只愿外出打工
下一篇:小麦收市场趋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