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泥浆、安苗盘、上稀土、撒种子、搭大棚……经过几天的忙碌,闽清县坂东镇仁溪村种粮大户郑作打昨天完成了集中育秧的所有程序,半个月后这片面积约2亩的秧苗地将育出可供80亩稻田使用的稻苗,到时郑作打将驾驶着新购置的插秧机将秧苗快速且整齐地插播到田地里。
郑作打去年新购置的这台插秧机也是闽清县农民购置的第一台插秧机。记者调查发现,造成部分农机难以被种植大户采用的重要原因,是农户知识水平有限。就像插秧机需要集中育秧技术辅助一样,不少农机需要配套的技术,在无法“驾驭”配套技术时,农户们只好放弃尝新的机会,这种现象在全市普遍存在。
种植大户尝鲜引进插秧机
郑作打是仁溪村赫赫有名的种植大户。他有名,不仅仅是因为种植面积大,还因为他敢尝新。十几年前,村民还在用牛犁田的时候,郑作打已经开着机耕机在地里干活了。见他坐在轰隆隆响的“小铁牛”上,在地里转悠一圈就把一片田犁好,村里的人十分羡慕。
除了给自家犁田,郑作打还做起了租赁生意,每到春耕时他的“小铁牛”便驶遍了村里的稻田。6年前,郑作打又购置了收割机,成为闽清第一个用机器收割的农户。
“购买农机挺划算的。”郑作打告诉记者,虽然购置农机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是除去各级部门的补贴,自己只要掏一半的钱。有了机器光是人工成本就省下一大笔钱,如果再算上租赁赚的钱,一两年就回本了。
然而,即使像郑作打这样敢于“尝鲜”的种植大户也不曾购买一台插秧机。直到去年7月,他和儿子到闽侯去联系收割机时,再次被插秧机的便捷所震撼,才下定决心购买一台插秧机。他之所以敢再次“尝鲜”,主要是有儿子郑宗海的帮助。现在儿子跟他一起从事农业,文化水平较高的郑宗海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远远超过郑作打。在决定购买插秧机后,郑宗海便开始研究与插秧机有关的配套技术。
农业技术欠缺现象普遍
与郑作打的经历相似,福清市归国创业的马来西亚华侨胡建国希望通过机械设备,解放农场的人力。从上世纪80年代起,胡建国大量购买机器设备,机耕机、收割机、播种机……各种各样的机器组成一个“兵团”。
然而,第一次让他感到挫败的就是插秧机。因为插秧机要使用机器集中培育出来的秧苗,而这种秧苗的培育技术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胡建国说,当初他按照农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来培育秧苗,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得很严格,但是最后的成活率只有20%左右,苗盘上只有稀稀落落的稻苗。最终,胡建国只能把成活的秧苗从地里拣出来,重新使用人工插秧。仅那一次尝试他就亏了几万元。
“农民亏不起,一次就怕了。”胡建国说,育秧盘中土的厚薄、撒种的均匀度、天气、水、病虫害等因素都影响出秧率。直到去年,在农业技术员的帮助下,他摸熟了所有的技术,才敢再次尝试。今年,胡建国准备投入20万元更新农机设备。
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从事农业的人员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自学能力不足,对农业技术的驾驭能力不够。
农机已成稳粮稳产关键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福州市开始陆续引进农机设备。2006年,福建省实行农机补贴,我市大力推广农机具。据市农业局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推广拖拉机6991台、耕整机2109台、田间管理机械4346台、联合收割机498台、收货后处理机械6703台、茶业机械607台。可以说,在政府的推动下各种农机的普及速度相当快。但是,同一时间段插秧机的推广量只有151台。2011年全市新增加的10972台农机具中,插秧机只有35台。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农机设备的使用,这是因为人力成本在不断上升。尤其是插秧和收割的时候,大家都想抢在最佳的季节将水稻种下去,水涨船高,这个时候同个单位面积要付出的人力成本就会是平常的几倍。农忙时平均每日每人的酬劳约为150元。
胡建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平均一季生产900公斤的粮食,按照国家的收购价农民可获得1100多元的收入。扣除田租,耕地、插秧、收割的人工成本约320元,种子、农药、化肥成本约100元,所剩的不到300元。假设一个种植大户一年种20亩水稻,一季的收入大约是6000元,一年只有1万多元。“这样的收入跟种植蔬菜、果树,或者养殖相比,差距实在太大。”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国家扶持粮食生产,不仅逐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还给予再生稻生产县每亩20元的催芽肥补贴,给予水稻机械插秧每亩5元的补助,此外,实行水稻种植保险政策。农民每亩只要掏2~3元的保费,遇到灾害天气就可以获得高达百倍的赔偿。
不过,即便如此农民依旧多不了什么钱。种粮不如种菜是种植大户普遍持有的观点。胡建国认为,只有大面积地采用农机设备,降低人工成本,农民才有赚头。
农业部门: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为加快农机推广速度,让农民顺利掌握农机技术,我市每年都会举办各类机械化演示会,演示农机操作技巧;开办农机培训学校,由专业技术人员教授农民农机技术,培训费用由农业部门出;积极培育农机技术示范户,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并鼓励农民互学技术;发展农机合作社组织和农机大户,壮大“新生”力量。
去年,永泰县还率先开辟了田间课堂,这种课堂不是简单的培训课,农民会定期聚集在一起,聆听专家的讲座,种植大户可以站上讲台讲述自己的种植经验。课堂上,专家、种植大户、农户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讨论,分享农技经验。
另外,福建省还开通了农业远程教育网,每月10日,省农科院的农业专家准时上网,与农民网上“见面”,回答农业技术问题。目前,远程网络化培训网点覆盖所有乡镇。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做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今年将开展系列活动重点推进农机科技。我市将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成立“千人服务团”下到田间地头,重点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