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100亿元:是机遇,更是挑战
2012-06-10   来源:农机360网(作者:刘振德)   

  自去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相继召开,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于农机市场而言可谓是利好消息不断,其中,最具爆炸性的新闻当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决定把今年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调高到100亿元。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了业内外人士和企业界广泛的关注。据业内专家测算,100亿元项目补贴资金可拉动640亿元的农机产品销售份额。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更是语出惊人:2009年的农机市场实际上就是农机补贴市场。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背景下,国家重磅出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集中安排100亿资金专门用于农机购置补贴,以此来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推动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机械化进程。这一"真金白银"的举措,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将带动我国农机工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在这100亿元项目补贴的驱动之下,中国农机市场必将成为2009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工业品市场少有的亮点之一。为此,业内人士对于今年的国内农机市场普遍持乐观态度,甚至有不少业内人士据此预计,2009年国内农机市场将呈现"井喷"之势。

  然而,面对业内外对于未来国内农机市场一派歌舞升平的态度,笔者却不敢苟同。经过全面认真和冷静思考之后,笔者认为,100亿元,既是机遇,更是挑战,2009年及其未来的中国农机市场在孕育大量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同样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其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必须引起业界人士尤其是农机生产经营企业的关注和重视。

  一、百亿补贴政策传递出产业结构调整的讯息,农机行业必须实施推进战略转移。近年来,中央财政逐步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既有支农惠农和拉动农机需求的初衷,也带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意图。农业部公布的今年农机产品购置补贴政策中明确指出,2009年的补贴机具种类将由2008年的9大类18小类50个品目扩大到12大类38小类的128个品目。补贴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国总体上继续执行30%的补贴比例;血防疫区继续执行"以机代牛"50%的补贴政策,汶川地震重灾区县补贴比例也将提高到50%。二是单机补贴额一般最高不超过5万元。但将根据实际需要,把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补贴限额提高到12万元。从农业部公布的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可以清晰发现今后国家对农业机械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的意图非常明显。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加快研发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轻便农业机械和适合大面积作业的大型农业机械。"更是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今后中国农机产业和农机化工作的重点与发展方向。

  广大农机行业,尤其是农机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切实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快速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努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迅速实现由中小型农业机械向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化作业的大中型农业机械产品转移;由田间作业机械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作业机械转移;由单一的粮食作物生产作业机械向适用于农、林、牧、副、渔大农业作业生产的多种作业机械转移;由适合平原地区作业的传统型作业机械向适应丘陵山区使用的微型耕作机械转移;由单一型高耗能产品向高效节能的复合型产品转移;由普通常规型农机产品向功能先进、安全环保、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型现代化农机产品转移。农机生产经营企业要实现上述转移,可谓任重道远,必须适时整合和调动企业内外一切有利资源,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紧盯世界农机产业发展走势,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力度,以适应国家补贴政策的要求,更好地为农机化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二 、百亿补贴项目的集中执行,将对企业产能和组织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业内专家曾算了这样一笔账,今年国家投入购机补贴金额100亿元,可直接拉动农民投入近535亿元,加上补贴资金,共计可增加农机工业销售产值近635亿元左右,约占行业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面对这巨大的市场机会,不少业内人士对于生产经营环节能否按时保质保量地组织生产供应不无担忧。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曾经表示,如果635亿的市场商机成立的话,对企业来说,能否如期生产出这么多产品值得探讨。其实,只要稍作分析,也就不难发现这些忧虑并不是没有依据的。

  从承担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的构成看,虽然今年的项目资金总额比去年提高了1.5倍,但最终能够进入补贴目录的生产厂家数量并没有同比例增加。在项目运作方面,尽管表层上看,各生产企业间的角逐异常激烈,但由于企业资质标准和企业资金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能够最终参与项目运作的生产企业基本上仍然是以往的大中型骨干企业这些老面孔,而那些中小型企业很难能够参与进来。从项目执行周期看,通常情况下,历年的项目补贴多是从4月份开始,到9月份结束,大约有五个月时间。虽然今年时间有可能提前到2月末或3月初开始启动,预计结束时间仍然与往年出入不大,也就是说项目执行周期仍然将集中在约半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约占全行业三分之一的这部生产总量将由部分厂家在半年时间内突击完成,这对于企业的生产能力、原材料供应、资金链配套等各环节都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尤其在资金供应方面,虽然中央曾三令五申,明确要求不得截留项目补贴款项,但实际执行中却是另一回事儿。生产企业将要面对政府资金到位错时、经销商拖延挤占及部分用户提前提货等多方面的联合挤压,生产经营企业在项目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几乎是意想不到的。据了解,直到今年2月中旬,仍有不少生产企业2009年度垫付的项目资金没有全部收回,最多的一家企业外欠项目垫资款项竟高达13000万元,不仅侵蚀了企业经营效益,加重了企业经济负担,而且也给企业生产营销工作造成了不小困难。上述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各级地方政府要从国家的全局利益出发,从服务三农和支持三农的大局出发,不折不扣地全面贯彻执行中央政策,严格规范项目操作程序,切实为生产经营企业排忧解难,以确保项目补贴工作的顺利实施,为中国农机化的顺利推进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三、百亿"大蛋糕",将招徕更多行业外部资本与国际资本的涌入,使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进而引发行业的重新洗牌。潜力巨大的国内农机需求,其诱惑力是巨大的。特别是自2004年国家启动农机购置补贴新政以来,在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驱动下,国内农机产品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大中农机产品产销火爆,中国农机市场因此而成为全球规模空间最大、持续增幅最快的重要市场之一,因此也引来了不少国际资本的抢滩登陆。近年来,包括美、德、意在内的国际农机业界巨头都竞相搭乘"中国快车",加快了布局中国的脚步。2007年之初,世界知名农机生产商意大利赛迈道依茨公司在大连市经济开发区举行新工厂奠基仪式;同年8月,跨国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公司为实施其全球战略,进一步拉长产品链,扩大在中国的小型拖拉机产能,顺利完成了对宁波奔野拖拉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收购;2008年上半年,印度马恒达与江苏悦达集团正式达成了跨国合作,成为国内拖拉机行业的有力竞争者。在国际农机巨头大举登陆中国市场的同时,国内工程机械、动力机械等装备制造商也纷纷调整产业方向,挤身农业机械领域,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竞争新势力。如作为国内销量最大的发动机生产商,玉柴集团近年来不断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布局。继2007年与福田签定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后,今年更是高调挺进农机配套领域,计划将全年总产量的30%投放于农业机械领域。

  在前世界经济危机不断加剧,全球工业品市场需求下降,国际市场普遍不景气的市场大环境下,中国农机企业不可能长期独享市场繁荣,资本的逐利本性必将很快打破这个局面。笔者预计,在不太久远的未来时间内,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涌入中国农机生产领域,而成为原有生产经营企业的有力竞争者。这些新进入者多数拥有国际化生产经营背景,其技术先进、资本充裕、产品研发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较强,相对于目前国内农机生产领域技术含量偏低、产业规模偏小、竞争能力不强的行业现状,将具有更为突出的竞争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部资本的大量流入,势必将引发未来中国农机市场生产经营格局的变化与产业位势的重新洗牌。广大农机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切实根据市场需求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快企业自身生产营销等核心能力建设,加速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勇于迎接来自于各方面的挑战。唯有如此,方能在未来异常激烈的市场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巨额补贴之下的农机市场环境极易使生产经营企业的营销活动简单化和市场营销能力退化。从近几年实施项目补贴后的市场态势看,项目补贴正在越来越成为业内各界关注的焦点,而且已经成为大中型农机生产经营企业竞相竞争和角逐的目标。尤其是在项目选型前后的一段时间,有关厂家几乎是使出浑身解数开展项目公关,不惜一切代价角逐市场份额,使每年的项目选型会几乎成了不见硝烟的战场。可以预计,随着项目补贴额度的进一步增加,其火爆局面将愈演愈烈,并将一直持续下去,直至完全普惠制真正成为现实为止。在这个过度期内,"农机市场等于项目补贴市场"的特征将会越来越凸显。在直接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项目补贴对行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必将形成一定的冲击。企业只要能够把自己的产品列入补贴产品推荐目录和尽可能多的争取补贴指标,而根本无须更多的市场营销过程,就能够保证产品的基本销量。为能够分得"一杯羹",不少企业都会把主要力量和工作重点放在项目运作上,并将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精力投入到项目公关活动和项目专项业务运作,而相对忽略或弱化了面向市场的营销过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正常营销业务的简单化和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弱化与退化。

  从国内外农机市场发展历程来看,推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作为一项非常时期的政府调控手段,毕竟是权宜之计和临时举措。从长远的产业发展要求看,市场问题最终还必须要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即使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有能力继续延续补贴政策,但随着补贴额度越来越大,补贴范围越来越广范,最终必然将走向普惠制。而普惠制实质上也就等同于零惠制和完全的市场化。届时,所有企业又将重新回归到同一起跑线上,真正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还得靠市场营销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而且,随着国内外新势力的大举抢滩登陆,预计未来的国内农机市场竞争将愈加惨烈,而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作为参与市场竟争最关键的核心要素之一,必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广大农机生产经营企业,尤其是参与项目运作的大中型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双线作战和各种困难的准备,科学协调调配企业内外资源,切实做到项目运作与常规营销业务两翼齐飞和协调发展;在努力做好项目运作确保按时供应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营销能力建设,认真查找发现营销工作短板,不断强化提升企业营销要素功能。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173-1.html

标签:农机 挑战 更是 机遇 亿元

上一篇:安徽根治秸秆焚烧 五大问号有待“拉直”
下一篇:谈一谈如何提高农机作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