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学术交流,沙龙是一种态度
2012-06-28   来源:《农机质量与监督》(作者:胡伟)   

  我在早几年前一篇文稿里说过,网络再发达,网络交流再便捷,始终无法取代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更不用说促膝长谈式的沟通。

  老年间曾有“国民党的税多,共产党的会多”的说词,开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开会的功能很多。上传下达、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布置工作,学术交流,等等。怎么开会也是很有讲究的,不同性质的会,开法是不一样的,要是用错了方式,效果相差甚远。

  政务方面的会议很多,三天两头有会议,开会基本上可看成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法。学术会议次数则相对要少一些,而且这种会议通常要做较长时间的准备。先发通知征文,后发正式通知,再编印论文集,邀请专家作报告,等等,一个像模像样的学术会议最起码要筹备一两个月,较大型的会议甚至一两年。

  这些年参加了不少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但感觉交流的氛围明显弱化。从名称上往往就可以感触到。从前多叫某某研讨会,现在变化了,要么是报告会,要么是论坛,似乎论坛比研讨会要高一个层次。论坛或许还不够档次,再冠以“高层”,如果能联系几个老外参加,还可以提升到“国际”,工作语言还增加一门英语,显得层次就更高乎哉也。

  其实,研讨会也好,论坛也好,高层论坛也好,不过是一个称呼而已,重要的是内容。学术活动内涵是交流学术问题,借用外交术语来说,交流应该是双边的、多边的,使学术问题在交流中得到解决、得到深化。所以交流是重要特征,多边交流更是特征。

  网络上有人说,我国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应该是“吵架”的会议,当然不是真像两人打架一番的死掐,而是充满质询、争论、辩解等,通过这样的“吵架”来解决社会发展的问题或找出化解问题的办法、思路。其实学术更应该如此。学术问题往往都是在质疑中完善、发展起来的。曾经听一位行业老前辈讲,参加一些国际会议,与会者往往就一个问题各自引经据典,卫己见,反驳对方,争吵不休,面红耳赤,在我们看来这很不和谐。但实际上正是这样的“不和谐”导致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学术在争议中发展、在质疑中进步。

  反观我们现在的学术活动,从“研讨”升级到“报告”,再提升到“论坛”,就走样了,以请到大腕为荣,花大代价请来大专家大学者大领导,在“坛”上一番单向论述之后,会议的议程也就基本完成,即使有交流也是凤毛麟角的三言两语,甚至毫无交流,更遑论双边、多边交流,从场面上看,煞是和谐。不想否定大碗、领导讲话凝聚着真知灼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是这种“一言堂”式的学术活动往往具有强烈的行政化,又可能抑制学术的活跃。

  学术交流讲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都和谐了哪有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我国春秋战国正是百家争鸣的氛围才产生了诸子百家思想繁荣发展的局面。有一个名词,叫做“沙龙”,从网络百科中查到,“沙龙”原是法语Salon一词的译音,在法语中一般意为较大的客厅,另外特指上层人物住宅中的豪华会客厅,之后逐渐指一种在欣赏美术结晶的同时,谈论艺术、玩纸牌和聊天的场合。而现在现代沙龙延伸到会议方面,主要指规模较小、议题简要、非正式化的,由行业内的企业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的会议。看来这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多边的交流,应该包括争论,甚或“吵架”,是一个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

  真理总是在争论中产生和发展。论坛、高层论坛是学术交流的形式之一二,但是,不能由此舍弃了学术活动百家争鸣的精髓,同时,各种学术活动还应放下身段,避免老生常谈式的单向灌输,要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小人物们一些机会,体现沙龙的精神,在不拘泥于发言人身份的状态下展开交流与交锋,通过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争吵,达成学术的共识,完成学术的进步。

  真的,期待农机学术活动更多的具备沙龙风格、充满沙龙精神。

  原文刊载2012年第6期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139-1.html

标签:农机 态度 沙龙

上一篇:论道百分之七十现象
下一篇:科技支撑夏粮高起点上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