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建国以来首次“九连增”,农民收入年均增长约15%,农业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建设农业强省。这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总的奋斗目标。我们要抓住“黄金十年”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保障。
一、加速土地流转,提高耕地利用率
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要素,土地问题是“三农”的基本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兼业化、老龄化趋势突出,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徘徊不前;与之相比,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具有明显优势,在保障产品供给、应对市场风险、推广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兴力量和生力军。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探索形成了“春晖”、“禾丰”、“彭墩”等多种类型的流转模式,以“土地入股,农企联姻,链式经营,四方共赢”为核心的“春晖模式”,被誉为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土地流转速度逐年加快,通过转包、转让、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的面积达到691.7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5.3%,有127.3万户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
下一步,要以深入贯彻实施《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条例》为契机,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加强和规范土地流转工作。一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在明晰所有权的基础上,充分放活经营权,重点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二是要大力抓好流转服务和纠纷仲裁平台建设。重点推进乡镇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努力实现乡镇流转平台全覆盖,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县级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平台,进一步畅通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渠道,多途径、多层次化解农村土地矛盾。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建立健全承包、调整、流转、仲裁等管理制度,加强土地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流转基准价格指导、合同签订指导、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服务,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推行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含量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社会对农产品数量需求刚性增长,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我省农业发展仅靠农业水土资源大幅度增产的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实现增产已难以为继,今后仅靠传统的农业科技很难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近年来,全省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在动植物优良品种、节本增效技术、高效种养模式、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环境保护、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不断改革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建立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等制度,着力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近五年,全省粮棉油良种应用面积累计超过3亿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5%;推广应用“生猪150”、“蛋鸡153”等高效养殖模式,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位居全国前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
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工作的意见》,建设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县,有效集聚各方面的科教资源,形成科教兴农的合力。围绕优质稻、双低油菜、蔬菜、茶叶、生猪、淡水产品等优势和特色产业,构建科技平台,打造全产业科技链条。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进一步解决好优良品种、高效种养、机械生产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实施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抓好种养业生产性服务人员、农业创业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人员、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及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科技示范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多个主体作用,全面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继续做好技术推广,力争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三、加快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
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多样,粮棉油、果茶菜、猪禽鱼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多而不优”、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近五年来,全省大力建设农业板块基地,推进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种养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素质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根据地域和天气特点,提出了“南油北麦”的种植调整方向,种植业总产值连续5年创历史新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畜牧业成为千亿元的大产业,在大农业中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淡水鱼、小龙虾、河蟹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水产品名特优比例每年上升约1.5 个百分点,2011年达到76%。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6月,我省农产品共拥有15个中国名牌,38个中国驰名商标,274个湖北名牌,400多个湖北着名商标。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6897.9元,连续两年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第三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总额居中部第一。
下一步,要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抓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稳定的粮棉油业、高效的园艺业、特色的畜禽业、一流的水产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服务业。围绕粮食、棉花、油菜、蔬菜、水果、茶叶、畜牧、水产等重点产业,发挥各地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农业强市、强县,夯实农业强省基础。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扩大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在适宜地区推进水稻“单改双”、“籼改粳”,进一步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经济作物标准园建设,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加快实施水产精养鱼池改造和标准化养殖,提高种养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农超对接”,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四、扩大规模经营,提高农机化水平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机械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近来年,我省坚持把农业机械化作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综合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2011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571万千瓦,较2007年的2551万千瓦增长4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8%,提高9个百分点;油菜机收比例29%,全国第一;水稻机插秧比例27%,全国第三。全省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流转土地数千亩的农机大户、流转土地数万亩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到2011年底,全省经营耕地30亩以上的农户13.8万户,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382万亩。
当前,我省农机化正处于历史的最佳发展期。下一步,要大力振兴农机制造产业,着力提高农机装备、农机科技、农机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机安全生产水平。重点培植一批农机大户,引导、扶持一批实力强、机制新、流转土地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立足于保障农时,提高效率,着力抓好以水稻机械化插秧和油菜机播机收为重点的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力争到2015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立足于实现全面机械化,抓好棉花、蔬菜、茶叶、畜牧、渔业生产农机化作业,不断扩展机械作业范围。
五、加强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
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带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发达完善的农业合作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截至2012年6月,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3515个,比2007年增长了21倍;出资总额318.99亿元,社均出资135.65万元;农户入社成员数达207万户,占全省农户数的19.1%。合作社已成为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大流通大营销、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成为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让农民分享更多加工流通利润的重要组织形式。
下一步,要在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基础上,促进规范运行、健康发展。重点支持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合作社,通过典型引路,带动合作社规范发展。鼓励合作社联合重组,扶持壮大一批集产前服务、产中技术指导、产后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有条件的地区组建联合社。开展农超、农企对接,鼓励合作社参与各类产品展销会、交易会,促进货畅其流。发展一批农村金融互助合作社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加强政策引导,为合作社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金融、人才等环境,不断增强示范效应和集聚能力。
六、大兴农田水利,提高旱涝保收能力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农田水利与粮食安全紧密相连,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性设施。五年来,我们抓住国家财政投入、金融信贷扶持向农田水利建设倾斜的有利时机,实现了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全省平均每年开工完建各类水利工程22万余处,共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00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1000万亩。通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下一步,要按照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抓住改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核心和源头,积极开展大型水利项目和大型水利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70%全省32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50%全省180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抓住农田水利最薄弱环节,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为重点,优先支持灌区末级渠系、田间工程配套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2020年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5;抓住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推广和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加快山丘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发展集雨节灌。要突出抓好农村水利改革,继续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乡镇水管站、农民用水户协会和农村准公益性专业化服务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全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四个一”,即每一个工程一份管护档案、一份管护合同、一个管护主体、一套管护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管理体制不顺、产权归属不明、建管用脱节、责权利分离等问题,确保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完好、高效运行。
推动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还必须高度重视强农惠农政策的保障和激励作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切实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充分发挥政策效应。严格规范政策实施,对截留、挤占、克扣、挪用惠农补贴资金的单位和人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体系,完善粮棉油猪等大宗农产品收储政策和应急预案,确保农产品有序供应和市场稳定,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作者:湖北省副省长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