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致富,先修路”。加快农村机耕道建设,对实现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扩大和标准提高,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农机逐步走进田间地头。但由于机耕道少、养护机制不健全,“有机无路”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全面掌握我市机耕道建设情况,近期,市委办组成调研组对7个乡镇机耕道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一、机耕道建设刻不容缓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真正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机耕道建设。特别是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来看,“三个需要”彰显了农村机耕道建设已刻不容缓。
1、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必然趋势。自2006年我市全面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村购机数量呈显着上升态势,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机械23068台,农机总动力达16.49万千瓦,农机化综合水平由2001年的20%提高到52.5%,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发展。如我市大喜、陈平两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拥有各类农机90余台,今年通过科技推广活动,向全市推广农机具900多台。但由于机耕道建设滞后,作业机械无法下田,农民和农机手只能望“机”兴叹,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推广步伐。
2、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必须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机械化作业,建设机耕道是前提。以往牛耕人种的传统模式,生产效率远不能和机械化作业比拟。以收割一亩稻谷为例,实行机械化收割只要半个小时100元,而聘请人工收割约需10个小时、150元的工资(包括谷穗脱粒),由此可见,实行机械化收割,仅这一项就能为农民每亩增收50元,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约了生产成本。若从机耕、机插、机收整个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作业,亩产可以为农民增收200-300元。据了解,当前由于机耕道不完善,农民往往搭建临时桥板,以解决农机下田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近70%水田农机不能下田或者直接下田作业。机耕道建设已成为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
3、解决劳动力缺失的需要。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村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基本上以妇女、儿童、老人为主,60岁以下种田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已不足10%,这种现象被人们戏谑地称为“386199”部队。现在,农村留守人员既不想多种田,也没有能力种更多的田。尤其是农忙季节种田劳动强度大,因机耕道问题农机不能下田作业,严重挫伤了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甚至有相当部分农民预言,这种现象如果持续蔓延,将很有可能出现新一轮土地抛荒的局面,甚至危机粮食安全。当前,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缺失的问题、推进粮食产能稳步增长,必须加快机耕道建设,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机耕道现状令人堪忧
据调查,目前全市7个乡镇机耕道通行里程约641.85km,其中有50%为“一路多用”的通村通组公路。据初步测算,若要实现7个乡乡镇21.8万亩水田全部机械化作业,还需新建机耕道684.65 km。当前,机耕道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规划,推进无序。据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农村机耕道建设的“黄金期”,当时机耕道建设的密度、宽度、厚度,基本上“由村支书说了算”,“能过手扶拖拉机就行。”由于机耕道建设没有长远规划和具体管理办法,导致了三个问题:一是农民为方便生产,自发组织修建简易机耕路,随意性大,道路质量没有保证,基本上是“泥巴萝卜吃一截揩一截”,不少地方形成了“竹节通”,造成了重复建设。二是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为少占耕地、节约成本,道路建设标准较低,宽度一般都在2.5米以下。据统计,水泥路面83.4km,占机耕道路总里程13.34%;砂石路面278.45km,占机耕道路总里程44.56%;其他路面266.8km,占机耕道路总里程42.69%。三是修建机耕道时需要占用基本农田,而且面积不小,建设过程中调田的难度较大,农户之间、村组之间往往意见不一,常常引发矛盾。
2、投入不足,覆盖面小。长期以来,由于机械化作业面较小,机耕道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既没有组织专门的机耕道建设,也没有专门的资金投入机耕道建设。近年来,在农田改造、水利建设项目中,也配套建设部分机耕道,但总里程不大。据统计,我市农村现有机耕道覆盖率仅50%左右,其中路面平整、路基夯实、通行顺畅的仅有39.8 km,仅占机耕道路总里程6.36%,远远不能满足机械化需要。到目前为止,还有李家铺乡樟树和同乐、灵泉镇龙山、保河堤镇田家山等村机耕道建设几乎为空白。据测算,若要完成7个乡镇剩余的684.65 km机耕道建设任务,考虑到当前农村现实条件,按沙石路面标准2万元/km计算,共需建设资金1370万元,仅靠村民自筹资金难以解决修建的根本问题。
3、缺少养护,路况极差。“三分在建,七分在养。”长期以来农村机耕道未形成合理的管护机制,机耕道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无经费养护的状态。由于风雨侵蚀、人为破坏现象严重,路况日益恶化,加之原有机耕道建设多为泥、砂路面,基础薄、标准低、条件差,现有的机耕道路多坑洼不平、弯多路窄、安全隐患大,普遍存在“晴通雨阻”的现象,村民为此怨声载道。据统计,目前能勉强维持农机通行的的机耕道174.5km,占机耕道路总里程27.92%;急需维修的机耕道339.25km,占机耕道路总里程54.29%。同时,由于机耕道路况较差,农机下田受到严重影响,时有安全事故发生。近两年,灵泉镇和白衣镇各有一位村民在使用农机时,就因机耕道不畅发生事故而丧生。
三、机耕道建设亟需完善
农村机耕道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也是农村路网建设和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农村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我市机耕道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相关措施亟待跟进。
1、出台措施,统筹规划。农村机耕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市政府把农村机耕道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机耕道建设推进领导小组,通过整合财政、规划、住建、国土和农口各部门单位力量,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合力推农村机耕道建设。为确保建设的标准和质量,政府要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等相关规定,结合津市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农村机耕道建设技术规范》、《农村机耕道建设与管理办法》、《农村机耕道建设整体推进方案》等文件,促使机耕道建设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规范有序地推进。要从财政、农机、国土、规划、交通、农业等部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好机耕道建设规划,做到“一镇一大图、一村一小图”。
2、政府引导,加大投入。面对机耕道建设的资金紧缺问题,建议市政府切实加大投入,每年投入50万元作为机耕道建设奖励基金,科学引导农村机耕道建设。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以减轻机耕道建设资金的不足。要从农村土地出让金收益中,市级财政提留5%至10%作为机耕道建设基金;要整合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平整等项目资金,专门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机耕道建设;要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乡村两级和积极动员社会力量自建机耕道,政府按相应标准验收后给予奖励;要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通过广泛宣传,引导农民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基础上自愿投工投劳,形成以“财政资金引导、乡镇资金支持、项目资金推动、农民投入为主”的多层次、有效的投入机制。
3、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当前我市机耕道建设任务繁重,必须有计划、分步骤推进。要力争机耕道建设在省级立项,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土地平整等项目,依据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原则,力争3-5年时间完成机耕道新建任务。要全面推进机耕道示范点建设,推进农机示范村建设,选择在机耕道建设滞后、基础条件较差的地带先行先试,按相应标准规范建设,进行整村推进,让难以下田的农机在田间转起来,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让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机耕道建设带来的实惠,调动广大农民兴建机耕道的积极性。要组织好村级机耕道建设竞赛活动,开展“机耕建设年”活动,年底进行一次大考核、大评比、大表彰,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乡镇绩效考核内容,切实发挥乡镇政府在机耕道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4、注重长效,加强管护。建议市政府出台《津市市农村机耕道养护管理办法》。要按照开工一条、建成一条、管好一条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机耕道管护制度,引导群众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要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落实专业人员负责指导机耕道的管护,采取市级财政补助一点、乡镇安排一点、村级自筹一点、农民投工投劳的办法,解决机耕道养护的资金问题。市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民层层签订机耕道管护责任书,严格考核制度,从源头解决无人管路、无钱养路的问题,推动机耕道建管规范化、制度化,把机耕道真正建设成为农民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