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是实现市场化配置和社会化协同的重要手段,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当前,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交叉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相互结合,与我国转型发展出现了历史性交汇,为农机企业通过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做大产业规模带来了必须抓住和用好的战略机遇。
从跨国农机公司和国内先进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布局可以看出,在价值链和产业链核心环节,除独占稀缺性的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外,其他则是通过战略联盟或合作进行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没有一家农机企业在产业链和价值链整个环节都是企业自己配置的行为。从环境层面分析看,当前的经营环境为农机企业的合作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机遇。
第一,产业聚集步伐加快。农机企业上下游产业聚集速度加快,出现行业间的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附集现象,河南、山东、江苏、黑龙江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拖拉机、旋耕机等产业进入门槛提高,进入企业速度放慢,前三至五家基本主导行业市场,将一改诸侯混战的局面。多家拖拉机企业开始谋划全面进入农机具市场,同时,也有柴油机、农机具配套企业进行了进入整机行业的实际举措。
第二,竞争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现在的企业发展就像在雾中奔驶或弯道跨越,面对很多运行中的未知的风险,需要做好预案准备。领先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线企业和二线企业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差距逐步减少。尤其是一些新兴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定位获得实质性突破,以体系平台综合实力为支撑、产品品质为保证、人才策略为牵引的多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已经经受了市场的验证,未来两三年之内,主要农机企业的之间的胶着状态将拉开较大差距,农机企业的产业位势将改写。
第三,市场格局有望继续调整。区域经销向优势企业转移,一些大的经销商对农机优势企业的合作欲望较高,希望形成新的联盟,构筑较为稳定合作关系,品牌店、专卖店逐步成为市场流通的主潮流。用户需求向优势产品转移,品质型、节能环保型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12年我国100马力以上大中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在行业水平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同比增长60%左右。农机产品向需求区域转移,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机需求的主导区域,冬麦区和东北区域等作为粮食主产区域,占据了农机市场较大的空间。部分区域土地集中步伐加快,大中型农机产品需求和更新换代步伐加快,2012年黑龙江省旱田区100马力以下拖拉机已经不予补贴。农机合作社建设步伐加快,成为新的消费群体,有望主导区域市场,推动农机市场继续稳健发展。
视野有多宽,合作创新就能走多远。合作的顾名思义,合是前提、手段、过程,注重天和、地和、人和,作是目标、效果、成绩,突出作用、作为、过程,追求互利,谋求发展,两者相补相乘、齐步推进。农机企业要实现合作发展,就要有机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平台、两种资源,统筹长远目标和当期经营,规划全局方向、优化局部资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统筹战略资源的全球配置,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推动资源优化和互补,不断创新和提升产业层次、增长方式和能力水平。
首先,合作要注重从产业链寻求规模效应。我国农机主机和零部件企业仍然存在着大企业大而不强、小企业弱而不专的现象,合作具有较大的空间和领域。一是创新合作模式。我国农机先机技术与国际有着三十年左右的差距,高端农机具制造领域处于起步阶段。若从头起步,则差距会越来越大;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将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制造能力有机结合,或与国外农机企业尤其是高端零部件制造企业进行合作,利用国外的成熟经验和技术,则可有效缩短差距。要有全球化眼光,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敢于站到国际学科前沿,与国外同行同台竞技,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为我所用。这就需要农机企业创新合作模式,以自身市场、人力、资金等资源和国外先进企业技术、管理等资源有序嫁接、互补。二是拓展合作领域。我国农机企业形成了多个主机和零部件产业集群,形成了各自特色的技术体系和平台,支撑了我国农机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农机企业应秉承资源优势,从产业上下游寻找合作伙伴,构筑战略联盟或战略合作伙伴,弥补弱势环节,提升自我制造能力和水平。三是追求产业位势。农机企业要注重产业规模优势,做到有大有强,提升市场的发言权。不断拓展优势产业链条、完善产品谱系,加大合作的领域、范围和力度,实现优势资源的乘方效应。在国内外市场平台内,实施营销洞察和战略规划,以资源和能力差异化优势,把握市场需求规律和阶段性特点,抓住新的消费团体和目标市场客户,努力拓展市场空间,向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其次,合作要注重从价值链突破短板制约。决定产业链优化提升、价值链高效运作的因素在短板,当前农机企业在制造水平、研发能力方面有待突破和提高。一是农机企业应充分运用现代制造技术,从全球视野配置先进制造资源和核心技术,努力突破农机关键零部件绿色数字化设计、精益制造、信息化与智能化等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品制造水平。二是培育基于全球的优化供应商网络,推进价值联盟,实施阳光化招标和战略采购,让高端供应商参与到产品研发的体系之中,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针对性地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三是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统一的发展思路,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长效机制、战略联盟,加大与国内外研发机构的合作力度,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突破在动力换挡变速箱、电控技术、液压驱动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境和重点区域的重大装备的技术水平。
再者,合作要注重从人才链构筑发展平台。从全球看中国、中国是全球合作,从中国看全球,全球有合作机遇。合作的内在支撑就是高素质人才,既要从宏观上加强顶层谋划,也要从点滴入手强化养成。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以应对企业对外合作的当务之急、发展所需。一是整合全球人才。建立专业人才库,确保高端智力满足企业合作与发展的需求。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着力打造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和专家团队。利用国内外猎头公司和网络、媒体等多种载体,立足国际视野,招聘、引进企业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及专家团队;通过院校委培、定向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所需的合作人才,形成结构科学、层次合理、有效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体系。二是强化公平竞争机制。敢于先行先试,善于先破后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内,录用能够支撑企业发展的人才团队。区域性农机企业应避免地缘、人缘等因素所带来的职能服务部门直线化和稀缺岗位终身制现象,优化人才招聘、使用流程,大胆录用体系外人才,为内外部优秀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公平竞争、尽才尽能的发展空间,有效避免人才的浪费、流失,解决发展短板;新兴企业应继续发挥人才使用的比较优势,构筑阶梯人才团队,实现人才兴企战略。三是创新分配模式。建立与国内外市场劳动力价位接轨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技术、知识产权、管理等要素参与投资、创业与分配,采取期权、期股和项目分红等方式,构建富有活力的激励约束机制平台,给想干者、能干者、干成者以机会、平台和激励,为企业发展提供充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