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比较耗水,一年下来大约用水260立方米。”辽宁省朝阳市所辖的凌源市水源条件差,地下水位深,但该市城关街道十五里铺村大喇嘛沟菜农赵玉申却不担心用水,“自从2003年蓄水设施建起来,除了2009年大旱略有影响外,水源一直都有保障。”
赵玉申所说的蓄水设施位于十五里铺村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内,山顶的蓄水池直径约7米、深6米,蓄水量约200立方米,通过1200多米的管道为山下70多栋日光温室提供灌溉用水;山脚下有一个机井深约30米,机井旁就是泵房,随用随抽。
“朝阳发展设施农业,是被干旱缺水‘逼’出来的。”朝阳市副市长王涌翔坦言,按种植面积计算,大田玉米每亩年需水约450立方米,设施农业每亩年用水约250立方米,可实现节水80%以上,是朝阳这样的“十年九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
现有水资源能否支撑设施农业大发展?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年均降雨量480毫米,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农业生产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特别是2009年遭受历史罕见旱灾,2/3以上耕地绝收。为改变这种状况,辽宁省委、省政府2010年决定在朝阳市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并投资10亿元予以扶持。
由于朝阳农业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设施农业发展初期并不是没有争议,最大的疑问就是“水”――现有水资源能否支撑如此大规模的设施农业发展?“我们的办法是一方面合理规划,因水布局,一方面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最大程度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朝阳市农委主任周景富说。
3年来,朝阳市已形成番茄、黄瓜、茄子、花卉、食用菌等20多个种类的规模化生产基地。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85万亩,产量450万吨,实现产值1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20元。设施农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
“从近些年的生产实际看,设施农业用水是有保障的。”朝阳市水利局副局长张顺兰介绍,朝阳市水资源总量为14.9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6.77亿立方米,按规划到2015年发展设施农业200万亩,扣除棚间空地、墙体、道路等,实际种植面积为75万亩,按每亩年用水250立方米测算,每年需水1.9亿立方米,目前的水资源量完全可以满足发展需要。
据了解,近年来朝阳市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没有出现地下水漏斗现象,而随着辽宁省“东水西送”工程的建成,朝阳市工业和城市生活将不再采用地下水,设施农业用水将更加有保障。
变浇地为浇作物,亩均节水100立方米
在发展设施农业过程中,朝阳市因地制宜探索建水、用水、管水机制,并根据水源条件和种植规模的不同形成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分户打井、一棚一井、软管微喷。
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平原和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地区。在朝阳市喀左县公营子镇土城村农户廉清秀家的日光温室里,即使在冬天枯水期,水面到井口也只有3米左右。喀左县农村经济局局长孟凡生介绍,当地地处牦牛河流域,地下水水位较高,一般打5~6米就能出水,打一口井只要千把元,所以农户都是自己打井自己用。廉清秀家的日光温室,栽培面积1.2亩,采用膜下软管微喷的方式浇水,浇一遍用水10立方米。“一茬西红柿、一茬豆角,一年用水250立方米。”廉清秀说。
在水源条件一般、地下水水位10~25米的地区,农民一般采取第二种模式,也就是集中打井、一井数棚、管道输水。一些由企业投资的高标准设施基地,也大都采取这种方式。
喀左县天盛农业葡萄种植基地占地145亩,共有37栋日光温室、9口井。基地技术员赵永生介绍,基地位于蓄水保水条件不好的河滩地上,打1眼机井要5000元,因此采取了1眼机井供应几个日光温室的方式。为了节约用水,基地采用了膜下滴灌技术,1栋温室浇一遍约需水8立方米,一个生长期浇水8~10次,用水不超过100立方米。
凌源市70%的面积是山地,为克服山区水源条件差、地下水位深的困难,当地农民摸索出了第三种模式,即山脚打井、山顶蓄水、再通过蓄水池向依坡而建的日光温室自流灌溉。赵玉申说,设施农业基地每栋温室都装有水表,用1立方米水要交0.7元,这笔钱主要用于设备维修、电费和泵站管理员的工资等。“凌源市40万亩设施农业,近一半采用这种方式。”凌源市蔬菜花卉局副局长杨贺介绍,为减轻农民负担,打井、修蓄水池、埋设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由政府投资,每套设施投资10~50万元。
尽管模式不同,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朝阳市在设施农业上基本普及了膜下软管微喷等节水农业技术,从浇地变为浇作物,与大水漫灌相比亩均节水100立方米以上。
设施农业在节水上仍有潜力可挖
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在克服“水瓶颈”的同时实现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从朝阳的经验看,设施农业本身就是重要的节水途径,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发展设施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朝阳市仍有很大潜力。
首先,地表水应用仍有较大开拓空间。朝阳全市有大小凌河等4条主要河流,地表水资源14.71亿立方米,比地下水多8亿立方米,但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等原因,目前98%的设施农业使用地下水。据测算,如果20%的设施农业改用地表水灌溉,一年可减少地下水消耗0.3亿立方米。
其次是集雨补灌仍有较大潜力可挖。专家认为,北方干旱缺水地区发展设施农业,一定要加强输水渠道和集雨设施配套建设,蓄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节约地下水,最大限度减轻地下水资源保护压力。朝阳年均降水量480毫米,如果采用膜面集雨技术,按照60%的转化率测算,1亩配套膜面集雨设施的日光温室年可集雨190立方米,如果有20%的日光温室配套膜面集雨设备,每年又可减少地下水消耗近0.3亿立方米。
此外,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处长高祥照介绍说,与朝阳市广泛采用的膜下软管微喷相比,水肥一体化滴灌亩均可减少用水20~50立方米,如果在朝阳全市设施农业上推广,一年还可在现有基础上再节水0.2~0.4亿立方米,同时使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发展设施农业不仅要留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更要管好田间的“水龙头”。“关键是加强引导,提升用水者的科学用水技术水平和主动节水意识。”专家建议在做好示范引导和技术培训的基础上,一方面采用补贴的方式调动农民应用节水设备和节水技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节水农业奖励政策,把节水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转变成农民实在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