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013-05-07   来源:人民政协网    

  近年来,济南市以推进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建设为主攻方向,实施特色优势产业振兴规划和品牌战略,推进生产体系、支撑体系和多功能产业体系建设,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和主要农产品供应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快形成,休闲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成效明显,现代农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但从总体上看,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与先进地区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问题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

  产业发展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与先进地区比,与国家、省级示范区的标准比,济南市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在发展理念、推进措施、规模档次等方面都有不小差距。

  特色品牌效应不显着,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济南市农业产业种类较齐全,但在省内外叫得响的特色产业不多。济南市已注册4346个涉农商标,但地理标志、省市着名商标、驰名商标等知名品牌只有65个,仅占注册总数的1.5%,品牌农业发展整体质量不高。

  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不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在位不在编”的现象仍较普遍存在。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机制创新力度不够大。制约济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集中体现为地散、人散、投入不足。“地散”就是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分散。目前济南农户户均经营耕地5.4亩,只有全国水平的73%;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8.1万亩,仅占全市总耕地的13.9%,而杭州、武汉等兄弟城市已接近或超过40%,河南、广东的部分县级市更高达60%―70%。“人散”就是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加入各类合作社的农民约25万户,只占全市农户数的25%左右,而成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的农户面已超过60%。“投入不足”仅以农业补贴为例,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获得各类农业补贴不到180元,占纯收入的1.5%。二是劳动力素质不适应。目前全市从事农业的75万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7.1%。三是社会化服务不到位。为农民提供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营销、质量安全监管等服务的组织严重不足。

  因此,提出如下建议:

  理清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规划。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特色精品农业、设施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作为重要目标和方向,尽快制定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以及与之相衔接的专项规划。

  进一步创建农产品品牌。以农产品认证为抓手,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设主体,大力开展品牌创建和农产品深度开发,推进区域品牌发展。

  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参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园区、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结合机制。积极推进以优质高端农产品观光休闲为主,集约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的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设。

  培育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通过科技特派员、特色农业培训中心、科技服务超市、庄稼医院、专业服务公司、全程托管服务等多种形式,大力培养“职业化农民”,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培育发展一批种苗、植保等专业公司;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优化升级和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农超对接、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等新型流通业态。

  推进农村土地稳妥、规范、有序流转。一是进一步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鼓励农民采取转包、租赁、转让、互换、土地入股、委托流转和季节性流转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力争到2017年、2020年全市流转土地规模占全市总耕地的面积分别达到50%和70%。二是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加快组建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贯通、平台统一、操作规范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三是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促进机制。借鉴湖北、成都等地先进经验,健全利益分配、市场运作、风险防范和政策激励等有效促进机制。

  (作者单位:济南市政协)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644-1.html

标签:农机 的发展 推进 如何

上一篇:在“万年文明起步”之地探寻东北农业与定居起源
下一篇:慢工细活 马铃薯播种机缘何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