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农机局的统一部署,3月上中旬,就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课题,围绕“在干什么,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事业长足发展
临澧是湘北的一个小县,45万人口,1210平方公里版土,55万亩耕地。近年来,全县农机化事业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取得长足发展。
一是发展势头向好。2012年底,全县拥有农业机械5.3万台套,33.4万千瓦,与2000年相比(下同),分别增长55%、67%;机耕率92%,机插率9%,机收率90%,分别提高20、9、70个百分点。全县农机化事业呈现三大亮点:首先是专业合作社。近三年来组建了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550人,注册资金1230万元,拥有农机具720台套,2.16万千瓦,累计作业面积58万亩,经营收入6000多万元,在“谁来种田”的问题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次是农机工业。全县2家农机工业,年产值达到9000多万元,占据全市的半壁江山,“安福”牌商标被评为“全省着名商标”,在全市独领风骚。再次是机耕道。近5年全县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其中县财政奖补1000多万元,新修整修机耕道800多公里,有效缓解了农机下田难的问题。
二是改革激发活力。县农机局为正科级事业单位,除行政职能股室外,增强农机推广职能,下设农机推广站 ,定编12人,独立法人资格,县财政预算改差额拨款为全额拨款,2012年人均保障水平达到3.7万元。17个乡镇均有农机服务机构,设农业站,加挂农机推广站牌子,定农机岗位编1人,人员隶属乡镇政府管理,业务归口县农机局指导考核,明确其公共服务职能,县财政保障人头经费。同时,90%以上的村居明确了农机核查员(安全员),基本健全了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三是政策促进发展。累计完成农机购置补贴4490万元,补贴农机具17589台套,未发生一起农机涉稳事件。2012年开始,县四大家主要领导亲自办点示范,抓机插秧推广和机耕道建设,全年全县推广插秧机105台,机插秧8.3万亩,新修整修机耕道258公里,被评为全省机插秧工作先进单位,迎来全市农机工作现场会召开。县财政安排县农机局购机补贴工作经费37万元,机插秧项目经费15万元,机耕道奖补资金50万元,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而且极大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全县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二、机遇呼唤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农机装备研发,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把示范合作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等等,目的是为了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激发农业发展活力。这昭示着中央高度关注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问题。作为县政府管理机构,县农机局理应审时度势,勇立潮头,强化服务,再建新功。
1、为“造农机”出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县农机装备水平虽有很大提高,但与现代化要求比相距甚远。特别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加速流入二三产业,既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危机,也是加速机械化发展的良机。如何化危为机?我县作为全市农机工业排头兵,发展农机工业应当仁不让。一是要谋未来。不谋一时不足以谋一世,不谋一域不足以谋全局。鉴于我县农机工业的比较优势,根据我县水利基础薄弱、高产良田建设任务繁重的实际,在农用挖掘装载机上求突破,力争3年内达到年产5千台规模;根据我县澧北平原棉花栽培面积大、辐射洞庭湖平原和湖北江汉平原的实际,在棉花制钵播种机、收获机上求突破,力争3年内达到10万台规模;根据我县澧南水稻面积大、机插秧水平仍然偏低的实际,在引进推广插秧机上求突破,力争3年内达到拥有量1千台规模。二是要攀亲戚。鉴于我县农机工业的技术差距和市场短板,在用户、企业和高等院校或研发机构之间牵线搭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细化水平,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发挥农机部门的行业优势,主动与周边县区及省市农机部门衔接,通过召开发布会、展示会、培训会等方式,协助企业推广产品,抢占市场,发展壮大。三是要优环境。在办证、收费、检查等方面松绑减负,为企业撑腰壮胆、保驾护航,真正做到围墙内的事政府不干预,围墙外的事企业不操心,使企业轻装上阵,茁壮成长。
2、为“用农机”给力。农机的使用者是农民。虽然普九、学历教育成绩斐然,农民的文化知识结构有所改善,学用新技术的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近年青壮年农民大多从事二三产业,因而农民“用农机”的能力依然十分欠缺。据6个乡镇30个村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业生产者中,50岁以上的占87%,60岁以上的占59%,初中以下的占81%,小学以下的占53%。在这种背景下,基层农机推广部门大有用武之地。一是要配套餐。利用自身技术密集优势,为农民提供通俗教材,让农民听得懂、记得牢、用得好。除农机化学校培训机手外,县乡农机推广站要把课堂设到田间地头,搬到专业大户,搞好上门指导。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展示会、现场会等机遇,把课堂做大,把功课备细,把学员教会。二是要当保姆。农机具的精密程度、作业环境、保养水平相对较差,故障率高,而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又比较强。抽样调查显示,牌证管理的农机具,有43%的机手遇到过自己无法修理的故障。经销商提供的“三包”服务,虽然基本解决维修问题,但少到耽误1天,多则2天;而且还会以更换零件等理由,收取不明不白的费用。因此,县乡农机推广人员都应该成为农机修理保养的行家里手,农民召之即来,来之能修,不误农时,农忙修理,农闲保养。三是要保安全。县乡农机推广部门要同交警、农机监理、农机校密切配合,对机手进行必要的法律法规宣传,做到病机不作业,酒后不驾车。农机监理部门要应当主力军,不仅要搞好年检年审,而且要加大日常巡查执法力度,查处违章作业,减少事故隐患,确保农机安全。
3、为“管农机”造势。虽然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正在由“管理型”向“服务性”转变,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县乡农机管理部门仍然有一定的行政职能,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否则就是失职。一是要补合规。一方面尽力争取更多的购机补贴份额,做到应补尽补,不让老实人吃亏,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做到该补才补。当前要特别防止农机具外流,不让投机者得利。一旦发现套取补贴,应立即启动纠错程序,确保补贴资金安全运行。二是要保运转。一方面,纳税人的钱养活行政部门,我们要恪守本份,勤俭清廉。但另一方面,基层农机部门仍很弱势,尤其是乡镇农机推广工作人员,环境艰苦,待遇偏低,应该为他们鼓与呼。当前要突出解决公共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积极汇报争取、增加购机补贴和机插秧推广工作经费,保障基本生存和工作需要。三是要扬清风。在全县农机系统大力倡导想事谋事、干事成事、爱岗敬业、治乱治懒、治奢治庸,激励年轻干部职工自学成才,及时向县委推荐使用,彰显农机系统人才辈出的良好形象。
三、改革促进发展
健全机制是改革成功的重要法宝。有了良好机制,就能事半功倍。
1、人要瘦身。人员臃肿是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一个通病。因为人多相碍,只谋人不谋事,不见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情况屡见不鲜。临澧农机局目前有50个在编人员,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思路实行满负荷工作,至少可以精简一半。但人的改革分流又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难事,必须放到国家大政策的背景下才能有所动作,否则非捅篓子不可。终极目标达到人员能进能出、人人奋勇当先、能者上庸者让的良性循环。初步设计,划分行政职能、事业职能、服务职能。行政职能是农机监理、购机补贴,现有站办予以维持,共10-12人。乡镇农机员只承担行政职能,村级农机核查员(安全员)配合承担行政职能。事业职能是农机推广、农机驾驶员培训,设立推广培训中心,共10-12人。其余为服务职能,负责为农机工业、农民使用和维修农机提供服务。目前的服务职能还很弱,可以考虑由县农机局设立服务中心,每3-4个乡镇设立一个服务站,每站安排3-5名熟练的维修人员,指导、督促和配合农机生产企业、经销企业,为农民提供使用和维修服务,全县服务骨干队伍控制在20人左右。退休减员后核减编制。目前的问题有2个,一是县农机局自身的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真正学农机、懂农机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6名,而近6年来又一直没有招录补充,致使青黄不接,人才断层。二是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当公务员,吃财政饭,甚至搞一个“参管”都会有一种优越感,制约了人才的合理流动。要建立人才竞争上岗、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他人员比学赶超。
2、事要搞活。农机监理、购机补贴要健全责任追究机制。特别注意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内外勾结套取国家购机补贴资金。失职渎职、贪赃枉法的工作人员,要付出高昂的政治和经济代价。让工作人员时刻如履薄冰,警钟长鸣。要畅通行政工作人员的晋升通道。按照德能勤绩,提职加薪。推广培训中心要引入竞争机制。将工作人员姓名、专业特长、技术职称、培训业绩等资料挂牌公示,服务对象可要求享受“点菜式”服务。工作人员的业绩能量化的一律量化,根据事业业绩,给予经济上的奖罚。服务中心现阶段可引入激励机制。确定每个服务站、服务人员的基本工作范围和基本工作任务,超额完成的,给予适当奖励。
3、钱要给足。行政职能由公务员或参管人员行使,县级财政予以全额预算,足额保障,及时拨付。事业职能主要是公共服务,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特别是农机校教师),县财政应保障其基本工资和“三金一险”,取消津补贴,根据服务业绩,在服务收入和培训收入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发放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鼓励个人的合法高收入。服务职能目前人才受到限制。基层农机人员政治上是可靠的,但缺少历练,业务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可采取集中培训、跟班学习、招录补充、退休淘汰的方式,用较长时间来消化更新。这种服务应纳入有偿服务的范畴。但鉴于目前改革难以一步到位,可由政府出资建设服务站,并在一定期限(10年左右)内,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和“三金一险”予以保障,待人员消化到一定程度予以“断奶”,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同时,恢复其社会化服务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