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田地膜 为何好用不好收
2013-06-26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作者:吴佩)   

  多种因素制约,地膜回收成难题

  地膜残留危害如此之大,废膜回收情况如何?

  “难!回收成本高,也卖不了几个钱,大家的积极性都不太高。”青海省民和县古鄯镇七里村村委会主任韩德胜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民捡地膜一天最多只能回收半亩地,而现在人工费一天就要上百元,所以大家积极性不高。有时,农民们为了抢农时赶紧播种,直接将残余地膜连同泥土一起翻入到土壤中,造成地膜残留。

  人工捡拾的成本高,运输的成本也不低。据青海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每亩地至少需要地膜6公斤来计算,青海省地膜的使用量有600万公斤。若要用10吨的卡车运输的话,也需要整整600辆。

  同时,地膜本身材质过薄,易破损,也是回收难的因素之一。“目前,我们国内使用的农用地膜厚度为0.006毫米~0.008毫米,与国外使用的0.015毫米相比,强度小,很薄,不好回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何文清博士对记者说,大而厚的地膜农民还能用铁叉等工具来清理,而太薄太小的地膜农民只能用手捡,想要用机械来回收,那就更不可能了。

  地膜太薄易损,人工捡拾成本高,那么,企业参与地膜回收效果如何呢?

  据了解,勉强清理出来的超薄地膜残片大面积小,往往与根茬、泥土混杂在一起,清洗难度大,同时地膜光照后自然风化,塑化性严重降低,几乎没有循环再利用的价值。而用废旧地膜制造出来的再生塑料颗粒粗、色泽暗沉,不少质量难以达标,售价低廉,一些农用地膜企业也并不愿意参与回收。

  “一些企业产品质量不合格,而我们农民对地膜回收也不够重视。”何文清坦言,“由于地膜是按照重量出售,对于农民来说,使用的地膜越薄,成本就越低,这让很多超薄地膜在市场上走俏,导致了回收难等地膜污染问题的出现。”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504-1.html

标签:农机 不好 为何 地膜

上一篇:夏粮丰收成定局 “十连丰”后增产还能持续多久?
下一篇:我国农业机械作业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