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和财政部确定了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玉田县等2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试点将主要围绕加快建立农业经营新体系、产销衔接新模式、投融资新机制、财政支持新方式等改革与建设任务展开。未来,现代农业示范区应如何激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如何引导农业产业布局调整,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做现代农业“加速器”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该怎么走?这是我国农业发展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
实践证明,我国国情决定了农业现代化不可能“齐步走”,必须选择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先行探索和示范带动,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驱动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迎来黄金时期。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同年8月,农业部确定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新一轮实践。
甘肃河西走廊一带是全国最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其中部的张掖市甘州区被确定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来,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打造优质制种、畜牧、果蔬三大基地,成效明显。
甘州区副区长袁斌才说,2011年,甘州区投资5.78亿元,建成烘干线25条,大大提升种子加工生产能力,辐射带动周边县发展玉米制种面积20万亩,带动万户增收致富。
甘州区的生动变化是我国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个缩影。经过几年的探索,各现代农业示范区在主导产业生产能力、基础设施、生产经营水平、科技支撑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均走在全国前列。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司长、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辉介绍,据初步统计,2012年153个示范区粮食总产2503亿斤,用占全国1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21.2%的粮食;农民人均纯收入10815元,比上年增长1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