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夏”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5月下旬从黄淮海主产区开始,由南向北依次推进,安徽、江苏、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天津和北京等小麦主产区麦收均告大捷。与往年的“三夏”跨区作业相比,今年没有了彩旗飘扬的启动仪式,各级农机部门并未出现忙乱的场景,企业的售后队伍似乎也比较轻松,将丰收在望转化成为丰收到手,颗粒归仓异常顺利。截至6月27日,全国共投入联合收割机54万台,完成小麦机收面积2.88亿亩。回看今年“三夏”,六大变化让我们见证了“三夏”生产的美好时代。
机具越来越先进和智能。小麦收割机市场几近饱和,并非农机市场的热点,这似乎是近年来人们的共识。但今年“三夏”之前,5公斤喂入量的小麦收割机掀起了一阵小高潮,偶然中也透着必然。对于更新换代的机手而言,大喂入量收割机割幅更宽,效率更高,无疑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除了机具本身更加先进之外,信息化、智能化也成为今年“三夏”跨区作业的亮点。例如河南省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和智能调度平台由互联网、手机、固定电话、3G通信和GPS等多种新技术组建而成,全省11个市54个县,有2万台联合收割机都装上了GPS卫星定位系统,成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采集终端。通过该平台,河南省农机局可以直观地掌握收割机的地理位置和工作状态,合理进行机具调度。
此外,单机GPS导航、测亩仪等设备的广泛应用,也使得机手摆脱了过去地图、地亩账、绳尺等传统工具的束缚,大大提高了作业的效率。
品牌企业服务越来越轻松。“现在的小麦收割机质量日益稳定,很少出现故障,因此在服务上的压力明显减小。”这是今年“三夏”期间记者采访几家农机企业三包售后人员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新近购机的多半是老机手更新换代,他们的经验非常丰富,用机注意事项和保养维护常识早已滚瓜烂熟,就算出点小问题基本都能自行解决。因此,与前些年相比,现在的用户对售后服务满意度较高。各家生产企业在优良的性能指标、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全方位的三包服务上下功夫,意图培养用户群体的忠诚度,抢占市场份额。
指挥协调越来越从容。如今,各小麦产区的收获机械保有量均比较充足,跨区作业的规模、半径缩小,夏收夏种工作也更加井然有序。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逐步增强了“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尽量交给市场”的观念,政府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监督、协调和应急服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