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副县长徐德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2012年以来,按照试点方案,他们从24个乡镇中,选择7个乡的30个村作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村,县财政安排配套资金500万元,支持各试点村开展工作。其中,城川乡选聘了17名责任心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青年为村农业技术员,签订了聘用合同。每个农业技术员在管理好自家果园的同时,均建立30户左右5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农技人员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入户面授、集中培训等形式,随时随地为农民开展果园栽植、管理、营销等技术服务,带头建管果园,引领广大群众自觉投身到发展产业的主战场,有力促进了果品产业持续发展。
绩效考核,财政为农技社会化服务买单
试点县之一的秦安县规定,村级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县聘、乡管、村用”的管理体制,每月至少为村民服务不少于20天,年终由农口部门、乡镇政府、村“两委”班子和服务对象代表组成联合考核组,对受聘农业技术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按照考核等次兑现相应财政补贴。村级农技服务人员报酬分为基础报酬和绩效报酬。其中,基础报酬为每人每月600元,绩效报酬为年终考核优秀者每人每年12000元,良好者每人每年10000元,称职者每人每年8000元。对年度考评称职及以上等次的农技服务人员予以续聘,对评为不称职的农技服务人员只发基础报酬,不发绩效报酬,并在一年聘用期满后予以解聘。同时,县财政在本级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直接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并逐年提高。
44岁的静宁县城川乡吴庙村村民吴进军也是这样一名农技服务人员。记者看到他时,吴进军正在为本村农民讲授果园管理技术。在讲授现场,记者了解到一个故事:吴庙村农民吴科学种植11亩果园,果树挂果率低,果品个头小,价格也低位徘徊,吴科学对此十分纠结。今年春节后,吴进军实地考察后建议吴科学通过间伐和“摘帽子”、“卸膀子”、“脱裙子”等办法,降低果园密度,增加果园通风透光能力,提高果品质量。按照吴进军的办法,吴科学的苹果树挂果多了不少,苹果个儿也大了,增产增收不再是梦想。
按照与县农技部门签订的服务协议,吴进军负责本村300亩果园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保证一年内有150个工作日为果农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县财政部门按照每亩10元的工资标准为他发放基础补贴,计3000元。年终考核合格后,他还将享受3000元的绩效补贴和1000元的奖励补贴。三项相加,财政为他发放的年“工资”总额为7000元。同时,经财政部门牵线搭桥,吴进军还以静宁县陇原红果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利用“公司+基地+农户+农技员”网络平台,开展农业技术宣传普及工作,公司每年为他支付3000元的报酬。
据了解,经过一年试点,目前甘肃各试点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试点区域内77.41万人初步受益,在七个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即:农技推广体系更加完善;一批新技术得到及时应用;乡土专家的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得到及时发布;有效调动了县乡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建成了一批示范基地;新型农民队伍得到壮大。
日前,甘肃省财政厅决定,2013年再选择20个左右的县区进行试点增面,将全省试点县区数量扩大至县区总数的30%左右,将试点村增加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