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我们山东这样的一年两熟粮食高产地区搞保护性耕作,在技术要求上更难,对农机农艺的要求更高,但是我们的推广速度却非常快,这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让农民看到了真金白银的效益。”青岛市农机局处长何明说。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及粮食产量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长期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得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紧缺、旱情趋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国际主流观点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产要求并不高。但是要想在我国一年两熟地区特别是黄淮海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首先就得保证产量。”高焕文说,在一年两熟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要想在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除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优势要发挥,更重要的是需要挖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增产潜力。
如何让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效益体现呢?高焕文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不断钻研,在解决了秸秆处理、免耕播种、杂草病虫害防治、深松四项基础技术之后,开始向种植模式、播种量、肥料管理和灌溉管理上下功夫,建立起一整套保护性耕作高产高效的技术体系。“我们不靠大投入,而是靠土地大面积和农机大马力,做到精细化管理,减少投入和资源消耗,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粮食增产的效果。”
瓶颈亟待突破
早期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重点在培肥地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扬尘,效果的体现需要一定年限才能慢慢显示出来,注重眼前利益的农民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操作规范、技术性强的综合性新技术,对农户和农机手都提出了高要求,所以在推广上必须要求既要政府重视、又要大笔资金投入,还需要农机主管部门长期不懈地技术指导支持。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对农艺制度提出了更多更细的技术要求,也给其大面积推广带来了难题。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还需要农民更新购置免耕施肥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深松机、施药机等新型农机具。在传统耕作尚处主导地位的现阶段,传统耕作机具还有较大的使用空间,使得已有农机户更新机具缺乏紧迫性。
“另外,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相对传统作业机具价格高,农民的资金积累有限,现行的机具补贴标准按不超过机具价格30%的标准核定,农民即便认识到保护性耕作的优越性,主动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的意愿也不强。加之保护性耕作机具还存在着一些适应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不足,也给农民自愿购买带来了阻碍。所以一些地方有时会出现有示范项目时就搞保护性耕作,一旦项目结束,开展保护性耕作标准就会降低的现象。”何明说。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机、农艺等多部门和农作物栽培、土肥、种子、植保等多个技术领域,关系到农作物整个生长周期各个环节。任何一项农业技术的推广都存在着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所以必须依托政府和管理部门的长期投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技术科研、推广上给予资金支持。当前,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无论是在种植模式、农艺技术还是机具研发上都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所以必须站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高度,以长期战略的眼光,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任务坚持不懈,持之以恒。